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镇级债务的困境与出路
2015-05-30赵三虎等
赵三虎 等
近年来,江苏省如东县财政部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扎实抓好新常态下财政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的平衡,镇区财政工作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稳中有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民生改善稳步提高。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发展趋势在放缓,镇区财政工作缓中有忧,特别是财政债务负担在加重,债务风险凸显,需要认真分析研判,积极有效应对。
一、如东县镇区债务现状及特征
通过对如东县所辖15个镇区的负债情况统计分析,如东县镇区债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负债规模较大。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镇区负债总额高达100.2亿元,平均每个镇区负债6.68亿元,按全县农业人口(85.6万人)计算,人均负债1.1万元。
二是负债范围较广。全县15个镇区无一例外都有负债,而且负债额普遍较大。据统计,负债额在10—30亿元以上的镇区有3个,负债额在3—10亿元的镇区有4个,负债额在1—2亿元的镇区有8个。按镇区类型分,镇级负债20.9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0.95%,平均每个镇负债2.09亿元;区级负债79.21亿元,占负债总额的79.05%,平均每个区级负债15.84亿元。
三是债务增长较快。近三年,全县镇区负债增长迅猛。据统计,2011年全县镇区级负债9.1亿元,2012年增至31.25亿元,2013年又增至94.91亿元,到2014年总负债已达100.20亿元。近三年,负债平均增长比例达150%。
镇区债务的扩张,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保运转、保发展、保稳定”的资金压力,促进和拉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镇级财政的正常运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增加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难度。
一是还本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举债能力限制,镇区负债往往偿债周期短,偿还压力大,现有负债中期限在三年之内的银行借款为53.3亿元,占总额的53.19%;社会融资(含个人借款)46.90亿元,占总额的46.81%,其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除银行借款按国家确定的利率计息外,社会融资年息一般为10%—12%不等,初步测算,15个镇区每年至少要付息7亿元,而2014年15个镇区的可用财力仅为12.36亿元,还本付息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财政运转越来越难。随着还本付息压力逐年加大,财政资金调度余地越来越小,资金链运转越来越吃紧。为了保资金维盘,保正常兑付,镇区财政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整天为资金安排疲于奔命。
三是信用风险越来越大。由于镇区债务规模的扩大,利息负担的加重、资金运转的吃紧,使镇区财政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风险,镇区债务负担犹如走钢丝般艰险,稍有不慎,借款不能如期偿还,将会给政府信用和农村稳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如东县镇区财政债务的成因简析
镇区财政债务之所以像脱缰的野马,一味扩张,既有政策因素,又有机制原因,还有自身的管理问题。
(一)债务形成的客观原因。
1.财权事权不相匹配。实施分税制后,作为最基层一级的政府,镇区政府面临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财权事权不相匹配的窘境。近年来,虽然国家剥离了镇区教育保障责任,但仍承担着镇区范围的其他财政性支出。如东县镇域经济以小微企业为主,税源较为零散,财源基础较为薄弱,镇区可用财力明显不足,大部分镇区的综合财力只能满足保工资、保运转和部分民生项目的最基本的刚性支出。随着财政供养人员调资,行政运行成本增加,个别镇区甚至连保工资、保运转都举步维艰,保发展的资金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安排。
2.基础建设投入量大。由于县域面积较大、部分镇区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全县农路农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历史欠债较多。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急需改造维修或新建。加之各镇区为应对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升级达标、评比验收等活动,陆续安排环境改造、村通、农村改水等工程建设,使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加速发展期和投入高峰期,资金需求矛盾日益凸显。除县本级财政安排部分预算资金外,建设资金的缺口只能通过贷款、借款或垫资工程款等负债方式来缓解资金瓶颈难题。
3.民生保障压力较大。近年来,国家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围绕新农村建设、保障房建设、农村集居点建设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这些政策均要求镇区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套安排资金。可以说,民生保障的力度越大,民生保障的要求越高,镇区配套安排的资金也就越多。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镇区纷纷通过负债途径安排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增加了镇区财政负债的规模。
4.招商政策失之过宽。前几年,为培植税源型经济,镇区普遍加大工业园区的前期投入,尤其是“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投入,预算内财力难以安排,只能通过负债的方式来解决。此外,在推进招商引资、扶持实体经济等过程中,为完成上级考核指标,镇区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让利、税收返还、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时甚至举债为企业垫资垫税,帮助解决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债务形成的主观原因。
1.预算约束力不强。由于诸多原因影响,不少镇区预算管理缺乏刚性约束力,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多变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重日常运转保障,轻债务预算控制,财政资金安排难以平衡,常常出现隐性“赤字财政”,从而导致负债规模越滚越大。
2.干部任期政绩效应的短视行为。部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投资冲动,或多或少增加了镇区债务规模,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异地任职,调整频繁,存在一定的政绩效应行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考虑借债,不考虑还钱;一味上项目,只图出形象。
3.建设举债不计成本。举债建设考虑政治因素多,考虑经济因素少,在举债建设和成本控制的问题上,本末倒置,导致镇区部分上马的工程项目,缺乏系统的论证评估,达不到应有的税源财力,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不佳等问题。
4.债务管理制度缺失。在镇区债务管理上,缺少一整套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和担保等的管理制度。一些镇区缺少构建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标准和预警体系。债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镇区债务管理不够规范和严谨,负债不能量入为出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控减镇区债务的对策思路
镇区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任其无度无序发展,势必会加大基层财政的负担和风险,影响镇区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根据镇区负债的实际情况,本着“适度负债,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总体思路,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创新政策和手段,敢出手,早控减,快见效,综合施策防范风险。
1.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增加财力化债。扶持实体经济,是控减镇区债务的源头之策。要把税源建设作为“生命线”,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做到调速不减势、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目标,积极扶持主体税源,着力把镇区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实体经济的税收回报率。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为增加财源提供源头活水。全力集聚零星税源,狠抓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等工作,做到公平纳税,应收尽收。大力开发新兴税源,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以地生财、以商兴镇。尽力盘活资产资源。加大非税收入的组织力度,培植替代财源。逐步提高镇区自我积累、分期偿债的能力。
2.提高预算刚性约束,管住源头控债。深化镇区部门预算改革,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规范编制收支预算。加强镇区人大对镇区财政预算收支执行与财政决算的监督,强化财政部门对镇区财政财务管理,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必须办理的追加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要大力控制公用经费的增长,规范开支标准,制止铺张浪费,严肃津补贴发放纪律,减少一般性财政支出。
3.加强镇区债务管理,建章立制管债。制定出台镇区财政债务管理实施意见,根据“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中长期及年度债务收支偿还计划。要在全面摸清债务形成的原因、规模和结构底数的基础上,建立镇区财政债务管理的动态台账,根据镇区负债的类型、期限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对贷款或个人借款的存量、到期还本付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债权清理、收欠还债、清理高息、降息减债、抵冲销债、债转股、依法冲销等多种办法,分类处理、多管齐下控减债务。进一步规范举债行为,建立举债审批,负债警戒制度。新的举债必须实行报批备案制度,及时通报负债信息。要不断优化债务结构,严格控制个人借款规模,调度好偿债资金,解决周期性短缺,防范区域性财政风险。要建立镇区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债务率、偿债率为重点,实行严格的债务余额控制机制,将债务控减工作列入镇区年度整体目标考核,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适度推进基础建设,从严控制新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必办”的前提下,从严控制镇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公用经费的增长,做到量力而行搞建设,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加强镇区建设规划管理,做到科学决策,杜绝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要建立镇区项目审批制度,细化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计划,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实施。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镇区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经费来源的一律暂缓实施,不能超越财力搞建设。对一些全局性的公益事业项目,可通过政府牵头,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形成镇区投资“借得来、用得好、管得住、还得起”的良性举债新格局。要加强项目工程招投标、合同量计量、合同量调整、工程付款、工程审批结算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把举债建设开支掌握在可控的预算和规则范围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财政局、地税局)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