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从笔画开始
2015-05-30凌明丽
凌明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作了不同学段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为: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为: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为: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下表是周有光统计汉字字量和使用频率对应表(《周有光语文论文集》第二卷)。周有光认为,在2400个以后,汉字使用的效用已经不足1%,随着社会发展,专家通过科学统计,把小学识字量定为2500个,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就目前的识字教学来说,字量教学目标基本是达到的,但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学的意图并未真正达到。究其原因如下:
一、 教学意图不清晰
目的性的缺失自然会导致目的的盲目以至无法实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意图无法到位,教学理论的层次上不去,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达成。汉字的形体(包括异构字和异写字)经过数千年书写文献的积淀,已经多到60000字左右,2500个常用字只能够应付日常交际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识字量就要不断增大,认识2500字不是识字的终点,而是识字的开端。因此,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多从教者只把识字作为教学任务,而未能意识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目标貌似达成了,但其本质性的目标却始终是缺失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必须依存于汉语,也就是说,它必须以自己的字形关联语音、语义,并嵌入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系统当中,识字教学才是有价值的。缺乏语音和语义的关联,字形作为抽象的图象出现,虽然同样可以辨识,但很容易遗忘;而汉字如果没有放在整个文化图景里,单独的汉字就是一个孤立的点,文化精神缺失,汉字变成符号,对个体的精神、文化涵养提升没有助益,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无根的教学。识字应为阅读和写作服务,只有充分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阅读和写作才能在美感和思想层次上得以深入。
举个例子: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被选到教材里,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原诗是这样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一、二、三”,会写“一”。仅仅教学生说“一”就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自然是很容易记住的,可是问题来了,四为什么不是四横,五为什么不是五横?所以从字源学的高度来理解就显得必要了。“一”是古人的计数符号,古人拿一筹木,表示你欠我一只鸡或者我欠你一个蛋,这样就生动多了。古人“四”确实写成“亖”,但这样摆在一起很容易混淆,所有就有了“四”的字写法,《说文》里注“四”,“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五”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是个会意字。从二,从乂。“二”上一横喻天,下一横喻地,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说文》注“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二五为十,事态完满。这样的讲法,自然就将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嵌入其中,学生既学得饶有趣味,又不自觉养成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世间万象,始于“一”,有“一”就有“二”有“三”,有“十”“百”“千”“万”,庄子就说过“一者,有之初,至妙者”,《说文》里注“一,惟初太始,道上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诗人一走出门,烟村、亭台、花树尽然展现于眼前,诗歌既是古朴的哲学的形象再现,又蕴含着走入自然方品得勃勃生机的悠然诗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学时其教学意图是否有高度,是不是清晰的,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基础。识字的教学只有把汉字放在形、音、义的关联中,并在整个汉语文化和思想源流里去体察其生动的活力,识字教学的意图才能得以明晰。
二、 教学方法不到位
“分散识字法”是小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识字方法,它以课文带识字 ,识字与用字、写字同步进行。其优点非常明显,把汉字放在语言运用当中,有助于对字音、字义的理解,对汉字的辨识可以比较牢固。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这样的识字教学很零散,不同的字分散在不同的文本中,它们各自独立,不利于记忆,不利于深入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很好地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千百年来,书法论著的作者建立了若干笔画类型的体系,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分类法只含有八种不同的笔画,据说“永”字包括了它们的全部:一点、一横、一竖、一竖钩和四种不同的斜向笔画。八种不同的笔画如何组合成六万个不同的汉字?要解开这一秘密,就必须深入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的深处去。雷德侯在《万物》一书里揭示了中国人创造思维的渊薮所在:“创造通过部分的组合而实现,并借助既定单元类型的再生、变化和转换,以至无穷无尽。”这就是中国人的模件思维范式。《易经》确立了二进制思维模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万物的创造规律无不在其中。从汉字的构造、模版印刷、军事形制、建筑营造、礼的规范、行政体系……,无不在模件思维范式下再生、变化和转换。这就是帝国的秘密,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本样式。汉字由象形而衍拓,正基于此造化奥妙。
基本的笔画的不同组合构成偏旁部件,不同的偏旁部件的不同组合构成汉字,不同的汉字组合成意义不同的词语,词语的排序构成句子,句子依逻辑及情思的要求构成段落,段落的有序组合构成篇章,玄妙的语言宝塔搭建起世界的基本面貌,并允许众生居住于其间而得享人生至乐。这其实就是文字大厦构成的基本法理。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对模件化思维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好地帮助识字。其中形声字的构成字理是最重要的,比如,“酉”作为义符,可以组成“醉”、“酣”、“醺”、“酌”、“酗”、“醒”等字,都与喝酒的生理反映有关,声符“青”,可以组成“清”、“晴”、“蜻”、“请”和“精”、“靖”、“菁”、“静”等字,可以归纳出qing和jing两种读音来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字理识字法”,它有利于快速而大量地识字辨义。再比如象形字构成字理是很能帮助识字的趣味的。比如“马”、“鱼”、“龟”这样的字,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的:■。观其字形,古人观察事物的朴素眼光与孩童的稚拙心理是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学生既有兴趣,又能暗会古人理解事物的视角,这样的教法自然是有文化视角并且有效的。
除了上面的识字教学法,还有韵语教学法、注音教学法、字族文教学法、集中教学法等。比如韵语教学法也是很有效的一种传统识字教学法,它运用有韵的诗歌在阅读中进行识字教学。像《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见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首诗歌旨在教会表示前五个自然数的汉字,既便于记忆,又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注音教学法是利用拼音提前阅读,在课文中教学汉字,先拼注生字,最后逐渐地全部消灭汉字。字族教学法是把同声符的汉字编进诗歌,以便成批识别。比如《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由声符“青”派生出的“清”、“情”、“请”、“晴”等字在诗歌文意里得到很好的辨识。集中教学法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识字方法,这也是建立在模件思维之上的一种识字法,像“芳”、“房”、“防”、“纺”、“放”、“坊”等字是以“方”为共同具备的基本字,集中在一起教学能让儿童在短时间内大量识字。
各种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教学时容易方法单一,结果学生识字兴趣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就不强,并且教学阶段不同,汉字字符不同,适用的教学法也就不同,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教学方法训练和经验积累,就不容易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教学意图的实现就不能完全实现。
总而言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图形,但它又不仅仅是死板的图形,它饱蕴情感和思想,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故事,它有性别,有色彩,有轻重,有软与硬,有松与紧,或静或动,或饱满或干瘪,有的充满了愉快,有的则满蕴伤感,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在自我的修养上去体会这些汉字所包蕴的所有性质,才能根据具体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汉字上也是活的,而这些汉字也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它不是一粒一粒的沙子覆盖学生的成长,而是像一滴一滴的活水,在学生的文化脉管里流动,最终互相滋养,使根脉扎得更深,枝叶生长得更为繁茂。教学意图的实现归根结底只有两个,一个是认识是不是到位,如果对“汉字为何,汉字何为”的问题不能充分认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我认得字,字不认得我”,这样的教学是低层级的教;另一个则是恰当到位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并最终使教学意图落到实处。大凡世间事,只落于“想”和“做”两个字上,想得深远,则根深叶茂,做得高妙,则枝繁果硕,教学也不外如此。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市官桥崇文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