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5-05-30陈晶晶

大东方 2015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对策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深入开展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和表现入手,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当前的高校中,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更为直接的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因此,深入开展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和表现

(1)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的增加,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有上升趋势。辅导员在刚开始工作时,往往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这可能是由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的行业中,这类职业过分注重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往往很难获得职业的期望值,因此,也就较容易产生疲劳和情感衰竭。高校辅导员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导致其消极行为的增加和辅导员队伍的流失。

(2)工作态度消极,无主动创新意识。工作拖沓、应付、甚至逃避,工作效率很低。时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对待学生没有耐心,不柔和。

(3)工作没有兴趣和热情。工作时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并且容易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

三、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辅导员工作内容宽泛、琐碎、复杂、尤其事务性工作较多,肩负的责任和压力也较大,相对付出而言,没有得到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校其他部门教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2)辅导员岗位的发展空间受限制较多,职位晋升和职称晋级机会较少,因此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性较大,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3)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工作效率较低,造成所有学生相关数据都来自于基层辅导员的逐级上报。

(4)辅导员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学生的负面情绪会带给辅导员,造成辅导员的负面情绪不断增多、日积月累,但是高校普遍没有建立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

四、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众多,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人格特质因素、个体主观感受等方面,下面主要从个体主观感受方面谈缓解职业倦怠的方法。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职业影响力是高校辅导员地位的重要体现,要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消除对高校辅导员的偏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高校辅导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风气。政府、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要为高校辅导员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要尽量为辅导员减轻工作压力和负担。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认真开展高校辅导员的职后培训工作,使其成为一位具有开创性且有发展潜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高校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2)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就是辅导员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增强辅导员实现目标的信心,有效消除畏难情绪,为随后的行为提供积极的支持;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辅导员情绪调节能力,使辅导员在面临问题、处理突发事件时避免出现由于紧张焦虑而产生消极判断和消极回避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是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一支乐观向上的辅导员队伍的原动力。

(3)完善高校辅导员评估机制和职级晋升机制。完善高校辅导员评估机制和职级晋升机制,对辅导员多一些鼓励和鞭策,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提高工作兴趣,降低工作倦怠感。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应该着重从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付出的劳动、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的评价辅导员的工作。通过考核评估,不仅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可靠依据。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来做。同时,要教育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應担负起育人重任,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从而降低由于工作年限的延长导致的倦怠感。另外,重视对年轻辅导员的培养,搞好辅导员梯队建设,努力把学生工作办公室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学生管理组织。

(5)加强个人的心理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辅导员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悦纳自己,对外部环境不必过分苛求,而是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定下比较适合的努力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进而获得心理平衡,增强身心的愉悦感。而当辅导员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要学会各种积极的应对的策略,如:提高工作效率,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劳逸结合,善于释放各种压力,从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交流、思想指导、人生指引的过程,是心灵之间的共舞共振的过程,是获得精神幸福的过程。如果辅导员对幸福的理解能从物质幸福转型为精神幸福,就能体会到辅导员的工作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指引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这种精神的幸福是有利舒缓情绪,消除职业倦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过程的幸福。这种方法也是消除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通用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209-217.

作者简介:

陈晶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