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李白诗歌《杨叛儿》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2015-05-30葛睿王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

葛睿 王斌

摘 要:古诗是中国文学库里当之无愧的瑰宝,中国古代诗人多以诗言志,抒发感情。意象更是被诗人运用的淋漓尽致。他们借用意象,以物传情。留下了精彩的诗篇。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重中之重,意象是诗的灵魂,关乎到能否再现原诗神韵。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以许渊冲《杨叛儿》的译本为切入点,针对此译文中意象不对等,以及意象缺失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在翻译诗歌中可行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意象。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  隐喻

诗歌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较其他翻译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不仅是因为诗歌运用简短的文字却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且也因为诗人运用的意象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性。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这也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所在。传统的诗歌意象研究,着重点在语言层面,强调诗歌的结构或韵律上的对等。本文意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诗歌意象翻译。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一)意象?隐喻!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意象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体,意则是关于思想和情感。这与认知语言学中对意象的解释不谋而合。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即为隐喻。那什么是隐喻呢:莱考夫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手段,并称其为概念隐喻以与传统的隐喻有所区别。在概念隐喻理论中,相似性是核心。始源域与目标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概念隐喻就是基于相似性,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始源域通常是现实中具体可见,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体;目标域则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较难以理解的。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做始源域,滚滚的黄河之水一路前行流向大海,不会停息也不会倒流;以此来指人的光阴岁月也是一去不复返。这里光阴就是目标域,而黄河水的奔流入海与光阴的一去不返则体现了相似性。

(二)认知视角下的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译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认知和生活体验对原文进行解读,转换为脑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终以目标语来传达他对原文的理解,形成译文。王寅在其文章《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这样论述到:“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王寅,2005:15) 。因而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不再将重点放在诗歌结构和韵律的对等,而更看重从认知方式的角度入手,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文化现象的缺失,不对等。

二、认知视角下许渊冲《杨叛儿》英译本的意象翻译

许渊冲,是中国的翻译大家,在翻译理论上,许先生有自己的标准,就是求美,认为文学翻译要传情达意。他在翻译作品时,注重诗歌的韵律结构和美,其翻译作品很具代表性。但是在《杨叛儿》这首诗的译本中,我们发现由于是直译和省译,造成了一部分的文化缺失现象的发生。因而想以此诗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

《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A love song

You sing a lover′s lore;

I urge you to drink more.

What touches you and me?

Crows nest on willow tree.

Crows hide mid poplar flower;

Drunk, you stay in my bowers,

Behold the censer and the sandalwood in fire!

Two wreaths of smoke combine and rise higher and higher.

(一)直译造成意象的不对等。

中国古代诗人诗歌里的意象,不仅抒情,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 相同的意象在中西方所代表的情感可能完全不同。李白的《杨叛儿》是一首爱情诗,诗的前两句就渲染出爱的氛围;对热恋中的男女来说,最牵动人心的自然是约会的时间和地点,“乌啼”即指日暮,对“何许最关人”这一设问,无疑“乌啼白门柳”道出了所有恋人的心声。“乌啼”是薄暮,“乌隐”是迟暮,恋人陶醉在甜情蜜意中,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一啼一隐之间将爱情表现得尤为炽烈。

“乌啼”,“乌隐“是此诗中出现较为重要的意象,这里的“乌”所指的是一种名乌鸦的鸟类。许先生译本中直译为乌鸦(crows)。但此诗中的乌鸦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乌鸦意象截然不同。西方文化中,乌鸦(crows)是死亡和绝望的象征。在很多国外电影中,当有挚爱或亲人去世,除了墓地中身穿黑色衣服哀悼的人群,我们还常见乌鸦的身影。希腊神话中乌鸦有欺骗的罪名,所以英语中有短语“eat crow”意为丢脸,被迫收回自己说的话。但在古代中国,乌鸦有吉鸟的象征意义,古语有“乌鸦反哺”,说的正是孝义。中国古代神话中,乌鸦又称金乌,是住在太阳里的鸟,象征光明。《淮南子·精神训》中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诗中的“乌啼”,“乌隐”更是暗示了男女约会时间的长短。因而“乌啼”,“乌隐”不能简单直译。乌鸦寓意的不同,体现出中西方认知方式的不一致,这也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体验有关,因而译本中直译为乌鸦,会造成意象的不对等,理解起来难免会有误解。

诗的最后两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看似只是单纯的写景,实际是以“博山炉中沉香火”这七字隐括“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诗人又生发出“双烟一气凌紫霞”的绝妙形容,不光写景更是寓情,但译本采用的直译手法,只是描述了此景并未表达出此情。无法将这两句诗后的意象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就造成了诗歌翻译上的认知不对等。

(二)省译造成意象的缺失

省译又称减译,是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词句或段落,以求更简洁顺畅的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由于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在语言表达上有明显差异,一味的看重原文,想要保留原文的全部信息难免会造成译文的冗长。但是,省译不恰当也会引起重要意象的缺失,使原文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达。诗中第二联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白门”这一意象就被省译。白门即刘宋都城建康城门,南朝民间情歌常常提到白门,后代指男女欢会之地。是何事最牵动人心呢?——“乌啼白门柳”,这五个字点出了环境,地点和时间,其时,其地,其景不用说是最关情的了。但译本中省译了“乌啼”和“白门”,无疑导致了意境的缺失,使目标语读者不能很好地获得与原文作者一样的意象映射。

三、诗歌意象翻译的应对策略

(一)直译+注释

中国古诗之美,除了诗人善用意象言情,更体现在诗的结构与韵律,因而译者对古诗的翻译重点放在结构,希望韵律的再现,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诗的“美”,无疑会使目标语读者对译文产生认知误解,不能很好的获得与原文作者一样的意象映射。但诗的美如果全然不顾,又会失去古诗特有的风采,这时在译文下方对省译造成的意象缺失进行直译并适当注释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杨叛儿》诗中意象“白门”,在西方显然没有对应的实体可直译出来,此时不妨直译,并注释白门的由来,这样更有助于目标语读者认知模型的构建。

(二)意象转换

由于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体验不同,相应的认知方式也不尽相同。相同的含义,不同民族的人们倾向于运用不同的意象,这时意象的转换翻译就既能兼顾诗的美形,又易构建正确的认知模型。如李白诗篇《望庐山瀑布》,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西方世界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将银河称为“milky way”,因而可以将此句译为 “as if the milky way fell from azure sky.”这就比直译为 “silver river”更容易向目标域读者传达意象。另外,“龙”这一意象也被广泛用于古诗中,如“林间有客吹箫曲,竹化成龙凤入天。”“矫矫渊下龙,潜神在灵府。”“龙”这一意象在中国是吉祥,富贵好运的象征。而在西方“龙”多代表邪恶。因而在翻译这一类意象时,就有必要转换意象。“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神兽,所以译时,将“龙”这一意象转译为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独角兽(unicorn)”,更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模式。

四、 结语

古代诗人善用意象美化诗的结构,又善借意象来含蓄传情。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解读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神韵,意象是关键。认知语言学认为,诗人在建构意象时,运用的是隐喻性的思维机制,意象即为隐喻。古诗中意象的运用正是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翻译被看作是一种体验活动。译者通过阅读原文,将原文的思想情感以及文中影像映射进内心,再用译者认为最合适最自然的目标语转述出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更注重不同认知模式下文化传递的过程,而非单一的结构对等或韵律一致。因而在翻译古诗意象时,不仅要考虑意象本身,还要根据不同的认知模式构建不同的意象映射。要考虑到翻译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这一交流本身就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否则就会因贸然直译或省译,造成意象的不对等或意象缺失,使原文难以理解或失去原有韵味。

参考文献

[1] 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程平.论翻译的主观性[J].外国语文,2011(3):100-104.

[3] 彭丽梅.浅谈诗歌的翻译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153-154.

[4]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5]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211-217.

[6] 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7] 章国军.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J].外国语文,2011(8):78-81.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