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成长小组中的应用分析

2015-05-30郑巧

新校园(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应用分析

郑巧

摘 要:本文通过重庆理工大学“活出生命的彩虹”新生成长小组的具体实践,了解小组工作在其中发挥的功能,并发现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总结经验与不足,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运用到大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小组工作;新生成长;应用分析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目前,很多大一学生不懂如何与同学和室友相处,在心理上出现倦怠、焦虑和迷茫等情况,这种状况被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具体是因为大学生不适应全新的教学风格、学习方式、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通过科学的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只是顺其自然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式之一,又被称作团体工作。具体是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单位,实现为其他成员提供社会服务而采取的活动和办法。主要是为了确保小组或者团体成员可以快速发展,在集体生活的前提下,个人可以更快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帮助人与人、人与团体以及团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让组织或者团体的社会职能得以发挥,确保社会可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

二、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及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必要性

1.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学生面对大学这个全新的空间,其生活环境、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家庭生活变成了大学集体生活。有的学生不能完全自理;有的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感到无所适从、胆怯和害羞。生活习惯上,部分异地的学生,远离家乡,对不同的气候、语言环境产生严重的陌生感、排异感和不适感。

(2)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计划性;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愿望;学习和成就动机过强;缺乏专业兴趣,对不理想的专业表现出犹豫不定、委曲求全,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克服障碍,从而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3)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生是以独立个体身份步入大学这个亚社会交往圈的,其人际关系由大学的多元化替代中学时代的单一性。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原因,大学生在新群体的活动和交往中,期待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尊重、接纳和认同,这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需求。因为大学生新在这个过渡阶段很容易出现短暂的人际空缺,部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所以很容易出现轻微或者严重的迷茫和困惑,严重的甚至会对自我产生怀疑或者自闭。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必要性

小组工作主要是在群体中实现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借助小组活动的开展,达到被小组成员支持的目的。从而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以及人际关系都得到改善。借助小组工作,大学新生可以在同一届学生中寻找拥有一样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会使得新生有强烈的归属感,互相之间容易交流,产生互信,小组活动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无可取代的。此次分析的小组工作案例的工作者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他们年龄相仿,采取的并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其更有说服力、号召力和亲和力。

三、小组工作在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学生可以明白环境和个人共同决定个人行为,人所掌握的绝大多数社会行为都是经过对他人的模仿和观察才学会的。通过安排大学新生参加小组活动,组员之间互相学习经验,从而让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使其友谊得到巩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2.系统理论

从系统理论上看,小组是一个个不同的互动元素。依照帕森斯的观点,小组有很多具有不同关系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系统,小组成员是小组系统中的一部分。整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行过程中保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社会工作者是小组的组织者,可以通过提高系统的开放程度或者借助小组的其他系统来对小组的成员产生影响。

3.小组动力学理论

在向实际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系统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被称为小组动力。小组工作是据组员之间的互动而存在,组员在这个成长小组中通过预先设定的活动实现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小组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以及讨论都呈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对生活的反思,组员的交流能力可以凭借这些活动得以增强,让小组班级之间更有凝聚力。

四、成长小组概况及活动过程和结果

1.小组概况

小组性质:发展性成长小组。

由班导师参与活动进行指导,学院教师进行督导,通过大二、大三学生的经验分享、小组带领等方式,达到帮助大一新生学习、成长的目的。

小组成员关系:平等参与,共同讨论。

工作对象:大一新生

参加者人数:40人左右

小组周期:6周

聚会次数及主题:每周1次,每次40-60分钟,共6次

2.小组活动计划

第一节,“很高兴认识你们”。目标:小组中成员相互认识;制定小组契约;通过“大风吹”“左右护法”互动游戏及“我的小档案”增进班级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

第二节,欣赏自己。目标: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把自己的特点变为优点;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认知,帮助小组成员发掘自身优点,欣赏自己。

第三节,齐心协力。目标: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小组凝聚力;通过活动,让组员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掌握在团队中的沟通技巧,加强组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节,面对环境的挑战。目标:锻炼成员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第五节,我们是一家子。目标:促进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增强小组凝聚力;将两个班的学生聚到一起,相互熟悉,彼此认识,增强专业归属感。

第六节,带着感恩开始大学之旅。目标: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总结收获,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同分享自己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学会初步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进行规划。

3.预计会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困难一:小组成员碍于面子,不愿敞开心扉。解决办法:在小组活动时尽量鼓励每一位成员发言,可以在私下与有顾虑的组员进行接触,了解真实原因。

困难二:小组成员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解决办法:尽量使每次小组活动的主题贴近大学新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新意的活动。

困难三:因为小组成员可能本来在人际交往方面就存在问题,所以小组成员内部凝聚力可能会偏低。解决办法:在活动的进行中,注意小组内部凝聚力的培养,关心每一个细节。

困難四:组员在活动中途离开。解决办法:在小组契约中对组员的到场情况提出要求;当出现中途离组时,及时了解原因,如果是活动不够吸引力,可对活动方案做改进,如果因为组员的原因,尽可能动员其参与;稳定其他组员情绪。

4.评估成效

对于成效,总体来说大家整体比较满意。

五、问题、不足及对策建议

1.问题和不足

尽管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活出生命的彩虹”新生成长小组的实施中仍然存在活动设备、资源等客观条件有待提高;时间安排上应该更加合理紧凑等问题。

2.对策建议

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尚未职业化,所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和学生等资源,例如:采用制度化的方式,将社会工作方法固定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去,招募高年级学生进行社会工作。将那些专业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工作专业指导教师配备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帮助其开展工作,由学校负责提供专门的场所和财政预算,有计划地进行活动的安排,充分保障人力资源、场地、物资以及时间等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彭鹏.解决新生适应问题新模式[D].重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1.

[2]黄梅.社会工作专业新生成长小组的实践模式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5).

[3]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应用分析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