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你偷窥了吗?

2015-05-30张芳军

师道 2015年9期
关键词:赞美教室老师

张芳军

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景观——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课堂表现,许多教师时常悄悄地站在窗户边,静看教室内的千姿百态。这样的场景,算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偷窥”。从班级制授课产生的那一天起,这似乎已成为许多老师了解学情、管理学生的“杀手锏”,其中尤以班主任居多。

“偷窥”之后,老师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方式却大不一样。成熟老练者,课后会不动声色地将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甚至影响其他同学的“坏家伙”叫出来提醒一下,或教训一番;年轻气盛者,下课铃一响便冲进教室狂轰滥炸,指着学生的鼻子一阵责骂;还有脾气暴躁者,肝火大动,不该出手却出手,弄得自己狼狈收场。凡此种种,在校园里实属寻常。班主任应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冷静看待学生的各种课堂违纪行为,理性地处理班里的各类不良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偷窥”中获得教育资源,衍生出巧妙的教育策略。

察言观色,做一个有“城府”的教师。每一位教师,相信都看到或经历过这样有趣的现象——前一刻在办公室里还谈笑风生,快乐洋溢,后一刻进入教室后却勃然大怒。原因何在?因为他(她)从窗口处窥见了孩子们的糟糕表现。如果犯了错的是个平时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优生”,老师们可能只是怒目而视,瞪上几眼;若是屡教不改的“坏孩子”,则下课之后,办公室便必然上演一场“暴风骤雨”。试想,当那个犯错的孩子站在你的面前,早已手足无措,言语唯唯诺诺,内心忐忑不安,神情慌张,他多么希望你能口下留情,网开一面,多么希望能有一次申辩或认错的机会。然而,他看到的却是愤怒的眼神,甚至有些狰狞的面孔,一切美好的幻想都消失了。内心没有了期冀,教育就无法产生奇迹。或许你余怒未消之时,学生就已恐惧丛生。“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此时的说教,还能指望有多大的效果呢?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谨记“愤怒是魔鬼”这一至理名言。此种时候,最好的方式便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绕开当前的怒气,让孩子自己反省,把言语的权利交给孩子,或者是把“球”踢还给他们。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改变一下自己神态,做一个有“城府”的老师,效果会大不一样。笔者曾经也有过“偷窥”失态的经历,但事后反省,除了伤己伤人于事无补。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一次晚课,我回办公室一趟,返回时在后门处看见班长和同桌谈笑风生,忘乎所以,周围同学也纷纷效仿。我出现时,教室立刻鸦雀无声。我笑道:“今天大家表现真好,多亏班长做出了表率。”下课后,那孩子便低头到我跟前负荆请罪。孩子犯错后,最希望的是得到老师的原谅,抓住了孩子这样的心理,我们便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我的通常做法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以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誓言,如此一来,孩子感激涕零之后,大多会小心谨慎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时候,就是教育功效的达成。

审时度势,做一个善于分析的教师。学生课堂走神、开小差,必然有其内因和外因——学习材料是艰涩还是充满趣味?学习方式是单一还是多样?学习的动力充足抑或缺乏?诸如此般,都会影响学习的状态。而周围同学所构建的学习场、教师对其关注的方式等等,也会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程度。所以,当我们驻足窗前时,不妨时间长一点,眼睛放宽一点,既关注学生的表现,也瞧瞧学习的内容,还可看看执教者的课堂状态和教学方式等等。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孩子是长时间“出轨”还是偶尔为之;是大多数孩子都在胡闹,还是个别孩子在捣蛋;是“害群之马”,还是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做这样一番分析比较之后,我们便能区别对待,根据不同情况谋划对策,从而避免了不问青红皂白乱打一阵板子。一次路过教室,我习惯性地驻足窗边观望一阵,发现一个平时挺踏实的孩子却一直埋头开小差。下课后,我问其故。原来是因为数学老师请假,代课老师的授课方式让他很不适应,内容也听不懂,无聊之下开了小差。我马上给他出了主意——敏而好学,“不惧上问”。后来,他居然把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班同学的口头禅。看来,“偷窥”之后也需要审时度势,方可达到教育之目的。

平心静气,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教育的原初形式就是口耳相传,但许多时候,教师在注重“嘴上功夫”的同时,却常常忽略耳朵的功能。即使有时我们嘴上说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内心里却早已认定他们是在“狡辩”。实际上,倾听的习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往往比说教更重要。忽略了倾听,便容易走向主观臆断的危险区。教师“偷窥”,难免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从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期待出发考虑问题,才有可能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奶奶相信花房里有玫瑰花,忍不住摘了一朵,善于“倾听”的苏霍姆林斯基奖励给她两朵玫瑰花,这一经典教育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让其拥有倾诉、申辩的自由,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的教育才能直抵孩子的内心,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

扬长避短,做一个懂“欣赏”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别人关注他最闪亮的一面,忽略其他瑕疵。作为教育者,常常像一个“捉虱子”的人,总能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却常常忽略孩子的“性本善”——渴望被谅解、宽容,期待获得肯定和赞美。出手不凡的小偷因为林清玄的赞美而改头换面成为了台湾当地有名的企业老板,调皮捣蛋的罗尔斯因为皮尔·保罗校长一句“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的赞美而洗心革面成就自己的梦想……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都启示着我们,当教育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时,欣赏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窥见”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在英语课上画画,与她交谈之后,我顺便拿起她的画作说了一句“想不到你有画画的天赋”。后来,这孩子经常将自己的画拿给我看,作为外行的我只能胡乱赞美一番,而她却将画画当作自己的志趣,学有余力便徜徉于绘画中,其童年也多了一些光亮的色彩!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小学二部)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赞美教室老师
远离否定式赞美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赞美胡子(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