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2015-05-30侯晨晨
摘 要:目前高校中平普遍存在着大学生自发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既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着消极的作用。高校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认真的分析其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从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管理
大学,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高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原因而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文件认定的无形群体。根据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可将大学非正式群体分为如下几类:
1.地域型
指以同乡、同学、同宿舍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它是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的类型。这种群体的成员往往是来自于相同的故乡或是有着相同的学习背景亦或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此有着共同的话题,又很容易彼此理解与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2.兴趣型
指出于彼此兴趣相投而逐渐结成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小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往往在一起会切磋技艺、交流体会,是个娱乐型的小群体。
3.情感型
指由于彼此的性格相近、有共同语言,或为彼此的品德、才学所吸引而结成的小群体。这些人彼此之间,或建立了亲密的友情,或发展成了甜蜜的爱人。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着自发性,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的形成有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概括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个人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根本就是出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生理已经成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多数都是首次离开家乡,在陌生的环境里会觉得孤独不安,故希望找一个群体来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
2.外部的客观因素
社会的大环境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起到了外部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渗入高校,学生在宿舍就可以查询全球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博客等进行交往。由于网络联系的方面性、快捷性,很多学生都交往频繁故形成了很多网络虚拟的非正式群体。校园的小环境也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活动,一般就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所以,校园的小环境也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非正式群体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的管理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该群体会对学生、班集体以及学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其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首先,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都给他们带来压迫感。因而,需要感情的寄托、情感的交流。但是这些需求在正式群体里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大多在非正式群体中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归属的需求。
其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由于大学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干部岗位数量有限,所以很多学生缺少展示自我的平台。而非正式群体是由成员自愿参与,群体中人人平等,可以相对自由的开展各种活动,能够给其成员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最后,非正式群体还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帮助。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与正式群体的成员有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是靠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一般都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有谁遇到难处,其他成员也会奋不顾身的伸出援助之手。
2.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在带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作用。首先,就是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非正式群体因其本身的凝聚力,群體成员之间的默契,就会共同抵触正式群体工作的进行,使得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其次,有的大学生成员过分的沉浸于自己的小群体中,造成集体观念淡薄,不关心班集体这些正式群体的活动。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又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建议
1.正确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与大学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的非正式群体,应该给予保护与支持,促进其继续健康的发展。对于中间型的要积极引导,发挥其的积极作用。对有一定消极影响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有谨慎的态度,加强教育,改变其消极的作用。对个别屡教不改的消极作用群体,要坚决予以取缔。
2.发挥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正式组织中一定会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选举出来的领导者,而非正式群体中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不过与正式组织不同,这些核心人物是自发形成的,他们因为自身的魅力被其他成员所折服,在群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与影响力。而这种威望与影响力有时会超过正式群体中某些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教育与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带头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
大学之所以会有很多非正式群体,根本的原因就是正式群体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像班级、学生会这些正式群体,光顾按照规章制度做事情,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其组织成员的感受与需要,故不能被学生真心实意的所接纳。高校应该合理有计划的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发展需要,使学生积极的加入正式群体中来,减少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益民,张力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3.
[4]黄文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初探[J].浙江师大学报,1995.
[5]邹宽生.当前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分析及管理[J].科技信息,2006.
[6]朱立华.谈高职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
[7]刘汉玉.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与管理[J].青春岁月,2013.
[8]荆先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07.
[9]杨红鲜.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探析[J].科教导刊,2013.
作者简介:
侯晨晨(1995年~),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