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中诗歌内涵探究
2015-05-30王毅
摘 要:画与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画家会在画中表达诗意,通过诗意的营造来彰显艺术思想和环境美感,山水画中画家将山水景物作为诗意的承载对象,并让山水画和山水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诗;情怀;技法
一 、诗与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
诗词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诗词山水画中诗人通过对山水景物独到观察,将自身的人生感悟和心理动态记录其中,并使画与诗、画与词成为相辅相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诗词山水画的显著代表。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秉承了“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宗旨。他们充分运用国画更重写意的特点抒发着总控的思维、情怀和个人价值观。如果我们想探讨山水画中的诗歌表达内涵,那就要从源头看起,总的来说山水画和山水诗就像一棵树上的果子和叶子,如果你想了解一棵树就不能将果子和叶子分开去理解。因为画与诗在审美取向是相同和相通的。如果从单一角度去分析画和诗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国画中的留白与散点透视技法为山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从欣赏诗词的视角去赏析中国山水画对于理解其中的诗歌内涵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具体的理解和感悟中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古诗词。意境是中国山水诗歌的精髓,理解山水诗首先需解读其意境,并以意境的重现作为解读的准则,进而在译入语中传达原诗的内涵与神韵,实现“化境”。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本文强调对山水诗歌中空白美感及散点透视的赏析。笔者认为,山水诗歌的译者应尽量在译入语中保留原诗的模糊美,同时在译入语的遣词造句中保留原诗散点透视的句法特征。
二、山水画中包含诗人情怀
要深入探究国画中山水诗的内涵,其实可以用一个词就能很好的解释,那就是“情怀”。因为对于中国文化稍有理解的人就能发现,山水画诗人如果没有理解山水的情怀必不能写出流芳百世的好诗,而没有足够诗词修养的画家也无法刻画出山水的情怀。画家和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天地的性情,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表达的情感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这也让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用精炼的语言倾泻和抒发出来。
其实山水画中的诗准确地说就是一种即兴艺术。诗人需要在创造和赏析山水画的过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并通过短小的篇幅用寥寥几字将自己的情怀表达在诗中,而且这首诗和山水画在形成共鸣的同时还要达到意境上的和谐。
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常说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以描述景物为主的画和与通过景抒情的诗是不可分割的。
三、山水画人物代表
探究任何事物的内涵时只用空洞的理论去阐述总是无力的,就像我们在解释物理学的发展时如果忽略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那整个物理体系将会变得非常破碎而没有联系性。所以在分析山水画中的诗时我们就不能不提王维。在赏析王维山水诗时我们常引用苏轼的"诗中有画"评语,好的山水诗诗人在内心一定也是一个好的画家,后人在评价王维时就说,王维内心定是一个拥有无限情怀的画家,所以他的诗总能用恬静而鲜明笔触描绘自然之真。而且他的山水诗总能捉住景物的瞬间之美并清澈生动地表现出来。
诗词山水画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命境界,它为文人提供了一处心灵和诗意的居所。文人将自身的才情、人品和艺术修养寄情于画。文人所作的诗词山水画是他们情感和兴趣的一部分,而其中的山水诗更是他们关注心灵体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写照。
文人在创作画作时体现了自己的精神品格,也通过对山水的欣赏形成自己的胸怀气度和品格取向。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体现对生命的感受和感悟,来体现人性的转化和真谛,并将所得到的感悟通过笔墨描绘在纸上。
国画中的山水之美注定是与诗词的品质是相关的,中国文人创作的画与诗中都是充满隐喻和内涵的,他们通过隐喻抒发胸怀和性情。《宣和画谱》中说画中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不喻乎人事。画作通过喻兴的方法绘事于画,喻事于诗。 像我们一见到画中有梅兰竹菊就能想到人的高雅,看到画中有老松古柏就能想到人的坚贞高洁,看到梧桐和杨柳就能想到人的不羁风流,看到牡丹孔雀就能看出表达的是富贵荣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文人的情怀就是通过画和诗表达出来的,而说到情怀我们就不能绕过最有情怀的诗人王维。王维是一个兼具大诗人和大画家品性的文人。虽然王维的画名远没有他的诗名远大,但是从后人临摹他的画中我们也能看出诗一样的深邃。
在后人临摹的《雪溪图》中我们能看到自然的神秘之美,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远村隐现、舟行雪中,笔触挥洒之间流淌着他想回归自然的渴望,也看出已悟出世界之理的诗人情怀。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都体现了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结合。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非常喜爱王维的山水画,因为苏轼作为文人更加喜欢王维画中有诗的感觉。
从苏轼的代表作《古石怪木图》中,可以看出他更多追求的是文化的境界和人文精神,画作中的枯木和古石通过寥寥几笔就体现出超远的诗意。山水画中的诗意主要是从物和人的意中传达出来的,通过两者对意的传达来表现清新的境界。苏轼这幅画就是继承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髓,通过对两者统一转入枯木古石中表达诗意。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中写道,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只王维一人。他们的诗各具特色却少有鲜明如画者。而谈起诗中有画的人好像天下只记得王维一人。究其原因,作者认为王维追求一种含蓄、淡雅、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
王维将自己在山水诗中的感悟放入自己的画作中,这也说明为什么苏轼更加喜爱王维的画作。而苏轼也在画作中传达了自己入世的情致,也表现了自己出世者的智慧。苏轼的洒脱和清寂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文人的理想。
苏轼留给后世的许多启示启发了画家陈洪绶,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不到二十岁诗书画就誉满大江南北。《国朝画征录》中说他的画是心性和诗性的完美统一。
在陈洪绶的《痛饮读骚图》中我们看到忧愁悲愤的书生,在书案之前右手紧紧地抓着酒杯,书案上的《离骚》表达着书生的忧国忧民。陈洪绶在二十五岁中得秀才且文章名满于世,但是在仕途道路中却屡试不第仕途无望。
仕途不平造成的落寞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明朝灭亡后陈洪绶创作的《归去来兮图》中就表达了自己出世的情怀,同时也表现自己对仕途不平的愤恨。画中描绘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宁静的田园生活,也借用画作自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怀。
陈洪绶也用自己的这幅画规劝自己的好友周亮工,要学习陶渊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让他辞官隐于山林中体会山水的宁静和优美,通过寄情山水来感悟生命的真谛。
国画中的山水多强调文人的志向,画可以说是强调作者的志向。陈洪绶的话无论是高古高洁的人物画,还是梅兰竹菊的山水画都是陈的情感流露。
北宋的徽宗可以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如果不是造化弄人被放到九五至尊的地位,徽宗完全可以凭借在绘画方面的成就生活得无比美妙。徽宗在山水花鸟方面成就卓著、着意颇深。
他给画院出的考试题目多是古人的山水诗,像“踏花归去马蹄香”“孤舟尽日横”这样的诗句。而徽宗在自己的画作中也充分地将写意与诗意融合起来,追求细节和诗意的同时表达时,让画作没有纯写实画的呆板和工匠气,让画作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现出无限的诗意。
徽宗创作的《腊梅山禽图》中的题诗可以说是他生命状态的写照,矜持太过就会失去风度,矜持而内敛才能有高逸的风采,这样人的性情和情怀才能化为美德,于诗于画于人都是这个道理。
宋徽宗在诗词的创作上继承了周彦邦风格,后人凭借周彦邦的词没有一点市井之气,下笔与用意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题周美之词》也说周彦邦的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宋徽宗将周彦邦的词气带入到书画创作中,让他的画作也拥有了周彦邦词的气息。
徽宗的画作中挥洒着诗人的清丽,画作中的题诗也是艳丽取无轻佻。这种精致富丽的绘画风格也是他气质的体现。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借用锦鸡的自然天性宣扬儒家思想。用锦鸡的花纹宣扬文化的重要;用雄鸡的姿态宣扬勇武的重要;用雄鸡的战斗宣扬勇敢的重要;用母鸡保护小鸡宣扬仁慈的重要;用公鸡报晓宣扬守信的重要。从他画中的芙蓉和菊花也可以看出宋徽宗用笔十分的娴熟。
徽宗在位时期他鼓励文人积极参与画作创作,这让宫廷画更加追求古雅淡薄、潇洒简远的意境。
国画中山水进行诗歌内涵表达时有很多方法,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用联想的方法表达诗意,在泼墨山石之间流出一道山泉,几只蝌蚪顺流而下逗引着观者的想象。
米友仁的《云山的意图》采用的是模糊和朦胧的方法表达诗意。在画中他将山藏在云雾之中,利用水墨的渗透效果来创造如梦如幻的感觉。画家用这种虚实结合的画法来叙述画家胸中的诗意。
四、山水画表现诗意的方法
国画中也经常使用留白、空灵、虚实来体现诗意,南宋马元的《寒江独钓图》中就大量使用这种技法。纸面中只见一叶孤舟静卧,一个渔翁在舟中前倾凝视着水面,孤舟翘起的船尾让人产生闲适之感,大量的留白体现出江面空空荡荡的效果。大量的留白还能给人无限地遐想和无穷地回味。整幅画让观者感觉喧嚣和斗争都已经远去,人间的苦恼都随着江水和冷月抵制退下。江舟虽然孤独却有渔翁作伴,承托出整幅画的空明和寂静。
简约的画风也让国画更容易表达诗意,《太白行吟图》和《秋柳双鸦图》都是使用非常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和景色意境幽邃和萧瑟。而且这样的话也非常考验画者的观察力、概括力和笔墨表现力。这样的画作可以说对诗意的表达上也是非常高超的。
中国诗词中经常使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可以使诗词更具有感情,而国画中也经常使用这三种方法抒发诗意,国画中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完美地表现出来。最为经典的代表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
国画山水中诗歌内涵的表达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画中的诗意,都是想让观画的人能够置身自然之美中,能够体会作画之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诗意这种东西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画家通过景物的描绘让人们不用言语就能明白诗意,让人们借助想象的翅膀真正领会国画的美和诗意。
参考文献:
[1]李贵生.笔墨彰显文化——中国画的画境、诗意、心悟.博宝艺术网,2010-7-14.
作者简介:
王毅,硕士研究生,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讲授中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