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农村寄宿小学的特色

2015-05-30刘畅英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国学经典国学

刘畅英

【摘 要】 为了使我校逐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精心打造“经典诵读”的办学特色,让经典浸润校园,让经典规范言行,让经典伴随师生成长,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关键词】 农村寄宿小学;国学经典;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53-02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寄宿小学的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故此,学校特色创建方向应瞄准家校结合,但寄宿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代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必将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家校结合的最佳方式,又是形成农村寄宿小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选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由阅读、古诗诵读、语文乐园三大板块来组编,语文乐园的内容蕴含着国学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从5个方面归纳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国学”教育的内容:(1)爱国守法:要爱国,就要学会爱他人,爱班级,爱家乡。(2)明礼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不仅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3)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人才能生存,并创造出文明。(4)感恩知报:得到别人的恩典,要知道回报。(5)立志勤学: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论语选编》。

二、“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策略

1. 积跬步以成千里

传统美德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主题,更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一个短期内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时间内养成健康崇高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是对照《弟子规》的教育内容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开展经典诵读,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诵读经典,养成的是习惯,传承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特色,收获的是成绩,诵读经典如果能成为素质教育的特色部分,对学校文化的构建,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本着“精美的校园、精锐的师资、精细的管理、精良的质量、精彩的人生”的愿景,一点一滴地践行经典名句,挖掘经典中的“育人”内涵。“国学”教育经典的诵读给我校带来了道德教育效果,带来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更加坚定了“诵经典立美德”的特色办学目标不动摇。我们坚信只要把“国学”经典名句与学习生活实际结合,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 找准切口营造氛围

为了使我校逐步成为寄宿儿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我们让“国学”经典浸润校园,让“国学”经典规范言行,让“国学”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打造靓丽的精神家园。通过实践,我们选择“三入手”作为切口:

(1)从优化环境入手,让师生生活中充满圣贤文化。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用印制精美的“三字经”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利用校园黑板报,定期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领悟、积累。各教室环境布置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寝室命名、设置图书角等形式彰显人文氛围;在卫生间处、礼仪镜前、换步台旁、校园出入口设置行为习惯规范警示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

(2)从强化师资入手,以教师的发展引领特色教育的推进。强师资即强学校,我们把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把“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看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纳入教学管理。以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实现 “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的有机整合。

(3)从引领学生入手,让“国学”经典与学生终身为伴。进一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每日课余自觉诵读,激发学生学“国学”经典的兴趣;指导学生对照“国学”经典中的精髓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特色校本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每周一,安排一节“国学”经典朗读早读课,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国学”经典教育课的落实。开展“经典故事演讲”“经典诵读汇报会”“经典伴我行”班队活动、“经典问答”等竞赛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国学”校园经典特色走向常态。

3. 探寻切点凸显实效

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氛围,可以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的高雅境界,让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将经典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衔接,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将“三整合”作为衔接的切点:

(1)与各学科教育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机整合。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写一写,背一背板块中的名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还有的是隐性的思想,比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式“国学”教育,王玉梅老师在教学《刷子李》这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个好父亲,之所以他打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怕她养成迟到的坏习惯。父亲还跑去学校给女儿送衣服,这也说明父亲很爱女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父亲在女儿心里,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当他打女儿的时候,女儿可能会恨她。当他给女儿送夹袄或铜板的时候,她又感觉到自己的父亲非常好。王老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巧妙地运用《弟子规》中“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林海音的父亲当时不这么严格要求她,也许她就不能成为一位作家了。利用“国学”经典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联系,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生活实际兼容,使“国学”传统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整合。组织学生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天用语文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一首诗,每周背诵一首诗,每学期积累背诵16首(全体学生);每天中午饭后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钢笔或毛笔临摹一段话(中高年级);每周用10-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高年级);在校园的小黑板开辟“每周一行”,并在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上,由少辅员带领学生学习“每周一行”上的语句,也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的时候穿插诵读,并要求学生每周按这些经典去做;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编了一套韵律操,全体学生利用每天阳光一小时和大课间的时间一边诵读,一边舞蹈。既愉悦身心、陶冶了情操,又诵读了经典、积淀了经典文化。

我们还利用晨会时间,播讲“国学”圣贤故事、爱国故事。将国学经典中与“八荣八耻”有关的内容找出来,让学生重点诵读,在阅读中加深对“八荣八耻”的理解,组织以倡导“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班队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活动的组织,亲身的参与,让学生逐渐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与比赛活动整合。“征文、演讲、讲故事”等是小学生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将这些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践行“国学”经典的具体表现,开展评选“诵读经典之星、诚信之星、合作之星、礼仪之星”等活动。如古诗文配画、书法、个人诵读、集体诵读、主题班会和板报设计等。三年多的坚持,使得我校的专题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践行之间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是农村寄宿小学的特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几个亮点,几个环节并非特色工程的全部,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下面的路怎么走,怎样用特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4. 强化内容衔接

我校通过“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的特色教育工程,将许多亮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校园里随处都能听到朗朗的“国学”经典诵读声,孩子们沉浸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之中。通过创造性地开展践行“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使老师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与人和谐相处就要善待他人,宽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琐碎之事,使我们向东小学散发出生命运动中和谐的气息。(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用经典之水浸润整个校园,使我们的学生知书达理、彬彬有礼,使我们的老师团结向上、业务精湛,使我们的学校特色凸显、质量精良的初衷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5. 拓展受益空间

为了让家庭飘溢书香,进一步激励孩子践行“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向家长发出倡议:每个家庭开展“国学”经典“亲子共读·家家同行”活动。活动形式为:父母为孩子讲一个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孩子为父母诵几句“国学”经典,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父母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谈读后感。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利用六一儿童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文艺演出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努力使家长也养成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的习惯,促使家长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寄宿小学因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更需要给予学生家的氛围,给予学生家的感觉。更需要将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统一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学平.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国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13).

[2] 杜芦萍.农村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1,(6).

[3] 白桂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众文艺,2011,(14).

[4] 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2).

[5] 贾永辉.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国学思想[J].教学周刊,2011,(8).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国学经典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中央苏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研究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