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辑佚学发微

2015-05-30郭国庆罗丽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勘四库全书总目

郭国庆 罗丽萍

摘 要:文章从辨析同书异名、解析佚书卷数、考证佚书作者、重视佚文校勘四个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辑佚学进行分析,指出四库馆臣的这些探索对考查佚书的流传存佚、还原佚书的旧貌以及佚文的收集都有很大帮助,也是避免佚文漏辑、误辑、重复等不足,提高辑佚学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今天的辑佚实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同书异名  卷数  校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代辑佚考论”阶段性成果(11XZS033)

《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馆臣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在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今从辨析同书异名、解析佚书卷数、考证佚书作者、重视佚文校勘四个方面对其辑佚学成就进行初步探索。

一、辨析同书异名

中国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命名方式、出版者以及出版时代的不同,导致“同书异名”现象较为常见。辑佚时如果忽略了同书异名,就会造成以一书为多书、漏辑佚文等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对佚书同书异名问题多有辨析。

《融堂书解》提要云:

“案时《两汉笔记》之前,载有《尚书省札》,列时所著诸书,有《尚书启蒙》。又载《严州进状》,则称《尚书演义》,同时案牍之文,已自相违异。《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钱时《融堂书解》,其名又殊。然《永乐大典》皆据内府宋本采入,当必无讹。朱彝尊《经义考》以《尚书演义》著录,盖未睹中秘书也。”[1]94

《融堂书解》,宋钱时撰。《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明叶盛《菉竹堂书目》著录。清朱彝尊《经义考》著录钱时《尚书演义》八卷,未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录出二十卷。四库馆臣考出《融堂书解》有《尚书启蒙》、《尚书演义》两个异名。

《岭表录异》提要云:

“诸书所引,或称《岭表录》,或称《岭表记》,或称《岭表异录》,或称《岭表录异记》,或称《岭南录异》。核其文句,实皆此书。殆以旧本不存,转相稗贩,故流传讹异,致有数名。惟《永乐大典》所题与《唐志》合,今特从之,以存其真焉。”[1]623

《岭表录异》,唐刘恂撰。《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多有征引,南宋左圭《百川学海》、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所收已非完书,亡佚已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录出三卷。四库馆臣根据各书引用的相关内容,统计出《岭表录异》的五个异名:《岭表录》、《岭表记》、《岭表异录》、《岭表录异记》、《岭南录异》。“《说郛》题名《岭表录异记》,《埤雅》卷二、《文献通考》卷二百五《经籍考》三十二、《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均题为《岭表异录》。即使是《太平御览》一书,就有《岭南录异》、《岭表录》、《岭表记》、《岭表异录》、《岭表录异记》等几种不同的提法。”[2]158-160如果不辨同书异名,必然会导致佚文的漏辑。

《实宾录》提要云:

“是书见于晁公武《读书志》者称《异号录》二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蜀人勾龙材校正,文彪增广,凡本书三十卷,后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又分《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诸家纪载,颇舛错不合。今以其说互相参证,疑陈氏所称本书,乃永易原撰,本名《异号录》,陈氏所称后集,即文彪所续,始取名为‘实宾之义,并本书亦改题今名。《宋志》盖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则为未经增广之本,故尚题为《异号录》也。”[1]1146

《实宾录》,宋马永易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著录的书名已有不同。四库馆臣认为本名《异号录》,文彪增广后改题《实宾录》,《宋史·艺文志》不辨同书异名,误一书为两书。

二、解析佚书卷数

古籍卷数变化能直接反映内容的变化,古书的亡佚往往是从缺卷开始,逐渐散亡。辑佚要恢复古籍的原貌,卷数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四库全书总目》对还原佚书卷数多有说明,如:“谨排次审订,仍析为十卷,以还其旧。”[1]1385“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次,以类排纂,仍析为十五卷,以还其旧。”[1]1389“今检勘《永乐大典》所载,裒而集之,附以其子所作年谱、行状,仍析为十二卷,适符原目之数。”[1]1406《四库全书总目》对佚书卷数的分合与变化也非常重视。

《周易象义》提要云:

“诸家著录,多作十卷。惟朱睦楔《授经图》作《易传》十二卷,焦竑《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考易东所著别无《易传》之名,盖即此编。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遂为十四卷耳。朱彝尊《经义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传本残阙特甚,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见。惟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排比其文,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一十六卷,以便循览。”[1]21

《周易象义》,宋丁易东撰,原为十卷。明朱睦楔《授经图》、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卷数略有不同,《四库全书总目》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朱睦楔计入《论例》一卷,焦竑计入《论例》及《大衍索隐》卷数。《经义考》著录《周易象义》十卷,但四库馆臣所见传本已残缺严重,因《永乐大典》所存佚文较为完整,四库馆臣以之与残本互补,并析为十六卷。

《湖山集》提要云:

“周必大集有芾《湖山集序》,称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而《宋史·艺文志》则称《湖山集》四十三卷,又别集一卷,《和陶诗》三卷,附录三卷,《当涂小集》八卷;本传又称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所载卷目,殊牴牾不合。原本亡佚,无从核定。今据《永乐大典》散见各韵者,采辑编订,釐为十卷,以《和陶诗》并入,而仍取必大原序冠之。”[1]1362

《湖山集》,宋吴芾撰,《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菉竹堂书目》著录。周必大《湖山集序》、《宋史·艺文志》、《宋史》吴芾本传所载《湖山集》卷数差别较大,难以考定。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存佚诗釐为十卷,并入《和陶诗》,采用周必大《湖山集序》,以存其概。

又如宋王质撰《雪山集》,《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下》著录三卷,三卷本仅为诗集。《宋史·艺文志》著录《王景文集》四十卷、《雪山集》三卷,四十卷本当为全集,三卷本诗集有单行本,故别出。《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菉竹堂书目》著录八册本,《国史经籍志》、《经义考》著录四十卷本。四库馆臣据王阮原序推断全集为四十卷,原本亡佚,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十六卷。

三、考证佚书作者

作者是目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作品时代的重要依据,对文献的辑佚与辨伪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四库馆臣对作者不明、作者有误、作者有争议的佚书多有辨析,并注意到了同名异人的问题。

(一)考证作者

《邓绅伯集》提要云:

“然原本不著其名,亦不著时代。诸家目录皆不载其书。惟集中有《游罗正仲磬沼分韵》诗题曰:深得‘一字,又有《诸人集贫乐轩赏花分韵》诗题曰:深得‘把字,则其名当为邓深。考《永乐大典》‘邓字韵下引《古罗志》曰:‘宋邓深,字资道,试中教官,入为太府丞。轮对,论京西、湖南北户及士大夫风俗,高宗嘉纳,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擢潼川……有文集十卷。凌迪知《万姓通谱》亦载:‘邓深,湘阴人。绍兴中进士。余与《古罗志》同。是编中《乡人祷雨有应》、《寓乌石》及《咏醴泉》、《题岩石山石鼓》、《赠别饶司理》、《别长沙驿》、《渡玉虚洞》诸作,其地皆近衡州。《探禹穴》、《溯峡》、《三游洞》、《峡江》、《滟滪堆》诸作,其地皆近潼川,与深宦游所历,一一相符,则此集为邓深所撰审矣。”[1]1361

《邓绅伯集》作者、时代不明,各家目录亦未著录。四库馆臣通过研读集中《游罗正仲磬沼分韵》、《诸人集贫乐轩赏花分韵》等作品,依据《永乐大典》所引《古罗志》、凌迪知《万姓通谱》的记载,并考查作品中的地理信息,确定作者为邓深。

《涉斋集》提要云:

“按《涉斋集》,《永乐大典》原题许纶撰。考集中《王晦叔惠听雨图诗序》,自称永嘉人,字深父,而诸书不载其人。考《宋史·许及之传》云:‘及之字深甫,温州永嘉人,隆兴元年进士,累官至知枢密院事。与自序永嘉人合。《艺文志》载《许及之文集》三十卷、《涉斋课稿》九卷,与今本‘涉斋之名合。焦竑《经籍志》载《许右府涉斋集》三十卷。宋人称枢密为‘右府,与及之本传官知枢密院又合,则此集当为及之所撰。又《宋史·宁宗本纪》,绍熙四年六月,遣许及之贺金主生辰,《金史·交聘表》亦同。今集中使金之诗,一一具在。本传称及之尝为宗正簿,今集中亦有《题玉牒所壁间》诗,则此集出于及之,尤证佐凿然。”[1]1374

《涉斋集》,《永乐大典》题为许纶撰。四库馆臣依据《宋史·许及之传》、《宋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宋史·宁宗本纪》、《金史·交聘表》的记载,并考查集中所涉史实,确定作者是许及之。许纶实为许及之之子,《永乐大典》所题为纂集者之名。[3]1037

(二)辨析作者

《州县提纲》提要云:

“不著撰人名氏。杨士奇《文渊阁书目》题陈古灵撰。古灵者,宋陈襄别号也。襄字述古,侯官人。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史称其莅官所至,必讲求民间利病。没后,友人刘彝视其箧,得手书数十幅,皆言民事。则此书似当出于襄。然襄所著《古灵集》,尚传于世,无一字及此书。又所著《易讲义》、《郊庙奉祀礼文》、《校定梦书》等,见《宋史·艺文志》、《福建通志》、《说郛》中,不言更有此书。晁、陈二家书目亦皆不著录。书内有‘绍兴二十八年‘语,又有‘昔吕惠卿‘昔刘公安世语。考襄卒于元丰三年,距南渡尚远,不应载及绍兴;且刘、吕皆其后进,不应称昔,其非襄撰明甚。今《永乐大典》所载本,盖据元初所刻。前有吴澄序,止言前修所撰,不著其名氏,盖澄亦疑而未定。知《文渊阁书目》所题当出讹传,不足据矣。”[1]686

《州县提纲》,《文渊阁书目》题为陈古灵撰。陈古灵即陈襄,但陈襄《古灵集》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福建通志》、《说郛》均未言及或著录此书,书中内容亦与陈襄生活的时代不符,元代吴澄已不知是何人所撰,故四库馆臣认为《文渊阁书目》所题不足为据。

《省心杂言》提要云:

“宋李邦献撰。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又以为尹焞所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著,焞亦因和靖之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佖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省心录》,乃沈道原作之文,必有所据,当定为沈本。陶宗仪《说郛》录其数条,仍署为林逋所作,迄无定论。今考《永乐大典》俱载是书,共二百余条,盖依宋时椠本全帙录入。前有祁宽、郑望之、沈濬、汪应辰、王大实五序,后有马藻、项安世、乐章三跋,并有邦献孙耆冈及四世孙景初跋三首,皆谓此书邦献所作。耆冈且言曾见手稿,而辨世所称林逋之非。其说出于李氏子孙,自属不诬。又考王安礼为沈道原作墓志,具列所著《诗传》、《论语解》等书,并无《省心杂言》之名,足证确非道原作。宋濂遂因《朱子语录》定为道原,其亦考之未审矣。”[1]779

《省心杂言》,宋李邦献撰,但宋临安刊本、《说郛》题为林逋撰,宋濂以为沈道原撰。四库馆臣依据《永乐大典》所载各家序跋以及王安礼所作沈道原墓志,正各家之误。

又如《三余集》的作者,《永乐大典》所收作品题为黄次岑、黄次山、黄季岑,《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菉竹堂书目》、《国史经籍志》、《前贤小集拾遗》、《历代名臣奏议》、《宋诗纪事》等也不尽一致。四库馆臣依据《丰城县志》,考定作者为黄彦平。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遂致各家记载参差不一。

(三)辨同名异人

《用易详解》提要云:

宋李杞撰。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未详。考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子门人,字良仲,平江人,即尝录《甲寅问答》者。与作此书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误也。[1]19

《用易详解》,宋李杞撰,《宋史·艺文志》未录,《国史经籍志》作《谦斋详解》,《经义考》作《周易详解》。宋代有三李杞,四库馆臣分别考其字号、籍贯、仕履、著作,以避免混同。辨别同名异人,对作品归属、佚文的收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重视佚文校勘

无讹误的佚文对学术研究才具有参考价值,校勘佚文是辑佚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四库馆臣对佚文的校勘非常重视,如“其字句之讹谬,则参校诸书,详加订正,各附案语于下方。”[1]1143“间有徵引讹谬者,并附著案语,各为纠正焉。”[1]1147

《易纬通卦验》提要云:

“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瑴《古微书》等书所征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谨于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釐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1]47

《易纬通卦验》,《宋史·艺文志》著录,《经义考》以为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通卦验》佚文二卷,并运用诸经注疏、类书、古注等资料,校正佚文的讹、脱、衍等错误颇多。

《蛮书》提要云:

“今此本因录入《永乐大典》,仅存文字已多断烂,不尽可读,又世无别本可校。考洪武中程本立作《云南西行记》,称‘丽江通守张翥出示樊绰《云南志》,字多谬误,则当时已然。谨以诸书参考旁证,正其讹脱,而姑阙不可通者,各加案语于下方,厘为十卷。”[1]585

《蛮书》,亦称《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唐樊绰撰。《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著录,明代散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录出佚文十卷,并参考诸书,正其讹脱。

辨析同书异名、解析佚书卷数、考证佚书作者、重视佚文校勘对考查佚书的流传存佚、还原佚书的旧貌以及佚文的收集都有很大帮助,也是避免佚文漏辑、误辑、重复等不足,提高辑佚学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四库全书总目》的辑佚学探索,对今天的辑佚实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李春桃.岭表录异及其校本[J].社会科学家,2004(3).

[3]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校勘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聊斋志异》与“三礼”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浅谈王念孙的校勘方法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