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舞》、“野兽派”与马蒂斯

2015-05-30王思博

参花(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野兽派马蒂斯舞蹈

王思博

《舞》又名《舞蹈》,是法国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所作,是马蒂斯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画是马蒂斯应俄国收藏家史楚金之邀,完成于1901年的大型布面油画,作品391×260厘米。它与另一幅作品《音乐》一同为马蒂斯赢得了世界声誉。

据传马蒂斯在1950年获得了此画的创作灵感,当时他在法国南部海边的沙滩上看到一些渔民围成一圈在跳“沙达纳”的沙滩圆圈舞。[1]372

舞蹈,一直以来就在欧洲的绘画艺术中被频繁地表现和描述。马蒂斯曾说:“我极为喜欢舞蹈,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对我来说,生活中的舞蹈是令人适意的。”

马蒂斯在《舞蹈》这幅作品中,将色彩限定在三种颜色:天空的蓝色、人物躯干的橙红色和山丘的绿色。马蒂斯独具匠心地把色彩搭配得简约而又美妙,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艺术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舞蹈》的画面朴实、明快、和谐,洋溢着原始的质朴和狂野,充满了力量。这幅作品的构图非常简练朴素,大片空旷的绿色、大片的蓝色和散发着原始、健康的橙红色。在这样一幅作品中,色彩的色块区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画中舞者造型简练,线条洒脱奔放,以富于节奏韵律和表现力的动态形式贯穿整个画面。[1]372画面上,五个裸体的女子手拉着手兴奋地围成一圈,投入地起舞。舞者热烈欢快,恣意奔放,酣畅淋漓至身心与舞完全共融。虽在平地舞蹈,但给观者的视觉却像在大海中陶醉地畅泳,更如在长空里漫卷狂舒,令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感受着画中美感的有力冲击,以致不忍将视线离去。画面既保持着永久的动感,又给人以平和的静感。正如马蒂斯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免烦恼或令人沮丧的题材。这种艺术对每个人的心灵均给以安息和抚慰,犹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乏的时候坐下来休息。”《舞蹈》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写照并达到了此种境界。画面以优美的人体弧线为主,十分动人,表现出马蒂斯艺术的洗练与纯粹。《舞蹈》一画,也成为马蒂斯许多画作中的装饰背景,他开创了“画中有画”的风格。例如,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舞蹈>为背景的金莲花》中,便用《舞蹈》作为装饰背景。[2]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生于1869年12月31日,卒于1954年11月3日,法国画家,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是20世纪初最前卫的美术流派——野兽派的创始人及领军人。

马蒂斯父亲从商,母亲做过陶瓷厂的画工。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顺从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后从事法律事务工作。21岁那年因患阑尾炎而住院治疗,为消除寂寞,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具及绘画手册,这让他开始接触绘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这一偶然机缘戏剧性地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他23岁时,开始学习绘画。他早先进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师从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尔后进象征主义画家奥古斯塔夫?莫罗的画室学习。[3]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抄袭自然中获得,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莫罗对马蒂斯的影响之大,“使得他每次提及都会眼角湿润”,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他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使他能用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他构想的一切,莫罗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蒂斯在艺术上是一个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他从未止步于已经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之前,他大量地模仿喜欢的风格,在他早期绘画的探索中,他曾经模仿过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年,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的点彩画,后来在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法国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影响下创作了一些作品,高更强烈的色彩风格在潜意识里影响着马蒂斯的色彩观。后来,马蒂斯还沿着高更的足迹到塔希提岛去感受了高更感受过的南太平洋的异域风情。马蒂斯特别崇拜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他认为塞尚的作品揭示了绘画的本质,他在1900年期间努力实践塞尚的绘画方法,但他更注意色彩的变化。他说过:“如果塞尚错了,那么我也错了。”西方绘画在修拉、塞尚、高更等人的探索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对客观的简单描摹变为主观的、既参照客体又独立于客体的自由的创作。他们的画风被称为后印象主义。马蒂斯在早期阶段,就是从这里汲取营养,从他在1899年创作的《有高脚果盘和水果的静物》及同年创作的《有水果和咖啡壶的静物》中,不难看出他与印象主义画派有着明显的关联。在马蒂斯艺术探索第二时期中的1905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画展上,一群年轻画家展出了他们无拘无束的画作,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采,其风格更加激进、狂放,展现了新世纪年轻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艺术不同的见解。由于这群人的作品过于狂野与夸张,风格奔放随意,冲破了传统画风,因而被称为“野兽主义”,就这样,“野兽派”诞生了[4]。马蒂斯首屈一指,成为该派的领袖人物。这次沙龙中他展出了《开着的窗户》及《戴帽子的夫人》。由此,野兽派走上了声名大噪之途。

马蒂斯从不固步自封,他善于学习世界各艺术门类、流派的长处。在一次东方展览会上,马蒂斯看到伊斯兰的挂毯和日本的版画及中国的绘画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东方艺术不过多地受到焦点透视的限制,构图特别自由,那种装饰性的处理以及生动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都给马蒂斯以极大的启发。接下来的时期,马蒂斯开始沉醉于东方情调,他开始摒弃了透视和明暗手段,用东方色彩强烈的平面化、纯粹颜色的对比和粗狂的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马蒂斯在1908年创作的《红色的和谐》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把透视法彻底丢掉,用饱满的色彩来展示一个充满色彩图案的世界。在他探索的第四时期,开始了抽象与实验,他开始接触伯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年,法国哲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喜欢将表现对象提炼,达到符合纯粹的目的,并开始尝试多种风格、技巧,如:康定斯基的热抽、未来派、表现主义。后来,简化与装饰就成了马蒂斯的主要风格,在他的大量作品中,装饰性的人物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东方人物造型和异域风情的装饰图案。

1908年马蒂斯公开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他在《画家札记》中说道:“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色彩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之见的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他一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例如《红色的调和,食桌上》《弹吉他的少女》等。

野兽派起于1900年,其风格延续至1910年之后。而野兽派的运动只进行了短暂的几年,表现在1904—1908年之间举办的三场展览中。在马蒂斯的晚年,虽然野兽派消失了,但是马蒂斯并没有停止他的艺术探索。他又开始了雕塑艺术的实践,并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之后,他转向新的艺术领域,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但在他的画面上,我们没有看到立体主义常有的破碎的形象。晚年的马蒂斯因病难以执笔继续作画了,但这并没有影响艺术大师的创造力,他顽强地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创造了大量的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他的艺术已达到极其简练,并带有平面装饰性。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超越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5]。

在广义上,野兽派是20世纪欧洲的先锋派艺术运动当中最早兴起,也是最短暂的潮流之一。20世纪是一个社会和技术变革的年代,汽车之类的发明,还有电力的逐渐推广,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野兽派跃入艺术图景中。[1]370

对色彩和图像空间的探索实验是野兽派绘画的特征,这种做法源自后印象派的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和保罗?塞尚,以及后印象派的乔治?修拉和保罗?希涅克。[1]370野兽主义的美学理念,就是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散发着装饰性的和谐构图。

野兽派的风格和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色彩的首要性。野兽派画家特别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们对纯色的运用与后印象派的大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马蒂斯这样解释:“我们拒绝用色彩模仿对象,我们要运用纯粹的色彩以得到更强烈的反应——这是一种即时反应,就好像我们的色彩在发光一样。”[6]752像梵高和高更一样,马蒂斯希望用色彩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是用色彩来模仿大自然,而是在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情。(2)构图大胆。野兽派画家摆脱了世俗和传统规则的限制,完全凭个人感受绘制画面形象。(3)用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色彩去创造协调或不协调的画面效果。传统的绘画致力于在画面上呈现一种逼真的立体空间假象,而野兽派画家对此嗤之以鼻,反而强调突出画布的二维平面本质。[4]

除马蒂斯外,野兽派的其他画家还有安德烈?德安、莫里斯?德?弗拉芒克、拉乌尔?杜飞[7]等。野兽派画家从来没有过正式的组织,这些艺术家只是因为个人风格而私人联系走到了一起,这也导致野兽派最终走向分离,大部分艺术家逐渐脱离了严格的野兽派原则,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

虽然野兽派的存在十分短暂,但它却为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序幕。它向人们展示了色彩的结构性、表现性和审美感染力。它的出现是一次重要的突破,正如马蒂斯本人所说:“野兽派的绘画作品不代表一切,但却是一切的基础。”[8]野兽派将色彩从常规的描绘功能中解放出来,并让空间图像极度扭曲,这些都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艺术运动铺垫了发展道路。[1]370

广义上讲,野兽派属于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指艺术家将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这与以视觉来描述经验世界的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表现主义出现于20世纪早期,并通过慕尼黑的前卫艺术期刊《狂飙》(Der Sturm)得以普及。[6]750野兽派属于20世纪早期欧洲的表现主义。另外,德国的“桥社”和“青骑士”都属表现主义。

马蒂斯的代表作有《舞蹈》《音乐》《生命的乐章》《带铃鼓的宫女》等,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很多作品与舞蹈有关,正如后人所说的:“显然,是《舞蹈》让马蒂斯舞蹈起来。” 1909年,他创作了《有<舞蹈>的静物》;1912年,又创作了《金莲花与作品<舞蹈>》。这些作品脱离自然颜色的束缚,光线在和谐中明亮起来,色调在自由中获得价值。1943年,他在病痛中还创作了剪纸拼贴《舞蹈》,这些作品看似简单,却是画家毕生对艺术勤奋探索、孜孜追求的自然流露与真情告白,是徜徉在自由颜色表达里的抒情写意。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法辛,主编.艺术通史[M].杨凌峰,译.全国百家出版社,2012:372.

[2]马蒂斯.马蒂斯艺术全集[M].王萍,夏颦,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4.

[3]邵大箴,编.外国美术史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45.

[4]王其钧,编.走向世俗的高雅——现代主义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6.

[5]蒋长江.艺苑下午茶丛书——野兽派[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

[6][美]佛雷德?克雷纳,克里斯汀?马米亚,主编.加德纳艺术通史[M].李建群,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7]李倍雷.西方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58.

[8]爱德华?路希?史密斯.20世纪视觉艺术[M].彭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2.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油画)

(责任编辑 王芳)

猜你喜欢

野兽派马蒂斯舞蹈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 “野兽派”诗人
学舞蹈的男孩子
野兽出没的年代 二十世纪艺术先锋——野兽派
和马蒂斯一起去看海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别出心裁
和马蒂斯比赛剪纸
我和舞蹈
野兽派马蒂斯《天竺葵》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