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实油画在图像时代的造型意识
2015-05-30江严冰
摘 要: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经过曲折的发展,现在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作为西方经典造型时段的古典写实造型油画,更是由于与我们时代和社会相适应而得到高度繁荣。与时俱进的科技带来图像技术的普及,身处图像时代的写实画家因为图像的使用之便利,许多时候在创作中依赖图像,造成了中国写实油画虽标榜继承欧洲古典绘画却实际走着背道而驰的道路。文章通过对中国写实画派的研究,并对比欧洲传统绘画的造型的手段,阐明写实油画需要了解掌握欧洲古典油画的造型规律,避免依赖图像造型,更有利于挖掘绘画本体语言的潜力。
关键词:写实画派;油画造型;图像时代
[2014-201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图像时代油画现实主义教学体系的拓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254]
一、引言
中国人学习油画的时间仅仅一百余年,刘海粟、李叔同、冯钢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均曾负笈求学于国外。其中徐悲鸿游学欧洲,师承法国学院传统,归国后执掌过国立中央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其艺术主张与国家现实切合,所以影响甚众,覆盖至今。新中国建国后曾有数十年对俄罗斯油画的模仿,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也是不容忽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伊维尔和宾卡斯来我国做了欧洲油画的技法普及,特别是伊维尔的写实幻境画法使得中国油画生出细腻逼真的写实新面貌。中国写实油画老中青几代人从技术上越发的成熟,似乎是迈着进步的步伐,但是我们对比中国古典写实油画与欧洲古典写实油画会感受他们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目前中国写实油画一流画家中也普遍存在。
二、图像时代的绘画
“到1870年,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现代城市生活的人,都受到新近成长起来的图像世界的影响,而这些图像很可能就是有复制媒介的工业化所制作的。”[1]随着19世纪30年代左右照相机技术被发明,紧跟其后胶卷相机、电影技术、电视技术等不断发明出来,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敏感的感受到这些技术发明带来的图像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因此,他于1936年写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一划时代的论文。此后国内凡是谈论绘画和图像关系的文章中关于图像时代的涵义基本出自本雅明在此书中论述。
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欧洲绘画便出现了利用照片来创作的画家,比如库尔贝、德加等。也有另辟新境的画家,他们在绘画造型上远离自然写实,发展出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派别,直至抽象绘画。这些画家仍然是架上绘画的信徒。还有一类画家清醒的认识到图像亦可以成为艺术品,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即为这方面的先锋,他们的尝试使得绘画一枝独秀的局面一去不返。欧洲美术学院的教学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1999年左右,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的研究发现,“从15世纪早期开始,西方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光学器材(Optics)创造投影,借此来帮助他们作画。”[2]霍克尼通过分析大量的古代绘画作品,从视觉上寻找到令人可信的一些证据,又从古代文献中搜寻到相关记载来证实了大概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画家们就开始利用透镜成像的方法协助绘画。他的这一研究结论完全颠覆了西方绘画史的发展观。霍克尼的研究将人们对欧洲传统绘画利用图像技术的历史往前推了数百年时间,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欧洲传统绘画的造型无疑会有另一番天地。
三、中国写实画派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国外当代艺术思潮涌进国内,人民大众因着经济发展,电影、电视、相机逐渐普及到百姓家庭。至此,图像文化滞后数十年方在中国发生。同西方国家一样,无论当代艺术如何占据主流之势,仍然有不少从事传统架上写实绘画的群体,甚至因为群众传统的观看绘画思维的影响,写实绘画在中国占有着极大的优势。
2004年4月,北京地区的中国写实油画画家艾轩、王沂东、杨飞云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并在同年10月推出首届写实画派年展。2005年3月,“北京写实画派”吸纳国内一流写实油画家冷军、郭润文、徐芒耀等人加入,画派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2008年第四批画家的加入使得画派人数达到30人,至此画派从规模考虑不再接纳新的成员,中国写实画派几乎将中国油画界一流的画家全部拢于旗下。
写实油画在西方是以文艺复兴至印象派之间数百年的作品为典范,这也是中国写实油画学习的源头。中国写实油画对欧洲古典时期大师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促使中国写实油画的样式风貌基本上沿袭了西方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样貌。中国写实画派画家风格的形成是同一时期不同画家的兴趣有别而做的选择结果,所以他们尽管有学院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等艺术主张,但仅仅是个人的自觉行为。写实画家在主题、风格趣味、手法上各有特点,但他们的内核依然是“写实”,写实作为他们的唯一造型手段,也是写实画家结盟的根基。
四、写实画派的造型意识
写实画派画家年纪横跨40后至60后,由此可以推断他们接受的绘画基础训练多为国内学院基础教育。近代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起初是由徐悲鸿建立起来的法国学院体系,建国后直至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导中国美术教学的则是苏派契斯恰科夫体系及苏派现实主义绘画。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开始引导出中国油画古典一脉的发展。然而靳尚谊认为我们学习古典油画不是风格问题,而是解决技术的补课。他在出国考察了欧洲绘画大师作品后发现中国油画与欧洲大师作品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按照他的说法“我们的作品,在体积与空间上给人的感觉总是不能完全到位。”[3]画派中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北京画家张利一直以探索伦勃朗绘画风格技巧为动力,作品背景幽深、空灵,主体人物承接一束强烈的光照,画面概括与精细相对照呼应。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孔喜老师则是坦培拉绘画的拥趸,他喜欢坦培拉反复叠加的精细笔触,其笔法与情怀来自对美国画家怀斯的尊崇。当然更多的画家并不拘泥某家某派,而是将心仪的大师绘画风格、手法化解到自己的作画习惯中,比如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先生从学生时期至今一直高举古典主义大旗,我们在杨飞云任何时间段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古典意味但却无法明确的列举出某位欧洲大师对他影响的痕迹。
在图像高度发展的现代,图像对创作的多样化提供了许多便利,画派中较年轻的画家王少伦坦言他在创作中对照片有相当强的依赖性。冷军是写实画派中唯一的超写实画家,其作品的精细度常让人在画前啧啧称奇,这样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绘制过程无疑也离不开对图像的依赖。作为都是从学院写生教学培养出来的画家,他们都知道利用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优势。画派中杨飞云、朱春林等画家一直坚持在创作中使用模特写生,新老画家们都有意识的在创作和教学中强调对图像的利用做到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欧洲油画相较东方绘画在造型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焦点透视、解剖、光影、体积、空间、细节质感……这些科学客观的解决造型的要素是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时候特别强调之处,在欧洲大师作品中是如何展现这些要素的呢。
纵观古典写实时期的绘画,画家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体积和空间最强化,往往根据表达需要和视觉需要对体积和空间做主观的处理,透视和解剖的应用是以表现为前提的。欧洲从文艺复兴起绘画走向写实性描绘,纵观数百年的欧洲绘画发展会发现平面性依然是他们写实造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比如他们在描绘一个穿着黑衣、戴着黑色帽子的人物形象时,几乎大多画家会将黑衣、黑帽做平面化处理,明暗对比减弱到极致,这样对物体体积的削弱的手法还应用在他们处理画面暗部、次要物体,甚至近处的形体上。由此观照中国写实油画可见不少画家单向度的理解写实,喜欢将物体的体积、空间、质感等做最强度的处理。也有一些画家拘于参照的图像描绘出单薄生硬毫无光彩的形象。
形成目前中国写实油画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照相技术的应用,照片收集的素材描绘成作品,其中有的画家是参考照片描绘,还有不少画家直接使用投影技术定影造型,这种被动的描摹也就导致了作品完成后缺少个人面貌,作品缺少绘画性,作品有如照片放大效果。身处今时,中国写实油画理应是一个容易得到长足进步的时代,有不时来华的国外大师原作,有网络上随手可得的大师作品高清图片,有轻松出国观摩原作的种种机会,但曾经的学院过于科学理性的造型观念对中国从事写实油画的误导,加之写实画家对唾手可得的数码图像资料的依赖,即使面对大师名作,也不易觉察出欧洲传统绘画的造型本质。
五、结语
“在今天这个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强调绘画艺术,强调更本质的绘画发展形态,注重发挥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在当代艺术环境中,这样的品质正在被淡化和忽视,我们将着重发掘绘画这方面的潜力。”[4]中国的写实油画历经百年发展,依然困境重重,这其中的困境有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有历史的选择带来的,也有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图像造型和思维带来的,图像的相对客观性与自然相差无几,这无疑是绘画品质淡化的重要原因。近数十年因为国家的开放昌明,从事写实油画的画家们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些绘画上的本质认知,写实油画得到空前的发展。我们有着好的时代机遇,有着曾经创造出中国传统的伟大智慧,以写实画派为代表的中国写实油画人可以在欧洲传统写实绘画中体悟到造型真谛,做到正本清源,在图像漫天的时代拨开造型上的迷雾,继续推动中国写实油画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布雷特儿.现代艺术1851—1929[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2]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苏刚.回归经典[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
[4]朝戈.油画教学·第一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江严冰,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油画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