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2015-05-30刘敏
刘敏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去培养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重视的,不管是在其整体还是其分期的目标上面都有所体现。同时,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教师应当逐步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以数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地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多种方法呈现问题
1.生动形象的教学法
相对来说比较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会更加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课堂丰富有趣一点,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小游戏等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并把自己要教的相关内容放到游戏或者故事当中,让小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相关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在活动当中不断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中找出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2.情境法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条件,它也是一种背景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思维情境,可以引导我们的学生找到解题的方向,发现问题当中隐形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当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具有生活气息以及数学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释相关问题,拓展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相关策略
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去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而是要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当中,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之时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还可以认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自己一套策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之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变通,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
1.动手中学习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制图或者是制作一些相关的模型,从而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际的问题,通过这种转化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比如说,在进行对于“计算梯形面积”的探究之时,老师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梯形的卡片,然后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利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之时采用的相关策略也是非常多的,一些同学把这个梯形拆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有一些同学通过切割、拼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有一些同学又做了一个一样的梯形,把这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繁为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分解,引导学生换种思路进行思考,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面去寻找突破口,把那些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许多个简单的问题,从而一一击破。
例如,一道题是这样的:“一项比赛有32支球队参加,是以单场淘汰制进行的。那么多少场比赛之后会产生冠军?”我们只从一个冠军的角度来看就比较简单了,只要32-1=31(场)就可以了。
3.条件转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都需要我们的教师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老师进行相关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把一些方法教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己进行总结,要注意在解决相关问题之时不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把隐形的问题变为显性的,要多去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相关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进行发挥,独立进行思考,多方位思考,而不是把自己一贯的学习方式、方法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学会。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面进行相关的引导,在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最后对于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要进行有序的安排,从而来引导学生有序的学习,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对于教师也要实施相关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一个比较合理、比较全面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当中要带有一定的指导,说明哪些做法是好的,哪些做法是不对的,并且要说明评判对错的标准和原因。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地面向我们全体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