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015-05-30张恒艳
张恒艳
[摘 要]泛娱乐化思潮主张娱乐至上的原则,以娱乐的态度看待一切,以娱乐的价值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过度追求肤浅的娱乐而放弃对其意义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思考。高校娱乐化思潮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泛娱乐化,高校教学泛娱乐化,校园活动泛娱乐化等。泛娱乐化思潮在高校的盛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它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弱化了文化传承和教化功能,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泛娱乐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20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此文一出即引起广泛而激烈的热议。尽管此文对大学课堂描述的客观性、公正性,尤其是合理性有待商榷,但此文所列举的一些情况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如: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有点老师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1]老师何以用戏谑、调侃或近乎庸俗的方式来“传道、授业”呢,笔者认为:这与泛娱乐化思潮在高校的传播不无关系。
泛娱乐化是一种以“乐”为标杆,把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把原本不含或不应含娱乐元素的事物赋予娱乐属性,以满足人纯粹、过度地追求精神刺激和娱乐的需求,能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一种文化现象。泛娱乐化思潮在我国的兴起与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竞争使文化产业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娱乐元素包装文化产品,扩大文化的娱乐价值,千方百计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不惜一切手段挖掘娱乐化的因素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快速兴起,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技术和传播媒介,也为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良机,推动了泛娱乐化思潮的兴盛。
當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经济独立意识差,爱奢侈消费,并且他们都出生并成长于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泛娱乐化思潮易于被他们接受。因此高校主体所存在的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各项工作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2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冲击
2.1 侵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
首先,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许多当代大学生沉浸在娱乐化的温床里而迷失方向。他们热衷于吃喝玩乐之类的攀比、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厮杀、疯狂忘我地追星。泛娱乐化提倡的“娱乐人生”、“开心就好”、“玩的就是心跳”被广大大学生所津津乐道。去酒吧喝个烂醉如泥、去舞厅疯狂青春、去网吧彻夜销魂。“大学就是玩四年”、“大学期间不挂科、不谈恋爱将是终身遗憾”等消极论调反映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的生活。
另外,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灌输式的说教色彩较浓,主要内容大都是以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教育,而对于深感前途迷茫、缺乏信仰、信念缺失的当代许多大学生而言,这类教育就是在强制他们接受书本知识,是洗脑教育,是灌输式的思想控制,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际意义,是在浪费他们的娱乐时间。因此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甚至逃课的同学比比皆是。相对于讲授书本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同学们对时政热点、奇闻野史、课堂游戏等颠覆传统的课堂更感兴趣。一些老师为迎合学生,吸引学生,增加课堂气氛而使高校的教学陷入泛娱乐化,称为某些报刊批判的对象。可见,泛娱乐化已严重侵蚀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2.2 弱化了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
“文化本身有着传承与教化功能,然而在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下,文化的这两大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2]泛娱乐化是一种追求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现象,在它的影响下,文化产品充斥着娱乐元素,文化被改造成戏说,其精华和核心却被忽略或遗弃,文化的传承功能也就受到削弱;就文化的教化功能而言,文化有着教育、引导、塑造和培养人的作用,但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被置于尴尬境地,遭到人们冷落,文化的正向功能大打折扣,甚至那些被大量娱乐元素包装过的文化会将人们引入歧途。
高校校园应该是传承优秀传统文明的基地,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的阵地,而浸泡在娱乐氛围中的大学生不再把传统文化当作健康成长的营养,只是当作娱乐的元素。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文化,然而在大学校园那一对对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情侣,随口说着“草尼马”、“你妹”等网络流行语,以及在网吧、寝室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等消极、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大学生感慨青春短暂,所以纵情地追求刺激、快感的青春生活,以此消遣、娱乐青春,表示“经历过,就无憾”。
2.3 妨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全面娱乐,过度娱乐甚至低俗、庸俗、媚俗娱乐等思潮无疑对社会和公众有害,也必然给大学生成长发展带来很大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偏颇。泛娱乐化弥漫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气息,使大学生们甘做娱乐粉丝。他们迷醉于嘻哈哄闹的娱乐环境和氛围,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纯粹的消费者,忘记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使命,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对社会充满冷漠之情。此外,一些大学生丑美恶善,是非、荣辱不分,笑贫不笑懒,不向榜样学习,反嘲讽榜样的行为是做作或跟不上时代,道德观念的扭曲和畸形。
其次,影响正常的学习,降低了科学文化素质。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娱乐几乎成为一种霸权,大学的学习、生活常置于娱乐之中,就笔者所在院校来讲,仿效各大电视台的校园娱乐节目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杜鹃花后”、圣诞派对、周末舞会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活动占据了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更有甚者,学生逃课参加活动院系相关负责人给予批准。有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中28.1%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学生更主要将互联网作为娱乐的工具。”[3]在问及“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85.7%的学生将‘娱乐选项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在整个社会泛娱乐趋势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深受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4]他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很少进行课外学习,甚至在课堂上都没有认真学习过,时间多耗在娱乐上,考前临阵磨枪,纯粹的应付,他们真正在大学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实很少。
最后,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差。他们因娱乐而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娱乐的快意使他们全然不觉自己身心已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因为沉迷于虚拟和娱乐世界,缺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养分,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缺乏协作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便有诸多的不适应。致使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倒退。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泛娱乐化思潮盛行的今天,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自觉抵制发娱乐化思潮的危害。针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消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泛娱乐化思潮,绝不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武器。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向学生大力宣传“中国梦”,使其将践行“中国梦”与自身理想的实现结合起来,使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潮,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引导,使之成为有理想、知荣辱、勤实践、敢担当、有作为的青年。
3.2 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
泛娱乐化思潮是一种消极的文化思潮,只有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净化学生的心灵,弱化其寻求过度娱乐、刺激的动机。为应对泛娱乐化的冲击,高校要精心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让优秀文化熏陶、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追求健康的娱乐方式和活动。同时,高校更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着手,加强校风、校训教育,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组织学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追求上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驱散消极的文化气息;要从当地的社会条件出发,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思想意识;要净化校园环境,严格控制商业娱乐行为进校园,营造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要多提倡正面宣传,加强大学生娱乐审美观教育,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要严把校园活动质量审核关,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朝气活泼的文艺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其活力、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在教书育人,塑造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大学生的支撑作用。
3.3 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楷模和领路人,更要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带头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另外,教育者还要不断探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而主动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辽宁日报编辑部.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N].辽宁日报,2014-11-14.
[2]焦连志,黄一玲,焦凤梅.网络媒介泛娱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黑河学刊,2013(5):170.
[3]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EB/OL].(2011-01-18).http://news.xinhuanet.com.cn/2011-01/18/c_129945378.html.
[4]王凤飞.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创新性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91.
[5]谢书铭,颜美艳.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科技视界,20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