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作品

2015-05-30宋新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作

摘 要: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的创作选择的是其中一个分支:工笔人物画。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随着老一辈和新一辈的学者们不断开拓创新,中国工笔人物画风格多样,形式活泼,内容广泛,文化内涵更加厚实。初次学习工笔人物画是从大三下半年开始,想来已经一年,我的创作是紧紧围绕身边的同学展开的,一来紧跟工笔人物画大师们的学院体制风格,二来对自己学习工笔人物画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创作;《夏》;创作过程;创作体会

国画创作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自己对自己一段学习的检测。通过学习国画的语言,掌握其独特的技法,继承和借鉴大师们的艺术特点,经过国画创作过程的锻炼,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的国画作品。虽说继承和借鉴为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基础和捷径,但这毕竟不是自己创作的。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在创新中更为重要的是回归现实生活,体会生活,将生活中的真善美转化成为艺术创作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要利用自己所学的国画技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一、创作题材的选取

“绘画尽管是属于虚拟的空间,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般现象都可以在绘画艺术的世界里得以表现和升华,繁华琐碎的物质世界可以通过形式的再塑造而得到完美的再现,使人们可以通过绘画艺术的完美性深切体会到现实世界与虚无世界之间美妙的关系,从而发现归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对于创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画什么,先是在网上找了好多各个大学毕业展,看看别的大学生都是什么风格。又看看各种国画展览上大师们的作品,提升了不少自己的审美水平。可是与此同时,越是看得多了,越是脑子混乱,发懵了。各种题材,好像都被画过了。我拿着那张广告图片去找指导老师,把我的构思告诉老师。老师说,这样的构思太复杂,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太宽泛,反倒是会什么都表现不好的。我想也是,自己的基本功底不行,还以为想表达好多好多东西。老师建议我别一味贪心,只保留一点自己最想表达的,抓住最中心的东西去表达。

我想了很久,到底创作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与平时习作无差别的大幅绘画吗?我自知自己绘画能力有限,或许太有难度的创作对我来说真的不行,但我还是不想敷衍,想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幅作品。

我们是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一代,到底该用怎样的“面貌”去进入社会?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我们不去评论每个人的性格是好是坏。就社会而言,它允许了各式各样性格的人共存,就足以说明社会的包罗万象。而我就想要通过我的画面去表达几个不同性格的人。毕业,是每个大学生的最终目的,经历四年,终于走到了这个时刻——穿上学士服,戴上四方帽。对于毕业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考上研究生可以再深造,终于松一口气;有的同学前途迷茫,眼神飘忽不定;有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朝气蓬勃;有的同学正在找工作,气定神闲。这时,我要用我的画笔去关注我身边的人和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二、创作构思

俗话说:“想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我首先想到的是画我的父母,可是由于我在学校,手中收集的关于他们的素材都不太适合绘画创作。然后想画我的姐姐或我的表妹等等,但是关于他们的题材都太过生活化,我希望我创作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

我想让我的作品美一点,所以我就在网上搜索图片,搜了好多张都不合我意, 后来一次跟同学说起创作的事,她看我为创作的构思挺着急的,就说回来发一些图片给我看看。过了两天她把图片发过来了,我一眼就看中了这幅,当时很有感觉,她问我哪张好一点?问我喜不喜欢?我当时就说我就画这张了。图片选好了,我很高兴,对图片很有兴趣。心里暗暗地说,一定要好好画。我很认真地对待前期工作,包括胶矾水的调试,纸张的选取,把这些客观因素准备得妥妥当当,一方面为了我喜欢的图片,另一方面也为了后期错误率的减少。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我的毕业创作。客观因素考虑好之后,我又开始考虑各种主观因素,比如,漏矾问题,上色次数,纸张的纹理保留等等,我想在前期先刷一遍胶矾水,上色后有问题的话再上一遍,没有的话就更好。上色的次数尽量多一点,上的时候,每一遍颜色都要淡,有问题就赶紧洗,保持画面的整洁、清透。至于纸张的纹理,上色的时候就要注意毛笔的用法,要顺着纹理走。后期上颜色的时候不能着急,一遍一遍来,不懂的地方可以拿书看一下,比如当代国画大师何家英的《何家英工笔人物》。

三、创作前试验

创作前期,我用了大量的小稿进行对勾线和中国画颜色的尝试,着重对头、手、脚和上半身进行小幅作品练习。熟悉墨色及中国画颜色的运用,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中国画颜料有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大类,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矿物颜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退色。矿物颜料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然而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对于创作工具我也特别仔细地挑选,专门跑去老城选了勾线笔和宣纸。在创作时不仅练习了一张工笔人物,而且还练习了一张工笔花鸟,而且进行了大量的勾线,长线、短线、粗细等练习。

我先是在网上搜了一张我觉得比较唯美的图片,然后着手定稿,勾线,两周后开始上色,当我上色上完第一遍以后,我发现太丑了,明明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而我画出来的却是一张略老的脸,我很迷茫,我上网搜索,查找资料,原来画人的面部分为两种,一种是光面法,另一种为皱面法。光面法适用于画青少年男女、幼童婴儿及少妇等,他们的脸圆润光滑、丰腴饱满,所以要尽量画得含蓄柔和。除五官及毛发用线勾外,其他地方尽量渲染出来,渲染时要注重大的关系和整体效果,淡化结构细节及肌肉组织关系,减弱明暗对比。线条要流畅舒展,富有弹睦。设色要红润鲜嫩,染得要均匀细腻,像带着露水、含苞欲放的花朵,有时面色可加少量白粉或石绿,增强皮肤白皙的感觉。皱面法适用于画中老年男女,由于皮肤老化下坠,出现很多皱纹,骨骼结构也明显突出,这就在脸上形成很多线,所以除五官要用线勾外,还要勾很多皱纹和结构线,勾皱纹时要注意疏密、穿插和呼应关系,要有分寸,不能太多,也不能太生硬、太突出,适可而止。染色不宜用太鲜艳的红润色彩,要突出一种成熟老成、饱经事故的沧桑感。勾线要突出强弱、顿挫、方圆、软硬等对比关系,比如骨骼突出的部位要尽量画得方硬一些,肌肉的部分要画得松软飘逸一些,肌肉的质感也不宜画得太光滑滋润,尽量画得粗犷些,有时还要稍微做些肌理效果,以突出肌肤的粗糙感.最后确定的创作对象是在网上搜到的一幅非常宁静的图片。通过第一幅作品的练习,我心中有了想法,知道了自己要画怎样的一个女孩,目标明确后,我很快就找到了我理想中的图片,确定了作品名称——《夏》。我要画出夏天的感觉,画出女孩安静、享受的样子。

四、创作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改完美后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勾线: 勾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勾勒法,就是先用淡墨勾出轮廓线,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复勾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著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勾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线条勾好轮廓,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勾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用一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用清水笔推开,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着色: 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妆,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着色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不协调的部分,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分再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后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白效果,一般常用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 色)、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著色时旋转用笔,使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五、创作体会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一门画体特征独特而又古老的绘画艺术。从古至今,工笔画不但可以作为诠释个人情怀而创作的册页、手卷、卷轴等,而且还可以作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大型壁画,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同时它也适合人物众多的大型主题画创作。构图是绘画的组织方式,是表达绘画内容与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构图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安排和处理对象的位置和关系,通过空间组织和平面分割等方式使画面协调完整。中西方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审美观和科学观的不同,在构图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于绘画理论的学习和大量工笔人物画作品的鉴赏,使我对于如何看待和运用工笔人物画画面中的一些技法知识和虚实的处理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带着那份平和、朴素的心态,轻轻地在纸上留下关于记忆的些许痕迹。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励志学习工笔人物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在这条道路上凭借着对国画的热爱可以一直走下去。我的作品虽然有很多不足和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但钩线的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驾驭毛笔得心应手我还差很多,之前根本自信不起来,老师的鼓励让我有了创作的动力,真心感谢老师对我的创作指导和一直的鼓励,他给的这种自信会一直激励我认真学习中国画的创作,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国画的奥妙,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张道森.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宋新新,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纳兰词对当代词创作的启示
诗词创作“三要”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