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特征研究

2015-05-30苏骅刘树芬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9期

苏骅 刘树芬

摘 要: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室内分析,对云龙天池保护区河流组成和河道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构表明:保护区河流径流量受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影响,径流季节变化很大;保护区河流水质状况良好,但下游河段需对河流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及治理。

关键词:河流特征;河道特征;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

一、研究概况

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由南部天池片和北部龙马山片组成。天池片地理坐标25°49′48″~25°57′7″N和99°13′14″~99°20′34″E,位于诺邓镇、旧州乡和宝丰乡,海拔2100.0~3225.9m,面积6630.0hm2;龙马山片地理坐标26°02′48″~26°14′16″N和99°11′36″~ 99°17′15″E,位于检槽乡境内,并与兰坪县毗邻,海拔2260.0~3638.9m,面积7845.0hm2,保护区面积共计14475.0hm2。

二、主要河流

流经保护区及附近地区的河流主要有以下几条,均属澜沧江水系。

(一)沘江。干流位于保护区东部边缘,仅支流流经保护区。发源于兰坪县金顶镇北部的山地,源头称挂登河,金顶镇以下称沘江,在云龙与永平两县交界处的功果桥附近汇入澜沧江,全长约174km,流域面积2720.0km2,平均比降5.8‰,年平均流量28.3m3/s,最大洪水期流量1250.0m3/s,最小枯水期流量3.52m3/s,年径流总量3815.6万m3,平均径流深度485.0mm,年平均输沙量86.5万t。沘江从白石乡金鸡桥入云龙县境,在云龙县境内流程123.0km,流域面积1888.4km2。其支流众多,重要者有检槽河及其支流文兴箐河、老仁场箐河(径流面积40.0km2,枯季流量0.123m3/s)、天池河等。

(二)检槽河。又名师里河,发源于龙马山片东北部师井村炼登北面的白里登山,南流汇集文兴箐河、麦园河(径流面积25 km2,枯季流量0.131m3/ s)、老甲沟河(径流面积18 km2,枯季流量0.101m3/ s),至河口(龙子塘水电站)附近注入沘江。全长34.4km,流域面积254.5km2,年平均流量5.28m3/s,最大洪水期流量138.4m3/s,最小枯水期流量1.2m3/s,年径流总量3612.4万m3,平均径流深度650.0mm,年平均输沙量1.8万t。源头有支流10多条,如幺棚子河等,其汇水范围是滇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域。

(三)文兴箐河。发源于龙马山片的大石板山,自北向南流,在松登附近转向东流,注入检槽河。全长11.9km,流域面积36.0km2,年平均流量2.9m3/s,最大洪水期流量78.5m3/s,最小枯水期流量0.7m3/s,年径流总量1234.5万m3,平均径流深度640.0mm,年平均输沙量0.7万t。

(四)天池河。发源于天池水库,自西向东流,在白汉登转向东北,流经竹子园、茅草登、石登后,于张家村附近汇入沘江。全长10.5km,流域面积38.1km2,年平均流量1.1m3/s,最大洪水期流量132.5m3/s,最小枯水期流量0.1m3/s,年径流总量879.9万m3,平均径流深度660.0mm,年平均输沙量0.6万t。

(五)大工厂河。源于龙马山东部山麓,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澜沧江。全长14.7km,流域面积48.3km2,年平均流量3.8m3/s,最大洪水期流量98.7m3/s,最小枯水期流量1.1m3/s,年径流总量1310.4万m3,平均径流深度650.0mm,年平均输沙量1.1万t。上游支流在旱季大多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在保护区以外的下游左岸的大工厂村附近,因每年都有大规模泥石流暴发,致使其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

(六)老末河。发源于实竹岭西北部枇坪自然村附近,由东南向西北流入澜沧江。全长12.2km,流域面积29.5km2,年平均流量0.70m3/s,最大洪水期流量68.4m3/s,最小枯水期流量0.1m3/s,年徑流总量642.3万m3,平均径流深度640.0mm,年平均输沙量0.5万t。

三、河流水文特征

(一)水系特征。保护区内的大小河流都属于澜沧江水系,都发源于雪盘山山脊附近,呈东西向注入澜沧江及其一级支流沘江。其中,向西直接汇入澜沧江的有大工厂河、老末河、三棵石河、李子树河等,向东汇入沘江的有检槽河、老仁场箐河(或石登河)、天池河等,受地势和构造的引导和控制,大多发育为树枝状水系。长度大于10.0km的河流有8条。

(二)河道特征。保护区河流都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山区性河道特征十分显著。河流源头短,河床比降大,纵剖面呈阶梯状,下切侵蚀强烈,河谷狭窄,横断面多呈“V”型。因流域面积小,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在落差集中的河段,多裂点、跌水和小瀑布。河床组成物质以基岩、砾石、粗砂为主,谷底宽几米到十几米。其中,边滩、河漫滩和阶地很少发育。汛期,洪水过程陡涨猛落;枯水期,多数河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小而稳定,源头河段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四、结论与讨论

保护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很大。保护区季风气候显著,受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影响,径流季节变化很大,径流量主要集中在6~10月的汛期,这是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控制该地区的结果。在汛期,河水主要靠雨水补给,流量大,流速快。11月到次年5月,受南支西风影响和控制,因气团性质干暖,降水稀少,河川径流也随之减少,流量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流量小而稳定。许多箐沟因无地下水补给而干涸。

保护区河流水质状况良好。保护区内的河流均发源于雪盘山山脊附近,区内基本上无常住人口,更没有工农业生产,加之山地植被发育好,森林覆盖率高(91.9%),水源涵养和净化等水文生态功能显著,河流均保持天然状态,未受到污染,水质良好。下游的沘江,由于上游流经兰坪县铅锌矿开发区,采、选废水大量排入,目前水质已恶化为Ⅲ类。下游河段需对河流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及治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20万永平幅(G-47-(2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内部资料)[R],1979.

[2] 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20万兰坪幅(G-47-(16))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内部资料)[R],1978.

[3]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4] 云龙县志编撰委员会,云龙县志,1992.

作者简介:苏骅(1984- ),女,云南保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及区域开发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