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大扶贫战略 推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2015-05-30洪艺郡
洪艺郡
贫困是是一个社会的毒瘤,由贫困所诱发的饥饿、疾病、犯罪等问题是每个国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由贫困所导致的人们生活困难与政府合法性危机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权频繁更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因此,消除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与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加强甘肃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转型跨越和富民兴隆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甘肃省各民族共同奋斗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推进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我们提出以下五大战略。
一、实施“基础扶贫”战略,完善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当前甘肃民族地区转型跨越的最大障碍。加强甘肃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机场专用二级公路、农村公路、旅游景区公路及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加快建设覆盖县乡村级的供电网络和电力送出网络,要全面加快城镇市政设施、商贸流通、通讯、邮政、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信息系统。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支撑。具体要加快甘南州夏河机场建设,以夏河机场来带动甘南州舟曲、碌曲、玛曲等旅游文化产业,
要加快兰成铁路兰州到合作段施工建设,通过兰成铁路带动民族地区的合作、夏河和碌曲等县市,同时可以辐射玛曲、临潭和卓尼等县市,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增长。要加快推进铁路、高等级公路、农村公路及运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兰州一临夏一合作铁路,加快建设兰州一盐锅峡一刘家峡一炳灵寺沿黄快速通道、临夏一合作高速公路,争取建设临夏一青海高速公路。建成折桥一达川、临夏一大河家、锁南一折桥、临洮一康乐一和政二级公路。建设达板一临园、永靖一积石山、和政一东乡等二级公路。实现全州9个主要出口公路和主骨架公路高等级化,七个县政府所在地均进入以临夏市为中心的l小时交通圈。实施以现有县乡公路为主的连通改造提升等工程,形成以各县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各乡镇为节点的农村公路网络。新建临夏州与甘南州客运总站,在各乡镇设立客运站点,加快乡级客运站和村级停靠站点建设,形成以市州客运总站辐射各县客运中心和各乡镇客运站的客运服务体系。要加快甘南州舟曲等县的防洪抗洪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积石山县沿黄自流灌溉及城乡应急水源保障、东乡县扬黄入东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按城网标准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农村电网工程,提升民族地区城乡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城乡宽带网络建设,实现民族地区光纤到楼入户与直连乡镇,带宽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和旅游景区。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扩大农村网络覆盖面,实现行政村全部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经济园区建设。提升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增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文化实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的社会,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教育则是增长知识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各类人才素质的主要办法。教育可以改变民族地区人民落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可以提高农牧民种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教育可以培育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市场意识和把握市场行情的能力,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提高脱贫致富的文化软实力,民族地区一定要重视教育在扶贫当中发挥的催化和提升作用。
做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总体要坚持“三爱”、“四有”与“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应该以“三爱”为教育理念,教育民族地区居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通过自己对职业和身份的热爱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对于从业农民,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做好甘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要不断增加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断优化教育投入结构。要强化农村校舍建设,按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和场地,大力推进“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扩大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此外,还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建立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制度,鼓励农村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国家“特岗计划”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在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并启动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把当前和今后新增农村教育经费要更多用在职业培训教育上面,要把经费直接用在农民身上,用到田间地头,而不是用于职业校舍建设方面,要把资金用到农村种养殖技术培训、农村产业难题破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
推进教育扶贫战略,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农村职业教育要以“三农”为中心,遵循“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教育原则。要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农业政策,结合县(乡)域经济中的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县乡一级的职业教育规划,选择优秀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聘请种养殖能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走出学校与办公室,把技能知识培训带到田间地头,带到老乡家里。各级政府要结合联村联户工作,要按照“一村有一项特色产业”、“一户有一个致富门路”、“一人一项致富技能”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教育计划,精心组织农民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通过专家能手的教育带动,以及农民的认真学习,增强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推动民族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推進教育扶贫战略,尽早制定甘肃民族地区“普十二计划”,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制订甘肃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更多关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与残疾儿童教育问题。通过各种政策和办法为留守儿童与残疾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三、实施“项目扶贫”战略,抓住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项目依托
项目扶贫是甘肃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项目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依托,项目是落实扶贫开发资金的条件,项目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项目申请、实施与监督可以明确项目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可以帮助政府明确发展思路,可以监督资金使用过程与结果,可以评估项目发挥的作用与效果。项目扶贫具有资金量大、使用面广、管理方便与成本低廉的特点,便于集中资金办大事,因此项目扶贫便于物资集中进行管理和资金统一使用等优势,是非常适用于甘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
甘肃省民族地区项目扶贫要充分利用国家集中连片扶贫战略支持政策,以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支撑,把改善农牧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项目扶贫的首要目标,要把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安居房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农灌沟渠修建、发展种植养殖业、健康教育、种养殖培训结合起来,积极认真申报和实施各类项目,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市州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进行统一协调,要加强和周边非民族市州县之间的协调沟通,民族地区各市县组织之间要协调沟通,制定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扶贫战略要采取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策略,不搞一刀切。对边远而且条件特别差的农村社区,可采取整体搬迁项目,既可减少扶贫成本,又能很快提升居民收入,要完善搬迁配套措施,解决搬迁的后顾之忧。整村推进要科学规划,照顾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切忌脱离客观实际,切忌浪费资金。人居建设在农区要注重危旧房早,牧区则以活动帐篷为主,半农半牧则征求居民意见进行改造。扶贫终要把整村推进与人居改善、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增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
产业是经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改善民生的经济支撑。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龙头,是实现民族地区充分就业的条件保障,是民族地区创造财富和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途径。甘肃民族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在产业上找出路,找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找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一般产业。要结合民族地区人文、地理、自然等资源优势与特色,把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转化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以产业脱贫致富,摘掉贫困的帽子。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努力保护和挖掘人文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各州县要保护好各类史诗、说唱等口授文化的传承人,通过各种办法奖励和鼓励其参与文化创作和演出活动,使其走入旅游文化穿作与演出之路,把民间文化编导成舞台剧目、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现代艺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维度旅游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甘南州可以根据游客需求,结合佛教文化与郎木寺、夏河拉卜楞寺、禅定寺等宗教场所开展各类法事活动,举办佛教圣地静养体验活动,做好佛教文化产业,要利用好茨日那革命遗址与腊子口革命地与省内其他革命遗址,发展省内和国内外红色旅游产业,要把大法会、赛马会、花儿会、民族运动会、藏戏、锅庄舞、香浪节、采花节、朝水节、插箭节、万人拔河等活动项目融入旅游之中,保护发展好民俗节庆文化产业。甘南州要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首先应该重点打造高原绿色无污染的甘南牦牛肉、蕨麻、蕨麻猪肉、冬虫夏草、贝母草、欧拉羊肉、羊肚菌等旅游产品,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就地参与甘南高原绿色无污染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在甘南州形成冬春夏草、高原牦牛肉与蕨麻猪等产品的高中端产业链,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高原保健产品的产业集群,带动旅游产品开发与生产。再次要把甘南州的宗教文化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形成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经典产业。临夏州要利用好刘家峡、炳灵寺、万寿观、红园、东宫馆、莲花山、松鸣岩等众多风景名胜做好旅游产业,把花儿。阿克塞县要借助敦煌旅游产业东风,让阿克塞成为敦煌的客栈。其他民族地区也要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甘肃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要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与促进城乡就业结合起来,要把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开发结合起来,要走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让产业形成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五、实施“金融扶贫”战略,强化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金融支撑
一个健全科学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把剩余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体制不公,银行吸收贷存款较多而发放贷款较少。因此要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民间资本在民族地区经濟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甘肃省民族地区金融扶贫一方面要推动甘肃省金融体制改革,要把充分发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继续推进妇女创业贷款工作,支持农村妇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家庭增收,要继续实施和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社与种养殖信贷扶植力度,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企业信贷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农牧业实施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支持民族地区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要加大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前期资金投入,支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要充分重国内外各类资金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要积极争取红十字会、中国慈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彩票基金、成龙慈善基金会、壹基金、宋庆龄基金会等基金会参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鼓励其发挥作用积极作用,要尽快成立民族地区专项公益彩票,通过各类渠道为民族地区发展融资筹资。要努力争取国外世行贷款与国际农发基金等各类国际组织参与甘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国内社会组织以金融贷款的方式参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要加快成立民族地区发展基金和民族地区互助发展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公益彩票、国际援助、社会捐助等各种手段充实资金来源,支持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