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餐饮空间设计的主题表达
2015-05-30兰茜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主题空间设计在我国逐渐盛行。如今外出就餐已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餐厅已不再局限于功能的需求,而更重视人们在就餐时享受到就餐环境以及餐饮文化所带来的从视觉到身心的全新艺术感受。
关键词:主题空间;空间设计;营造方法;传承文化
一、主题空间的概念
“主题”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音乐术语,之后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艺术领域当中。高尔基对“主题”的定义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但聚集在他的印象中还未形成。这种思想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主题餐饮空间”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在我国兴起。在中国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礼记》中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记载,足以看出食对人们的重要性。“吃得饱不如吃得好”,食已经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人们在追崇和弘扬文化饮食和健康饮食的同时,越来越青睐于有品味的就餐环境,享受美食以及环境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于是各种类型的主题餐饮空间应运而生。
二、餐饮空间设计的主题分类
(一)地域文化性主题设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多样的地域特征,饮食文化天南地北各有千秋,为我们的主题餐饮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我们可以把有强烈标识性的、有地域特色和名族性的文化主题元素运用到设计的空间里,来丰富我们的空间载体,以此实现特别的空间氛围,让人们在就餐环境中体验到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和不一样的直观感受。而这样充满地域特征的主题空间引入也包括外国餐饮及文化。例如西餐厅、日本餐厅等,都是通过对餐厅空间的设计,传播一种特有的地域性文化。
(二)自然主题设计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一直都是人们热议并追崇的话题。人类源自于自然并倾心于生活在自然之中,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形式与结构给予了设计师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中,亲近自然的设计一直颇受追捧。
自然主题的设计通常可分为三个类别:
一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提取的主题,如植物、动物、天气、山峦等。例如在韩国有一家利用动物为主题设计的咖啡厅,利用模仿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各种野生动物形象装饰整个空间,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品味咖啡,感受到充分的休闲放松。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区,也有用冰雪作为主题的餐饮空间,整个空间包括家具和装饰物都用冰雕砌成,给人以最自然原始的冰雪体验。
二是以自然风景或环境为元素,将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山峦、海洋等按比例设置到室内空间,甚至模拟自然届的气候条件烘托气氛。例如海底餐厅的设计,让人们在就餐过程中通过巨大的透明玻璃可观赏到玻璃外的海底动物,大大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三是利用动物形态等仿生形式来进行主题空间的设计。对自然界生物的某一形态提取来运用到设计上的做法也十分普遍。例如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形态是以贝壳为原型,室内空间则以巨大的壳体围合而成。以自然为主题的空间设计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求,又传达了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未来室内主题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概念主题设计
时代在进步,未来设计充分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展望与运用,这一方面是在设计材料和技术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在设计理念和思维上的创新。在充满创新技术概念的主题空间里,相比于原始材料,设计师们更愿意尝试更新、更环保、甚至材质更轻巧坚固的新材料,包括节能环保灯光的使用和绿色无污染涂料的开发,以及天然材质的回收利用等。而在理念上的创新,则摒除了惯用的传统框架结构室内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流线型或者异型空间,让人身临其境产生一种科幻超现实的奇妙感受。将这类概念主题的设计运用到餐饮空间里,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三、主题餐饮空间设计的营造方法
(一)利用空间形态的方法
空间本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空间语言以及限定方式设计出空间的具体形态,表达出设定的主题空间效果。当前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流行着一种“场景化”风格。它通过对真实环境加以艺术化或者理念化的设计,以及结构、比例、形态大小的对比重构等手段,营造其整体氛围,使得消费者身处情景中,产生感情和精神的共鸣,并由此获得消费者认可。例如整体空间采用流线形和圆弧形元素设计的天蓬,与地面铺装或是桌椅和陈设等元素的统一使整个空间活泼轻快,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而直线型、矩形、端正的空间则往往给人理性、庄重的感觉。
(二)利用色彩关系的方法
色彩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受到色彩的物理光刺激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效应。餐饮空间通过确定彩色基调和不同的颜色相互搭配则可控制整体空间给人的感受。暖色系给人带来温暖快活的感觉,冷色系给人以清凉、寒冷、沉静之感,如果将冷暖色系并列,给人的感觉是暖色向外扩张、前移,而冷色向内收缩、后退。
目前针对就餐环境的色彩设计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邻近色的搭配组合。例如红色、粉红色、桃红色等的搭配,由于色相识别性较强,因此搭配起来使得色调与同类色相比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变化。一般适用于空间较大、色彩区域较广、功能相对多样的就餐空间。
二是同类色的搭配组合。色相相同或接近而颜色明度不同的色彩组合在一起的搭配营造,让主题空间简洁明净,单纯大方。但由于色彩单一容易使空间单调沉闷,因此运用这种色彩搭配时可以强调空间内其他物体的不同材质肌理,适当增强色彩饱和度对比,再配以对比色的装饰、摆件或陈设物作为空间点缀,使整个主题空间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
三是有色彩和无色彩的搭配组合。有色彩可丰富空间,增添活跃的效果,无色彩可使空间产生素雅,平稳的感觉。无色彩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从面积大小对比方面来营造主题空间。无彩色的搭配容易使空间产生高科技高技术感觉,时常也加以自然色彩进行搭配,以中和无色彩带来的单调。
四是对比色的搭配组合。色相性质相反或明暗相差悬殊的色彩搭配,例如红色和绿色,橙色和蓝色,黄色和紫色,都是最经典的对比色搭配。这种对比也称作补色,表现出一种明暗、冷暖的对比性。互补色在主题空间里的搭配容易营造出强烈对比,使整体空间变得激越、活波。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比例,否则容易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刺激,使人产生抗拒心理。
(三)统一元素的方法
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主题,但只有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都要保持元素的统一及完整性,才能从整体上呼应主题。在主题空间里同一元素的重复排列是重复设计中常用的手法。重复的构成元素有很多,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在元素的统一中,不同的幅度变化会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变化幅度大的重复元素陈列起来造型丰富,但容易造成效果混乱,所以设计时应强调秩序;变化幅度小的重复元素排列起来整齐简单,容易让人感到单调乏味,设计时则应注重变化,增加装饰性元素。因此在餐饮主题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根据空间格局变化调整重复元素,只有统一的元素在主题空间里形成相互呼应,重叠错落,才能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四)利用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方法
室内的陈设装饰对空间的主题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都应该围绕主题选择,以达到烘托主题的效果。例如以传统中式设计为主题的餐饮空间,在陈设装饰的选择上,家具、装饰画、布艺、花艺、摆件等都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的设计来点缀整个空间氛围。
四、餐饮空间主题表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主题餐饮空间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将主题设计作为空间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延伸,向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体验场所。而当今常常由于设计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和设计理论的不足而进入一些误区:一是定位过高、装饰浮夸造成的过渡浪费;二是装饰材料或特色元素选用不当带来的主题不明确,不能贯穿整个就餐环境;三是经营形式与设计理念不符造成的不契合主题;四是设计肤浅,缺乏品味,没有文化内涵。
结合当今的主题餐饮空间发展趋势,无论是融入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还是回归自然、亲近原始,乃至结合科技创新、未来理念的主题空间,都必须要有准确的设计定位且主题具有鲜明性。餐饮空间的主题表达与普通餐厅明显的不同在于它的文化性主题,以及围绕主题展开的经营模式,平面品牌设计,菜品设计甚至是餐具的考究,与空间传达出共同的主题,才能使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精神和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设计才有前景。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影响下有选择性的创造,精心打造的作品才是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时代创造力的作品。
五、结语
在当今餐饮空间的主题化设计中尤为强调设计二字,强调通过设计的主题来表达一种文化和内涵。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法,都意味着使用整体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来参与一种文化氛围的构成,而空间设计作为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延伸,要面对的是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审美人群以及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因此通过设计这样的形式,发掘不同空间的独特性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又使之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人文内涵的室内空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主题餐饮空间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样化的结果,俨然已成为当今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不仅拓展了室内设计发展的途径,同时也开启了新型的体验式消费。只有通过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设计品味,创造餐饮空间崭新的环境,带给消费者更多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加深消费者印象,才能吸引更多顾客,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李林洁.室内主题空间的色彩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2008,(04).
[3]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房亮.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9.
[5]陈易.春华秋实——室内设计教学的新思索[J].室内设计与装饰,1997,(05).
[6]张青萍.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解读[J].艺术百家,2009,(01).
[7]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兰茜,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