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一座城市的背面重新活化

2015-05-30钟祥瑜

海峡旅游 2015年9期
关键词:古建海峡古镇

钟祥瑜

海峡旅游:为什么会选择嵩口这个项目?

刘国沧:嵩口并不是一条街,而是一整座城镇。第一次看到嵩口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并不只是想要发展嵩口的观光业,而是想让整个镇区复兴起来。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理念,社会复兴是一个很大的规划,旅游、居住环境、在地年轻人的就业等等,单凭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是做不到的,我们看到当局政府部门都很有想法,也很用心,他们也被我们的工作精神感动,一拍即合。

当时我们判断,嵩口古镇项目可以作为一个示范,古镇的观光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让在地民众可以宜居养老。我们提出用古镇的核心游道带头,一方面发展观光,一方面发展地方产业。游客可以从核心游道看到较有逻辑和体系的嵩口,看到不同年代的建筑和生活方式。这个工作很不容易,我们把台湾改造村镇和老房子的经验带过来,派精英干部驻扎当地,和政府干部取得共识后,逐步发展。其中牵涉到软体和硬体的改造,如失传的工法如何恢复,如何用闲置的空间做一个整体运营,把老产业和新的观光相结合等。

海峡旅游:嵩口古镇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刘国沧:首先,嵩口的古建有质量,有数量,“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誉是实至名归。它自古是福州贸易往来的重镇,有丰富的地方产业和历史,曾经繁华过,对我们来说是好的基础。二是,有当代生活的活力,居民还持续在当地生活,有学校,有商铺,只是欠缺好的梳理。这个案子非常有机会可以变成当代生活和历史环境如何共存的示范。虽然当地改建了很多房子,但可以通过立面改造和结点改造,和古建一起营造出氛围。

海峡旅游:你觉得嵩口项目的难度在哪里?

刘国沧:一个千年古镇,发展停滞了很多年,要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见成效是很困难的。和我们在台湾做的试点不同,模式也不一样。不过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大家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来完成一个项目。

海峡旅游:目前,项目进行了一年多,你觉得古镇哪些方面实现了规划?

刘国沧:原计划建议在3年时间完成规划。目前古镇最大的改变是环境。我们从最坏的部分改造起。所谓最坏的部分,就是本该得到重视并发挥重要作用却没能实现的地方。比如古码头,它是很重要的商业渡口,后因交通改变,变成了城市的背面,要替它找回历史的光荣,替民众找回自信。这个过程,要克服民众对地点选择的疑惑,并提出适合当地的工法,与当地设计院做整合,与民众意见做协调,慢慢改善起来。我们不是先修老房子,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先把古镇的历史文化环境串联起来,古码头已经从原来人们许久不太接近的地方变成了每天散步的休闲好去处。

我们用最少的花费去做整合性的改观,如鹤形路的改造,并没有拆房子,而是拆除部分的棚户,墙面整改,就完成了重点景观改造。集贸市场会在明年年初开始着重启动改造。

我们鼓励当地的年轻人、厂商,在核心区域开店。为了防止执行时间的难以把控,我们就自己先做。如“打开嵩口”空间,会注重在地伴手礼的研发、手工业的改造,会有讲座、展览和论坛。“闽台交流中心”则更多偏向公益性质,除民宿、餐厅功能外,还会有很多的论坛、课程,培育当地从业者,授课老师将从台湾引进,或是从大陆找专家进行授课。

海峡旅游:3年时间,要将嵩口打造成什么状态?

刘国沧:三年后,古镇与当代生活,是不违和的。核心游道是一个让客人游逛时,可以体验到古码头、古街、广场、露营地、圩市,可以串联深入到民宿、农家乐,工作坊等,再搭配一些亮点,如码头对面的游客中心,小店里的返乡创业青年茶馆、咖啡店、手工艺品,和当地的居民创业的商铺。古镇应该是一个宜居宜游宜学的环境,让游客体验到深刻的在地文化、美食文化,甚至小到店家的卫生和管理。希望大家来这里可以停留两天一夜,把嵩口古镇的内涵带回去。而那时的民众可以自发性地维护古宅,发挥它的价值,核心区以外的新建房、改建房政策能够形成规范。新区的发展需要和古镇和谐,成为一个让整个福建,甚至大陆可以学习的模板。

海峡旅游:怎么处理新旧建筑的混杂问题?

刘国沧:老建筑要维护、修缮;新建筑则要搭配古建,并不是纯粹穿历史古迹的衣服,而是在视觉的运用、当地材料的运动上,取其精华,采纳当地元素。比较成功的案例,如电影庙。这是连老人家都能接受的设计。对老人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的庙;对政府来说,这是一个公共空间。和三坊七巷的拆除和仿旧不同,我们在尊重古建和古迹的情况下,对新建筑进行融合。

海峡旅游:面对嵩口现存的大量古建,要如何保护?

刘国沧: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当地民众的自发性,只有民众对拥有古建感到骄傲,古建保护才有希望。大家的困扰是:古建是我的负担还是我的资产。打开联合做的,就是让古建变成资产。大家来旅游,看的就是老建筑。民众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知识去维护,政府就需要起到带头作用,而年轻人返乡活用古建,用自己的商业经验来活化,这些都是很好的出路,需要有更多的例子来示范。

海峡旅游:如何看待政府的古民居理事会和政府托管政策?

刘国沧:古建的持有人一般都很多,民众在产权上,意见很难整合,所以理事会的作用非常关键。一个是内部协调,一个是外部的强力帮助,如果加大力道,会更见成效。但是,也不能只靠政府力量,还是需要民间自发维护。假如你有古董,你不会让它败坏。老宅也是古董,让古董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当作花瓶使用,发挥它的价值。在大家的意识改变后,这些都不会是问题。而在此之前,政府要扛住。从国外和台湾的成功经验来看,都是大家自发保护。如企业家认养,帮助古宅修缮,最后归还给主人,这和我们“打开嵩口”做的事情一样。

海峡旅游:项目启动后,如何与当地政府、在地民众互动?

刘国沧:要接地气,专业者不能凭空想象。我们必须去了解政府的工作习惯和模式,民众的关注点,专业者要看得懂当地的环境特质。在规划核心游道时,我们每天都走访到很晚,讨论在产权和环境上的可行性。如电影庙的改造,一开始不是这么设想的,也是在民众、政府的协调下最后做出的设计,整个过程不能心急。在民众集资,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我们要看得到潜在的可能性,用专业把它表达出来,如模型,画图,预算评估。

民众都是害怕改变的,特别是改变看上去让他的利益受损。比如动工工程,他们的生意可能会受影响,他们的反映就很强烈。他们没有考虑到,两个月或半年后,当游客量上来的时候,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改造有时需要等候时机,当发现游客不在这里停留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改造的意愿。当然如果政府一声令下,也是可以动工的,但我们都不愿意这么做。

我们会听取地方意见,同时也会坚持。这种坚持就是有的地方一定要改造,如古镇服装街的入口。古镇的改造就是要从这样的试点开始,克服静摩擦力,后面的轮子滚动起来就会容易。服装街的改造可以先从灯光、立面做起,当个别尝试改造得到了好处后,就会有带动作用。树立好的模式,产生口碑,然后牵动。

海峡旅游:在村落改造上,大陆和台湾有什么不同?

刘国沧:大陆古村的改造多数是计划先行的模式,以及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并行的模式。台湾多是由下而上,民众产生需求,进而要求政府,这种力量对资源的整合比较有限。大陆则不同,如果善用“政府愿意帮民众,民众对自己的家乡又有所期待”的这种前提,找到恰当的专业者,按部就班,不急躁,一步一步,就会慢慢做好。两岸的共同点是,都有一种共识,就是乡村的改造并不是只有美观,而是要从产业面,从生活环境的舒适、宜居,能够谋生来考虑问题,维持乡村的样貌,看得见乡愁,同时,让年轻人觉得乡村是有希望的。这样,乡村的文化反过来会影响城市文化。

海峡旅游:如何看待大资本进入乡村?

刘国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资本如果看重的是短期收益,那是危险的;如果活用当地产业,激活当地就业,开发出有内涵的景点,让无形的文化遗产活化,这才是好的资本。目前的资本家还很少能走到这一步。一些和文创关联紧密的资本,会更了解长线发展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其实,很多民众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只要经过加强提升、串联整合就可以拥有一个小规模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中国的村落,一旦都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可以解决经济、产业上的问题。这些自然村的特色,不仅仅是建筑,还有悠久的生活方式,要维持住村落美好的生活方式。

海峡旅游:理想中改造后的村落是什么样子?

刘国沧:年轻人可以不用离开家乡,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可以移民到新的村落,并且生活得很好。更多人移居到乡村,实现他的理想,也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嵩口镇非常大的优势在于,他有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有的村落没有就学环境,以后可以根据体系改进,让年轻人到村落教书,这样村落的活化更有机会。目前,乡村改造还是以就业和观光为核心,未来可能会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孩子在好的环境里成长。假设这在资源上可以解决的话,这将会变成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地方。

猜你喜欢

古建海峡古镇
海峡
古建军
古建抗震有绝招
古镇之旅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魔鬼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