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

2015-05-30郑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城市建筑

摘 要:城市美学在考虑精英审美方向的同时,还要考虑大众审美方向,尽量体现出广为城市大众接受的通俗的美感。大众审美是指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一切文化形式及与大众审美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而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表现为城市生命力的关照。城市建筑重点体现了城市生命力。城市生命力还体现在文化审美等方面。城市美学要促进城市生命力的勃发,让城市大众审“城市美”,获得美的感性体验,从而促进人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城市美学;大众审美方向;城市生命力;城市建筑;文化审美

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高度发展的聚集之地。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现代文明带来的不良因素。城市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美学分支,由它的学科性质出发,其研究对象自然是城市的美与审美,但是内容却相当广泛,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布局、商业筹划等实体化方面,还包括城市的主体即城市人的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等美学范畴,体现了其跨学科性质。而本文仅从大众审美方向去探讨城市美学的建设。

一、理解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

本文所涉及的“大众”是泛指城市中经济水平居于中等及以下的人群。这一个群体由于经济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与活跃在经济、政治、体育等社会领域的精英群体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众审美就是指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一切文化形式及与大众审美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所以,大众审美既包含大众的物质需求,也包含精神需求。具体地说,就是大众能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还能获得审美心理的基本满足。

(一)大众审美方向和精英审美方向的共生

共存于城市中的大众审美和精英审美应该是共生关系,而非二选一的排他关系。城市美学应该要兼顾大众的生存发展的适宜性,真正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将城市发展成为所有人都能“安居”“乐游”的家园。刘峰杰认为“建筑只是城市人的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忽略城市人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城市美的灵魂的”。[1]城市美的灵魂在于城市美学首先要兼顾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城市综合体的心理因素和情感体验既要符合精英群体审美的需求,也要同时兼顾大众审美的需求。

大众审美一般包含通俗性、消费性及实用性。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在比较繁华的城市商业区专设一条女人街,女人街设计既不流俗,也不格外追求高端路线,售卖的商品相当繁多、新潮,而且价格适中,适合大众消费水平,极受大众欢迎和喜爱。同时,在这样大众化的女人街又有高档商业楼林立,而商业楼里的商品则适合经济条件更好的精英消费群体,商品质量优、价格高、服务好,满足了精英群体审美的需求。由此观之,这两种文化格局的并列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能共生互促。

(二)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的必要性

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需要建设和谐的大众审美环境。城市美学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高瞻远瞩地提出一些现阶段还没有足够能力实现的美好前景,而应该兼顾一些能充分考虑到大众审美的、并且现阶段也有能力进行的城市美学研究方向。

虽然柏林特在论文中提出成功的城市应该是:“最好的解答是让城市成为囊括有创造力、防范能力、从事生产性活动机构的所在地;成为多样文化的产物:艺术、科学及历史博物馆,研究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和演出中心”。[2]但是这样美妙的城市前景应该是城市美学的终极目标,至少在现阶段还达不到。我们必须要足够重视并首先力所能及解决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城市对大众产生太多负面伤害。而这些不被重视的城市伤害有可能会导致伤害的反作用力。

二、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表现为

城市生命力的关照

城市美学的大众审美方向,不仅是城市建筑等实体性建设符合大众审美趣味,顺应大众审美需求,而且还需要在大众审美中实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这些合力为城市生命力的关照。城市美学中的大众人文关怀体现在对城市环境坚持不懈地综合治理,还体现在城市建筑设计的便利性、园林绿地的亲民性及城市配套设施的细致入微性。

而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既包括大格局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也包括小格局的城市自然环境治理。曾繁仁在他的“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中说:“它借助了东方哲学-美学中‘有机的关系模式,同时也借助了当代生态哲学中‘共生的内涵,将‘有机性‘生命力与‘生成性等导致城市充满生气、城市人美好生存等新的原则引进城市美学,超越了以往的比例对称和谐等形式美原则,具有崭新的革命的意义”[3]。这是从大格局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角度谈城市美学的发展方向,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整体性城市治理工程。而加拿大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则将“生命力”引入他的环境美学,卡尔松指出:“我认为假如我们发现塑料的‘树在审美上不被接受,主要因为它们不表现生命价值”[4]。这是从小格局的城市自然环境治理角度谈城市美学,强调了生命力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城市不能成为混凝土和钢筋森林,城市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绿色植物和花卉的大量植入。

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对城市的人性化管理方面,也即对城市大众的人文关怀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城市人日常生活安全性和便利性的细节关照。诸如切实可行地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入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城市美学需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量力而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向前推进。尽量将城市管理细化,让城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走向高度人性化,真正体现出城市美学的发展成果。

三、城市建筑重点体现了城市生命力

建筑在美学中被看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黑格尔认为“建筑的任务在于对外在无机自然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5]。建筑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便是城市生命力的重中之重。而这个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应该成为能被大众审美的外在世界。

城市建筑在考虑精英审美的同时,还要考虑大众审美,尽量体现出广为大众接受的通俗的美感。既不能流于实用形式,千篇一律,也不能过分追求个性,一味迎合少数精英的审美需求。另外,由于过多考虑城市以商业发展为主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很多带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标志性古旧建筑已经大量被拆毁重建。这些古旧建筑除了凝固着深刻意义的历史感,还凝固着城市大众的归宿感和家园感,它们是一代又一代城市人的美好记忆。缺失对体现城市个性的古旧建筑的保护,必然会破坏城市大众的归宿感和家园感,造成大众审美的心理缺失。

城市应该能够让人在观赏她的时候产生审美愉悦,并让人在这种审美愉悦里产生对城市的精神归宿感和家园感。如果完全抹去带有人类情感的城市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风貌,势必会让已经拥有城市记忆的年龄较长的城市大众精神受创,也会让城市新生代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城市历史感。因此,一个城市的建筑应该符合她的历史发展状况,除了积极保留其特定意义的古旧建筑,还要兼顾当下的大众审美需求,尽量在新建的城市建筑中也体现出历史赋予每个城市的不同的现代大众审美风貌,换句话说,就是在城市现代性和历史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每个城市都恰到好处地显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个性美。

最后,城市的大众民居建筑也不能一味追求简洁实用,这会让建筑本身太过单调呆板,不利于大众审美的需求。比如有的小区虽然只是简略地采用了一些西班牙风格,将民居的窗户做成圆弧形,楼顶做成极富个性的尖顶,外墙颜色也适当地加入了暖色调……花费不多,却让整个小区环境顿时就变得个性化十足了。

四、城市生命力还体现在文化审美及其他方面

文化审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创造性活动所获得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的审美,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审美。精神审美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形式的审美,包含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创造领域。文化审美既包含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又包含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的不断挖掘。

城市文化传统既体现为对城市古旧建筑的保护和保存,又体现为对城市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特征共同凝聚成了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的记忆。物质记忆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形式,而精神记忆则是沉淀在大众心里的一种文化心理依恋。这种文化心理依恋如果不能被足够重视,是很容易被忽视和轻视的。许多民间文化的逐渐散落和消失就是被忽视和轻视的例证。

城市文化的现代性的挖掘并不特指刻意制造大众既看不懂又无法欣赏的玄虚的“伪文化”而是指从大众审美方向出发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也就是一种可以兼容的城市新文化。如被少男少女狂热追捧的超级女声李宇春,以及无数从底层开始奋斗的成功的城市创业者,这些人代表了城市的中层,甚至下层大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跨越了沉重的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最终成为了获得成功人生的典范。他们艰苦奋斗的人生过程就是一抹城市文化审美风景线。

渗透在文化审美中的血液便是人文的审美。人文的审美对一个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很重要,既标志着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又引领着城市的将来。人文的审美除了从当代人奋斗不息的精神中获得,还可以通过对人文历史的追忆获得,而后者一般是通过城市博物馆展现。正是从这些历史记忆中,人文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发扬,才能保证无论岁月如未来将来的辉煌。所以,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及其馆藏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美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早已走出了“美的本质”的询问及“美”论这样的传统问题研究,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生存的本体性思考。城市美学因此也不能只停留于建筑美学、园林布局等这些“审美对象”的研究,也需要回归到人的感性体验上来,研究如何能让城市大众产生美的感性体验,也就是要走大众审美方向,促进城市生命力的勃发,从而促进人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杰.审“城市”之美: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支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504-506.

[2][美]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刘旭光,刘婷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02):5-11.

[3]曾繁仁.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J].文艺争鸣,2010,(06):1-3.

[4][加]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环境、艺术与建筑的鉴赏[M].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

郑梅,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猜你喜欢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路径探究
影视作品中天津形象的调查研究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探析
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城市火灾防控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防雷研究
浅析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城市建筑艺术中的形式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