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性体育教学课堂的追求
2015-05-30马影
马影
[摘要]现代教学理念追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从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身特征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性提出了建设性的要求。
[关键词]开放性主体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82
现代教学理念对于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习方式的引导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作为同样肩负着学校教育教学重任的体育学科,开放性的体育课堂也理所当然成为广大体育教师认识和实践的追求。
一、现代体育课堂追求教学主体关系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体育课堂突出表现在学生主体上,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观,提倡从课案目标的设计,到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目标方向等都指向学生,改变由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现象。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掌控者,而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并能积极主动与同伴、教师交流合作,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垫上滚翻动作》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滚翻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了解一下学习的方式,让每组学生研究出一个学习方案,也可以到练习场地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在解决学生问题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现代体育课堂追求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一节课的共同活动所期望的效果,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任务结束时的归宿点。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都是教师自我认识的再现,体现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很少考虑学生和学习内容的实际动态变化情况,出现许多基础能力很弱的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或者部分基础能力很强的学生却因为目标的限制而不能进一步提高,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
现代体育课堂需要打破这种固态的、单一的目标制定模式,在目标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的差异性,又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适应性,既要根据总体情况制定灵活的总目标,又要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制定自我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自我目标实现了,再重新制定更高一级目标,直到接近或达到总的教学目标,部分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在实现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有所超越。比如,在排球自垫教学目标制定中,制定的总目标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动作连续自垫球20个,垫出的球至少要高出头上方20厘米”。在这个总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制定稍低或稍高的自我目标,做到逐层实现,或有所超越。
三、现代体育课堂追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师生开展共同活动的客体资源。以前的教学内容往往依赖于教材规定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运动项目的罗列,教师按照运动技术的形成规律开展训练式的教学,学生纯粹是为了学动作技术而参与体育活动,难免感到单调乏味。而根据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实现一个教学目标。所以说,教学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首先,要丰富运动项目。既然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那么就不妨在运动项目上加以多数量选取,形成“内容库”,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提取。比如,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可以选取三大球,锻炼身体耐力的,可以选择中长跑,也可以选择跳绳等。其次,要优化、趣化现有运动内容。比如,把生活内容加入教学中去,自行车运动就是很好的内容;把枯燥的内容游戏化、竞争化、情景化,设计变方向和距离的“青蛙跳荷叶”比赛就可以达到目的。
四、现代体育课堂追求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但它的缺陷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学生无法发挥自我潜能。
现代体育课堂应体现出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的开放,在教学组织上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如准备活动不一定要教师亲自带队做操,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处理,像音乐热身操、自选项目练习、多样活动游戏等,以防止学生因为形式的单调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大胆体验探索,多给学生时间,以分组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必严格遵循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通过体验—感悟—再体验的方式实现技能的掌握,学生就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开放性的体育课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体育学科教学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把理念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行为的时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行动的支撑,同时对体育教师课堂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体育教师应站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立足课堂服务学生主体学习的观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任务。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