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投 去跟职人做朋友
2015-05-30沈岱桦
沈岱桦
九月,经白露与秋分,天气由炎热逐渐转凉,家里的茶柜刚补进了今年的乌龙夏茶,日子就在喝茶之间过了一日又一日。每日有茶相伴,瓶身标签注记“产地南投”,索性这期的私房台湾,来分享南投吧。
南投,在台湾岛屿的正中间,是唯一不靠海的县市。这里有台湾最高峰玉山和最长河流浊水溪的源头,以及颇富盛名的日月潭。去一趟南投朋友家,乌龙茶、腌梅、香蕉、龙眼、葡萄、菠萝、百香果等新鲜果物,都是有机会在餐桌上吃到,这是物产丰美的南投。
住在隔壁市(台中)的我,经常造访南投。除了是被茶吸引之外,南投也藏尽了各色的民间手艺人士,有木艺、陶艺、竹艺、染织等工艺,而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正落在此地,促进了很多产学合作与小区工坊,出现许多工艺与产业、工艺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对话。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央在南投县集集镇内,严重地影响了南投人的生活。因为这场大地震,有些在外地工作的南投年轻人回到家乡,在小区重建生活;有些产业也在艰巨的考验中,必须重新找出新路。因为这场天灾,我们看见人是如何在困境里维持生命、找出生计,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也因此,在这里遇见的人事物,都能感受到一些豁达。在分享南投的时候,我想从生活工艺的角度,介绍这些在我眼里是职人的角色,然后,很单纯地说点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事。
木头的温度
木器,随着日复一日的使用,木纹肌理透出自然的色泽,是温润的。这是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但使用木头制作、应用于生活各面向的工作者,是如何思考、看待木头与生活,总是叫人好奇。
某日得知友人要到南投竹山镇,拜访一位木职人朋友,李文雄,他是“无名树”的幕后推手。“无名树”,是一个以木建筑、生活器物为轴线发展的设计品牌。因为经常听闻“无名树”,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便跟着友人前往竹山。
提到“无名树”,不能不先提李有德先生于1945年在竹山工业区所创立,初期经营国产原木买卖与台湾人工林抚育的“德丰木业”。“德丰木业”后来由文雄的父亲,李成宗先生继承,扩厂并投入木材加工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文雄形容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热爱研发的经营者,很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做未知的事,简单说,就是观念走在产业环境的前头。从小在木材堆里长大的文雄,对他而言,木头的气味、触感都是熟悉亲密的。即便大学念的是交通管理,毕业之后,仍是选择回到竹山,从开堆高机,做木头防腐、干燥、刨光等基础工作开始,文雄笑说:“就像工厂作业员”。
随后经历了“9.21大地震”,房子震倒了。文雄和朋友开始自己动手盖木造屋,也开始反思木业与永续生活产业的连结,并规划居住环境与传统生活工艺的结合。更着手研习古木建筑的榫卯工艺技术,与当代建筑材料结合,设计符合适才适用原则的当代建筑结构,以此作为转型创新的主要思考方向。接着,便开始承接建筑师所需的木构工程,陆续完成了好几个工程案。
“想要表现出由森林从木到人的连结关系,这是我的初衷。”把推广木材当成此生追求的文雄,2006至2009年参与了地方特色工艺辅导之小区工艺家扶植计划,主要是结合小区学校延平国小的推广教学,一切从基础教育开始,更利用工艺和美劳课,让学生实际体验竹木材质与美感经验。
在木之路的学习上,文雄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木工艺术大师黄俊杰老师,才有机会再重新检视、矫正过去错误的观念。2010年,他决定向创造新的生活产业品牌发展,“无名树”作为品牌名称,意在跳脱商业与学术对木材的惯用区分,希望以永续资源应用的角度,用心面对所有的天然资源。
平常喜欢拿边材或小材来刻木汤匙、木盘的文雄,后来相继被朋友邀约到工作室或小店开手作课,这些都是无心插柳的经过。“有次捡了一堆料,拿到锅炉旁边准备要烧柴,才发现是桧木,这么好的木料是不能这样被对待的。那要做什么呢?材料大小刚好拿来作汤匙,木作课程就是这样开始的。”
课程上,文雄习惯先从一块木材开始教大家认识,如何顺合纹理,慢慢形成器物。接下来再认识工具、如何安全操作。至于汤匙刻得好不好,只有一个原则:“熟能生巧”。也因为手作课程大受欢迎,导致有许多朋友将“无名树”与“木汤匙”画上等号,这完全是个美丽的错误。“无名树”从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以适才适用的角度省思这块土地上的天然资源,旨在让对的事物发生在对的位置上。“木头是生命。即便我有自己的诠释,但不见得要拥有。”文雄分享着木头对他的意义。
染织的细活
在台北中山捷运站附近的“台湾好,店”工作的朋友,曾经跟我分享店内的在地好物时,特别指着植物染的围巾,说“这是绣莲的围巾,林怀民老师也很喜欢。”质朴的围巾,共有好几款颜色,每种颜色背后应该都是不同的植物,这是我对绣莲的染织的第一印象。
得知绣莲的染织工坊在南投中寮,便趁此约了拜访。联系时,绣莲在回我的信息里,写着“我看到是拜访绣莲,欢迎!没有采访吧!我很怕采访,总觉得这里还很空!”看见这句话,已经感受到绣莲是个很谦逊的人。
绣莲的工坊,是由一间农庄的食堂改造而成。工坊的空间很大,除了平日固定的染织工作外,还能接待十人以上的预约制团体体验。这天,绣莲跟我分享植物染、蓝染的原料和过程。先说说植物染,植物如果没有和热水一起煮沸,其实是不知道会产出什么颜色。煮的时候,需要一定量的热水,待热水滚开,小火焖40至50分钟,过程就像熬汤一样。植物染是靠单宁(单宁是一种天然的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种子、树皮、木头、树叶和水果皮中)在上色,单宁越高,越容易上色。桑椹、火龙果颜色看起来虽然很浓,但并不容易上色。
蓝染,就比较费工了。绣莲在工坊旁边种植马蓝,染液的制造过程要先将马蓝生叶泡水,浸泡的时间和季节的温度变化有关,泡好之后,再捞掉叶子,并加入石灰水,快速搅拌。拌的过程会起泡沫,水色会从黄、绿、墨绿变成深灰蓝色,这都跟氧化有关。泡沫(称为蓝华),也会从白色变成蓝色,搅拌的动作称之“打蓝”,打蓝后再加压、沥干,取得蓝靛。
染料做完之后,无法马上染色,必须静置过一段时间,染料放在桶内,好好地储存,用上好几年都没有问题。染料要变成染液,基本条件是水要碱性的,PH值要到11或12。天然的碱水就是木灰冲热水,随后加麦芽糖(蜂蜜或糖蜜)及蓝靛,进行发酵,这个动作称为“建蓝”。
中寮的特产之一,刚好是龙眼。绣莲使用龙眼灰制作碱水,她说这可能是中寮地区的优势,因为有些地方,甚至很难取到木灰,必须用买的。适地发展的生活工艺,或许跟材料容易取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个早上,绣莲还教我如何扎染,用龙眼的种子、石头、橡皮筋、棉绳等,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摸索,随后,在染液的流动下,变成一条记录当天在中寮拜访绣莲的最好纪念。
山头的滋味
来到竹山,总是会想找“游山茶访”的朋友Andy喝茶。Andy不到30岁,从小就跟着父亲陈重嘉先生一起喝茶,因为早已习惯终日与茶为伍的生活,听他说到台北念大学时,也是带着茶叶、茶具一起北上,同学喝饮料店的泡沫乌龙茶,他已经在宿舍泡茶了。
Andy的老家在鹿谷乡凤凰山上,由于昼夜温差极大,终日云雾缭绕,很适合茶的生长。老祖宗种茶的岁月已传承好几代,到了父亲陈重嘉先生接手后,便开始思考如何让茶品牌化,让更多人认识台湾茶的美好。秉持游遍名山访茗茶的精神,“游山茶访”于是诞生。
以全台唯一不靠海的南投为例,就有十三个乡镇几乎都产茶,因各乡镇地理环境与海拔气候的不同,所生产的茶叶各具特色。鹿谷的冻顶、竹山的杉林溪高山茶、仁爱庐山茶、名间松柏长青等,茶可谓是天地人的共作之品,在热水冲开的一瞬间,山头气缈缈窜出,是台湾乌龙茶的滋味传奇。
在“游山茶访”的展馆里,除了能认识到南投产区的茶以外,也有其他乡镇地区的好茶介绍。还能知道早期茶农是如何采茶,或透过老照片读出早期台茶风华的一段故事,甚而现场还有制茶体验,可以感受炒青、揉捻等初制阶段。
因为父亲陈重嘉先生深受一代茶道宗师──林易山先生融合“茶汤、茶花、茶挂、香赏、乐曲”五项生活艺术,创制演绎十项茶礼的启发。展场精选有“四序茶会”“东方美人颂”“儒家茶礼”等三项茶礼,透过绘画与阶段性的陈列展示,重现行茶礼时的氛围与精神。其中尤以“东方美人颂”的隐喻着实深刻。独特的熟果蜜香是东方美人的风华韵味,茶汤滋味藉由三巡茶的层次体验,分别由二十、四十、六十岁的东方女子冲泡表演。香气滋味随着时间,由清甜、甘醇至浓郁,汤色鹅黄、金黄至橘红,如晚霞夕阳般,回味东方美人的果酸味,整个茶席体现出东方女子温柔、醇厚、强韧的质感。
喝茶本身很有意思,因为一入喉即是一山头的故事,而找朋友喝茶聊天更是。“来呷茶,透清凉”聚集在庙埕前的阿公如此招呼着;“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作家”台湾作词人方文山这么写着;从早期流传至今的“奉茶”传统,让路过的人能一解口渴,是互善,更是人情味。“茶”已在台湾常民生活里,是重要,也是必要的情感媒介。
小镇的活力
来到竹山小镇,除了吃番薯包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到镇上商圈最热闹的街市晃晃,有可能就会遇到小区妈妈们正在手编竹篮、聊当地正在发生的事,这时候请不要害羞,大方地跟她们攀谈,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旅行情报回馈。
提到旅行,很容易联想到民宿。在竹山,有间连外国朋友都知道的民宿──“天空的院子”。在 《台湾人物志:七种民宿的旅行》一书里,有介绍“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何培钧与表哥古孟伟为了修复老宅,不畏艰辛付出心血的生命经历。当民宿营运顺利后,培钧开始参与小区在地发展,在竹山镇上成立了“小镇文创”,希望能够改变台湾城乡差距问题。
在竹山,何培钧与古孟伟也着手承租在地闲置建物空间,推广台湾各地青年到竹山,以专长免费换宿,至今已有超过七百多名青年到竹山运用不同的专长来协助在地发展,也有不少海外朋友来交流。这些青年们创意无穷,例如在竹山镇上发展出竹编二维码、举办庙口马拉松夜跑等。
家宏,就是庙口夜跑的发起人,经营“竹马之友慢跑步”社团,他喜欢用跑步的速度看自己家乡。曾经在台南开服饰店,自创T恤潮牌的家宏,四年前因父亲身体微恙,家里经营的竹艺社遇到出货,便回来帮忙。在某次参加培钧办的青年论坛上,认识了培钧,虽说是“青年”论坛,但全场只有家宏和培钧是年轻人,其他都是老人家,很有违和感。
身边的朋友都觉得竹山没有热闹的活动,有过活动经验的家宏便提议“那就办路跑吧”。一句话便展开企划,家宏开始拜访在地企业,协寻赞助。竹山路跑,属于夜间场,每周三、六在竹山克明宫前起跑。有趣的是,家宏还会邀请有氧老师来带暖身操,开跑之前,有简短的主持与分享活动想法,用时间将小区居民凝聚在一起。
“现在路跑的人变多了,竹山也开始有正规的马拉松活动。在乡下跑步是很舒服的,平常我都会一边拿单眼相机一边跑步,记录竹山好看的风景。”运动咖的家宏说得很起劲,黝黑肌肤配上热血男孩的无惧精神,继续说着想办竹蜻蜓大赛的构想,看来再过不久,竹山又有新鲜事儿,准备发生。
私房南投·好地方推荐
德丰木业、无名树,说木头的故事
在德丰木业的网站上,有一句话是如此写着:“有用之木为材,无用之木为柴,良木难得,该仔细丈量,细加思考。”如何永续资源再利用,一直是德丰思考木头的重要精神。
连结到“无名树”,我们看见从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无论大至建筑,或小是节气磁铁、名片盒或杯垫等,都以适才适用的角度省思这块土地上的天然资源,这才是永续产业该做的事。想认识台湾木头或木材相关应用的朋友,欢迎到这里走走。
绣莲染织工坊,看见植物的回馈
坚持传统泥染的绣莲,制作出的蓝靛染料是石灰和水分的泥状蓝色染料,工法繁复。由蓝靛所染制的衣服,因为有特殊的植物气味,能够保护皮肤,避免蚊虫咬伤。尤其是蓝染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显色在织品上,带着一份静谧山中的安定感。
长期和植物接触的绣莲,也自己种植马蓝(又称山蓝)。在植物染上花了很多时间观察与实验,希望可以发挥中寮在地的植物染特色,让自然的色彩,陪伴于日常的生活里。
游山茶访,阅读台湾山头的好茶
在“游山茶访”里,不仅品得到台湾各产区的好茶,还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台湾乌龙茶的制成过程与品牌发展历史。展馆内有在鹿谷乡凤凰村的老三合院里,寻得的老印章、香蕉股票和早期比赛茶的历史照片,老对象领我们穿针引线,穿出台茶发展的历史脉络。
早期茶农人家,没有发达的五金工具足以辅佐采茶、制茶,农家便习惯自主动手制作采茶小道具。展场还有茶末小扫帚、炒茶板、炭夹、剪茶工具……都能感受到制茶每一环节所需的手感温度。
新好命农庄,每次都是微笑回家
在南投名间乡的农庄里,吃了土菠萝,那酸甜有劲的菠萝滋味,果然是难以忘记。在台北的248农学市集喝到农庄朋友现泡的四季春,互相交换彼此的生活近况,一期一会交流。
这些都是新好命农庄带给很多朋友的感受,为什么“好命”,这些改变的转折点也从“921”大地震开始,农庄里的好命人阿靓给了我们很棒的观念,从生活里去学习自己,对自己好,对自然好。因为地震后,阿靓回到故乡灾区从事心灵赈灾,把老家几亩曾遭化肥农药残留的菠萝园改成自然农法。
小镇文创,串连更多在地故事
藏身在竹山镇顶横街底的“小镇文创”,是大家口耳相传的旅游信息中心。来这里,几乎就不太需要害怕踩到地雷,分享的都是第一线的竹山信息,甚至有很多隐藏版。
“小镇文创”发起创办人何培钧,同是“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之前在山上,现在下山来,以一间民宿引发小区营造,带动竹山镇上整体共荣发展的愿景。并以工换宿激发年轻人,活化手艺和文创的作法,集结、串连全台乡镇许多动人的故事,并且引进更多资源协助建立一个永续的文化创意发展经营模式。
天空的院子,在竹林里的民宿
这是一间被形容台湾最美的民宿,在云雾环绕的山里,是一间百年老屋修葺而成。何培钧和表哥古孟伟按造古法修复,墙壁内是以粗糠所造,冬暖夏凉,也找来台湾早期的木制电线杆当作室内柱子,还有很多值得认真观看的细节。
培钧一边做小区,一边了解小区。也发起许多有意思的企划,例如“幸福脚步便当”,让客人拿着便当,到大自然去用餐,认识民宿小区的周遭环境;推动“故事假期”,旅者在旅行之中,与地方产生更多的互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