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书法家自作诗词

2015-05-30文先国(江西进贤)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书法家诗词

文先国(江西 进贤)

当代书法家有必要自作诗词吗?日前翻阅书画艺术报刊,无意中读到王梨、郑荣明等先生分别在杭州、上海的书画艺术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类似文章,感到其中确有很多观点值得我学习与欣赏。于是,我也想顺着这个话题谈些看法。我当然不敢贸然抄录郑、王等先生的观点“演绎”成自己的“高论”,我只能基于自己的见闻“自说自话”。

我以为,当代书法家还真非常有自作诗词的必要,不是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总是少了几分韵味。不管古代贤明有多少抄录更先前人的诗词(文章),至少我,凡见到抄录别人的书法作品,无论效果如何,一般是很难欣赏的。因为在我看来,比之今天大多书法家的古代文人,他们更当之无愧于书法家的称号。古代文人不会创作诗词的,就不能被称为书法家。对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画家、书法家郑板桥的作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高琪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说:“郑板桥画竹,叶子雷同是其缺点,但因为画面上有不同的诗,所以就不觉得呆板了。这叫做有诗性则画存,无诗性则难成其画。”我想,“让画(书)意因诗情而生辉”,才是艺术的真境界吧!为书法而书写的作品,没有了自我感情的诗词文章的表达,艺术的意趣就消失殆尽。这个道理,其实“一以贯之”,古今一同。今人将一些不懂诗词(文章)、没有一定国学功底的人“誉为”书法家,我认为那实在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些有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私心的膨胀和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的沽名钓誉罢了。已故现代艺术大师赵无极先生曾说“诗词与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以为这话实在是有深意的。赵无极先生学贯中西,对中国诗词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当今所谓“书法家”,数以十万计,我看实在有太多浮夸。去年我曾往杭州参观“千年守望——唐宋元书画珍品展”,见其中陆游的自书诗卷尤好,却好像并不被人十分推崇,可见这种形而上对艺术解读误导元素的存在,会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与审美思维。展品中还有湖州赵孟頫的《吴兴赋》,共91行935字,我认为它的观赏意义还是文赋于前,书法在后,当然这个似乎被大多书法家忽略了。更有一幅《杨继桢·张适楷书周文英(上卿)墓志并诗传卷》,会稽杨继桢撰并书,介绍文字只讲书法不谈文章;后面的张适书周上卿传,则对撰文者的青城山人龚致虚全然不予理会,这就实在令我不可思议。因为我看到在这件杨继桢·张适书法合卷后面,明明就有倪瓒从壬子“书”到癸丑“又题”的两段话,谈的恰恰又是文的内容而没有书法的形式。我想,对一幅再怎么出色的作品,跟着人说形式的变化如何如何,线条又如何如何,其实都是人云亦云。只有察人之所未察,才可见其高明!我们当代万千书法家,恐没有几人有如此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诗词能力才是基本功。

江西隐士、诗词书画家陶博吾,对于这个以自作诗词(对联)步入现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的典型人物,相信艺术界与学术界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我手头有一本几年前香港出版的《书谱·陶博吾专辑》,丰富的内容中特别收录了陶博吾自作的诗词,这是非常让人欣赏的。而专辑封面上却用了一副陶博吾极少抄录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联,编者肯定认为这能体现陶博吾的书法水平;我的理解却恰恰相反,陶博吾的书法,如果没有自作诗词的精彩,其书法是没有今天的成就的。陶博吾先生的诗词(对联)书法作品里,内容与形式结合,可谓珠联璧合,不仅文字生动有趣,章法布局得体,令人回味,常人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在没有拜读过陶博吾的自作诗词书法之前,仅仅看他几回题字,我并没有感到其书法的出神之处,1983年之后那几年,陶博吾先生留下了不少诗词(对联)杰作。一首《满江红·和毛泽东韵》云“豪杰英雄,有多少自夸无敌。君不见,投鞭淝水,赋诗赤壁。得意螳螂漫过喜,忽来黄雀逃何及。笑人生千古总如斯,秋风急。长城筑,销戈镝;阿房毁,坑降卒。想回环祸福,空留陈迹。胜败输赢原是梦,刀兵杀戮曾无极。只可怜苦了小黎民,年年泣。”这样豪迈的诗词作品,以陶博吾书法写就,实乃杰作。陶博吾先生的题画诗,经常有画龙点睛之笔,一幅被推为其代表作的《丰收图》,经配诗“夏来春去又深秋,看遍雕栏与画楼。真个农家风景好,满园瓜果庆丰收”一点缀,那所画的六种果蔬仿佛也鲜活可人。将陶博吾的这幅画与南宋牧溪的《六个柿子》放到一起作比较高下立见,古人说牧溪“粗恶”,恐怕就是因为缺乏上好的题画诗“点睛”。记得有一次,我见到一幅“不读诗书不种田,一竿往来大江边。钓得鳜鱼二三尾,又有残春买酒钱”的陶博吾自题自画佳作,当时一个在场朋友,实在觉得这幅诗画触动人心,正反映当下生活,一定要不惜重金设法买下。2014年10月出版的《吾园》杂志中录有一幅陶博吾的《菊花图》,画面上书有“不受东风管领,甘托颓园败井,彭泽已无人,更有谁怜孤影?孤影,孤影,秋深月明霜冷!”在这首《调寄·如梦令》后,则以小字题记“戊辰中秋节,菊花已含苞待放,点笔图之,亦足以破寂寞而添雅趣也,彭泽陶博吾题于三破斋,时年九十岁。”如此之诗词书法作于画上,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势,然若无题诗,画再精致,亦无趣味。再如对联,陶博吾更有不少好作品,像“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是多么的诗情画意;“融古高风吴老篆,创新妙笔李家牛”,对吴昌硕与李可染的刻画入木三分;“狗肉羊头原无两样,琼楼茅屋各有千秋”,深邃悠然,意趣无穷;“谁能腕底留浩气,但愿胸中多古贤”,则豪情万丈,以身自省。如此诗词功夫,且书写无意于佳乃佳,自然独到,鬼斧神工,难怪陈传席先生常常感叹与陶博吾无缘相见的遗憾。

曾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书法大师吴小如,把书法家自作诗词与京剧演员必须懂京胡看得同样重要。当代书坛的大师级人物沈鹏先生和林岫先生就经常发表优秀的自作诗词,反响强烈;我的好友陈文增先生,曾于2011年3月3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自作诗词书法展,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那展出的全部120幅自作诗词,是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关键。每当见到这样富有创造力的书法作品,我总免不了会多看几眼,对于诗词和书法都优秀的作者,我会记忆深刻。我尤为欣赏浙江鲍贤伦先生的作品,一次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对其作品给出了“诗意般抑扬顿挫的致辞”的赞美,我认为不只是范迪安先生独具慧眼,而是鲍贤伦先生书法中确实蕴含着真正的“诗意”;《美术报》的蔡树农先生总结其“食古、怀古,最终是为了入古、化古,古意在他的词典里。……跟着鲍贤伦的‘梦想秦汉,‘我襟怀古地实践着中国书法五千年的悲欣交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月亮越圆越孤独。”这上好的文字解读,难道不是书法古典真正的诗情画意么?鲍贤伦先生那古意盎然、气势宏大的书法,倘若书写的全都是他的自作诗词,相信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当然,目前中国有文化复兴的趋势,很多书画家都在古典文学与诗词方面下苦功,书画作品写些自作诗词的文雅之举,也是必然。

一个“书法家”书写功夫过硬,又能诗善词,他的作品就锦上添花,铭刻人心;即便书写功夫一般,用自作诗词抒发灵性,那也能令人刮目相看。中国书法作品,能表现美抑或能遮丑的,最有效的就是中国诗词了。

2015年8月8日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书法家诗词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作品选登
书法家·谢 锐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