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措施探讨
2015-05-30吴炜
吴炜
[摘 要]本文在简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效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47 — 02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逐渐迈向“全面小康”的生力军;长期以来,我各大高校的在校生所接受到的关于思想政治知识都是从各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习的,理论教学是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关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改进、完善。
一、 现当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学体系;大学阶段学生收获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意识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日益发杂起来,这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因此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断下降,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正视。
1. 一般性政治宣说严重,大学生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标都十分宽泛,更加注重从和谐社会、党、社会、国家的角度出发,将当代大学生仅作为宣传、教育对象,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传统的机械式教育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虽然很多学生接收了很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在践行道德和政治活动中依然缺乏行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在思想政治中仍表现出不成熟、政治观念淡化的现象。
2. 政治教育偏向个体化,促使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流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于模式化、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教学形式过于散漫化,致使教育功能逐渐下降,名义上加强了实际更不如从前;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中,忽视集体利益,而选择了基于现实基础的实惠性和功利性。这种现象我们能够从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中看到,也能够从大学生的公益活动中看出,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体化使很多大学生都忽视了集体、社会效益。
3. 缺乏道德养成教育,致使大学生降低自我道德标准
道德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艰难的过程,需要完成一个从“知道”到“行动”的过程,是一个将内在思想道德水平质化成实际行动的过程;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并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没有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性格考虑在内,而是一味根据上级的要求,生搬硬套、应付了事;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滑、道德标准不断降低、道德评价过于个体化,这都是学校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性、指导性的后果。
4. 忽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力差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在如今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中,大学生受到心理问题威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中逆反心理严重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包括盲目性、极端性等;而由心理因素导致的问题也有很多,如缺乏自信心、郁闷、诚惶诚恐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困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难以和身边的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这都是思政教学缺乏健康教育而产生的问题。
二、提高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主要措施
1.集合多种力量,优化思政教学工作环境
思政教育的工作环境是影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优化社会环境,社会是影响高校思政工作展开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在国民经济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很多人在诱惑面前难以自持,致使道德底线不断突破,形成了极差的社会影响;第二,优化校园环境,相对于大社会来讲,学校是一个相对纯洁的环境,同时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场合,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学校的制度、法规,共同构建校园和谐的文化、政治环境。第三,优化家庭环境,学生性格、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政教学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是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工作理念指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先进的教学工作理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需要树立服务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还要避免“假大空”,使教学理念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首先要树立主体性理念,并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思政教育长期坚持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其次要坚持人本化理念,简单的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和“一切依靠学生”。
3.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思政工作教学模式
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由大学辅导员、哲史类教师进行的,而思政教学队伍直接决定了思政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着重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道路中,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思政工作队伍体系,从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队伍、扩大高校思政工作兼职队伍、重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来展开;其次高校要重视思政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一定的教育培训对于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教学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加强中青年教师在岗培训、加强中青年思政工作者脱产培训、组织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思政工作者相互交流这三个方面展开;再者高校要加强对思政工作队伍的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完善与管理相关的配套措施来约束思政工作者的日常教学行为,提高积极性。
4.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思政工作教学内容
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是丰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包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道德水平教育、形式政策教育以及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将上述所有融合起来,并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将理想信念作为思政教学的核心,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信念是引导学生迈向社会、迈向生活的关键,是影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有持久不衰的毅力;第二,要将爱国主义融入思政教育中,这里提到的爱国主义是相对宽泛的概念,具体可以理解为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人奉献自己的集合,而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新一代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的;第三,要大力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文化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新中国繁荣富强的见证,引导学生从中领会到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善良朴素等现代社会中缺乏的优良品德;第四,高校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第五,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当代学生了解国外、国内实时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通过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第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上文中曾提到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考虑到心理教育非常重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措施。
5.变通工作方法,拓展思政工作教学载体
传统意义上,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走“声势”教学路线,但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如:鼓励自主择业和传统的接受组织安排之间的矛盾,这一现象也带给我们一定启发,即究竟该采取何种方法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成熟;首先,要将“声势”教育过渡到“实效”教育,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有“作报告”、“造舆论”、“搞活动”等,虽然正面宣传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普及,这样的方式俨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因此“声势”教育要逐步演化为“实效”教育,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中。其次要转变传统的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转变成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思想政治知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方面如果教师能够言传身形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工作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最后,要从单一的教学手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将传统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媒体传播形式,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同样这也是从古老到现代化的过渡,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拥有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品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优化思政教学工作环境、创新思政教学工作理念、改进思政工作教学模式、丰富思政工作教学内容、拓展思政工作教学载体五项有效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肖建国. “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刘成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论〔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