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院校信息技能培养优势强化院校育人战斗力生成

2015-05-30孙红

继续教育 2015年9期

孙红

摘 要:院校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源头,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优势,强化院校育人战斗力生成。院校贴近部队实际育人是任职教育的职责和重点,当今信息化是武警部队履行使命的中枢,信息化引领部队现代化建设。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院校系统培养信息技能,强化院校育人战斗力生成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院校培养;信息技能;战斗力生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院校作为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源头,应该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育人工作的战斗力标准。依托院校人才密集、设备先进的优势开展教学工作,强化院校育人战斗力生成。然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鲜明特征,信息化在武警部队未来建设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是部队履行使命的中枢,引领着部队现代化建设。武警部队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建设。因此系统培养部队急需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院校任职教育的紧迫任务,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建立全方位模拟信息平台,系统培养部队需要的信息技能

(一)模拟环境平台——培养强烈的信息理念

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学员观念上的现代化,培养学员的现代化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官兵的信息素养,强化素养首先要培养强烈信息理念和意识。要让官兵了解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信息化,信息素养是其他素质的支持和平台。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是第一需要。信息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信息时代,信息的更新与发展范围越来越广,信息流动与变化速率倍增,全体官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信息主导的现代理念。所以,学院必须营造与部队需求适应的信息化环境,培养强烈信息理念。

(二)模拟软件平台——强化全面的信息知识

部队现代化需要官兵有丰富的信息知识,特别是精通信息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术性能,用以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和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执勤体系、一体化的处突指挥控制体系、数字化的反恐作战体系。而我们都知道软件是信息系统的重点,是发挥硬件作用的倍增器。系统建设不是硬件设备的堆积,是软件、硬件的有机集成。部队信息系统急需基础层、支撑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软件开发。学院模拟软件平台,从理论上系统培养学员的信息理论基础知识,为任职打牢信息化的软件基础。

(三)模拟硬件平台——培训过硬的信息技能

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强的信息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递、管理的基本功,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指挥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等等,并能依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将有关情报信息及时分发到武器系统和指挥系统,使“信息能”迅速转化为战斗力。学院本着先于部队优于部队的原则,模拟硬件平台,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培训过硬的信息技能。

二、瞄准部队发展,激活学员信息技能的科研创新潜力

(一)瞄准部队发展——培养信息技能科研兴趣

大学拥有一支永葆青春活力和求真求实欲望的学生队伍。强烈的学术取向是当代大学学习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性活动的“鼎锅”。大学学习生活是基于好奇的探索,充当着大学“跳动的心脏”的角色。然而,任职教育不但拥有这样的大学特点,还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学员大学四年已经毕业,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院再趁热打铁,让学员及早置身于学院浓厚的科研环境和知识新发现的氛围之中,从参与科研的全过程感悟和探索科学精神,利用资源与优势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他们体会从事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科研活动乐趣,激发科研创新的兴趣。

(二)瞄准部队发展——提升信息技能科研素质

结合部队发展对信息技术需求的实际,将科研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并贯穿于任职教育全过程。根据学员对信息技能的实际需要,分层次进行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科研创新活动。教员将信息知识和技能科研方法渗透到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融入信息知识和技能科研教育内容和进行科研训练,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创造者的转变。首先,鼓励学员独立选题,积极撰写学术文章。教员授课也以提高学员参与决策的能力、实际运用部队信息系统等和提高信息理论素养为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员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其次,学员也可以通过完成学年作业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参加院校和部队有关信息技能的科研活动等,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科研素养。继续提升他们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三)瞄准部队发展——激活信息技能科研潜能

任职教育阶段,院校可以实施“5+3+2”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5个月进行岗位任职专业课学习;第二个阶段用3个月依托部队教导队或新兵连进行随队实习训练;第三个阶段用2个月返校巩固强化,全面提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把激活信息知识和技能科研潜能贯穿于“5+3+2”的教学全过程,渗透到方方面面。即:第一,在专业课学习进行之前,先布置利用信息化进行执勤、处突、反恐等任务的科研课题,让学员在进行战术、勤务及共同科目等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体会信息化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了解信息化在执勤、处突、反恐等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下部队实习中充分了解部队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发现部队执行任务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那些信息化的问题和弊端,未来怎样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等等,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带着收集的资料、成果和问题,返回学院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在导师的帮助指导下确定最终解决方案,完成报告、论文或攻关课题。这样学员在一年的培训中参与到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科研活动中,亲身经历了信息知识和技能科研的全过程,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科研潜能。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才有感悟,才能激发创新灵感,也才能触动他们了解部队,融入部队、热爱部队,献身部队;还能开发出更适合部队需求的信息技术成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增强实践教学,实现与部队信息人才的无缝接轨

(一)增强实践教学——强化岗位实践锻炼

对军事人才成长而言,一个实践岗位就是一所“学校”,一次实践经历就是一个“老师”,并且,实践证明,高素质人才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加强实践教学,深入到部队实际岗位上磨练,体验自己马上任职的岗位,尽快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充分利用学院“5+3+2”的教学模式,在3个月的部队实习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掌握部队利用信息化执行任务的第一手资料,了解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未来发展。努力成为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信息网络能手。

(二)增强实践教学——参与执行任务磨练

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所具有的经常性、多样性、突发性、复杂性,为培养锻炼官兵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必须注意抓住执行重大任务、参与重大行动的时机摔打磨练人才。例如:参加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处突维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世博安保等重大任务,参加重大的军事演习和各种执勤任务等等。让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使军事、政治、信息素养、身心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检验、锻炼和提升。增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军事人才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途径。不但能架起直通学院与部队的桥梁,还能实现与部队需要人才的无缝接轨。

总之,学院系统培养信息知识、技能,充分体现了学院为部队培养、输送人才的教育本质。发挥了学院为部队提升战斗力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信息化虽然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但是它必竟是部队执勤、处突和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辅助和工具,一定要摆正信息化的位置,把握好现代化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院校在任职教育阶段系统培养信息知识、技能,有助于院校教育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式,保持院校教育的先进地位;有助于提高院校教育的针对性,使院校教育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员的业务水平;有助于充分运用军事教育机构所拥有的巨大智力资源和科学研究能力,使院校成为创新信息技术理论和信息科技成果的前沿阵地,推动信息技能培养向战斗力转化的实验中心、研究信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基地,从而为部队输送合格的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陈俊.加强专业国际比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