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为儿童打下“精神的底子”

2015-05-30李洪祥

江苏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课程化核心理念目标

【摘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组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式,距离文学教育尚远。要让“失衡”的文学教学走向敞亮,就要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当作文学教育的培育目标,把阅读课程化当作文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文学审美;核心理念;目标;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20-03

【作者简介】李洪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南京,211100),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系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法国当代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文学作为“人类在他的宇宙中的自我反思”,作为“生活的学校”,应该恢复它“完全的权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从所选作品的文学质地到组织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距离文学教育尚远。而审美体验,作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与教育学基础,它应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以自觉的课程意识对文学教育进行逻辑重构,方能使“失衡”的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敞亮。

一、文学审美,文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语言教育追求实用的、科学的语言,重点在于训练;而文学教育追求感性的、审美的语言,重点在于感悟。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审美性就是我们理解的文学性。”[1]审美、文化、语言是文学的特质,而审美则是文学特质的本体,因为“没有审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学这种意识形态”。[2]

1.诵读涵泳,把握审美方式。

从内容方面看,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对真善美等人类终极生命价值的关怀。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首先应是审美的对象,但过于重视解读和阐释,忽视诵读和涵泳,是当前文学作品教学的一大弊端。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朗读对于关键词句的揣摩、情感的传递、作品的理解、意蕴的领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文学作品语言的和谐婉转、抑扬顿挫,还有文脉的开合变化、起承转合等等,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方能较好地理解、领会。

比如我们常说的“千山万水”,为什么不说成“千水万山”呢?因为“千山万水”体现的是“平平仄仄”的韵律,“千”“山”都是长音,表示延展,有千叠万重之意,而“千水万山”则有违这一平仄规律。诸如此类的成语,不胜枚举。再如陆游的《示儿》,“万事空”“九州同”“告乃翁”尾字的韵母为“ong”“eng”,这两种韵母开口度大,音域宽广,能很好地体现出悲壮的意味来。

对文学作品的涵泳体味,还可采用同一作家相关文章集群阅读,以及同一题材不同作品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这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从中读出单篇文章所读不出的新意和意味来。比如:学习苏教版六上《夹竹桃》,可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二月兰》,从中感受季老那乐观豁达、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文笔风格。再如:品味苏教版五下《望月》中月亮的清幽之美,可拓展品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亮的朦胧之美,贾平凹《月迹》中月亮的传神之美,斯妤《小窗日记》中月亮的飘逸之美,从而让学生对月亮这一中国传统意象有着更丰富、细腻的感知。

2.驰骋想象,丰富审美情感。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但审美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则依赖于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发挥。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识与经验,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这些恰是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可抓住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也可利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任思想自由飞翔,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激荡的同时,唤醒、复活文本中的形象,进而探究、体味文本的意境结构,使审美对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比如:学习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就可化繁为简,让学生和着轻柔的音乐朗读文中优美的语段,借助想象随作者一起徜徉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去聆听母亲那动听的歌谣,去感受那动人的旋律中蕴含的浓浓的母爱,这就是运用想象进入“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3.依据文体,确定审美重心。

不同的文体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教师可针对文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诗歌的语言凝练,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阅读时,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感受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性、丰富的意象美以及重复、押韵等基本的表现手法。童话本身是对儿童审美心理及成人理性的隐喻,又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文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幻想和实际巧妙融合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二、审美情趣,文学教育的培育目标

“从20世纪以来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说,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精神”,具有丰富审美趣味的作品应有效地传递到学生心中。[3]在课堂上,文学作品不应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教学载体,而要“让学生为文学而感动,从而热爱文学,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乐于探讨文学及人生的真谛,这是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4]

1.交流对话。

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详尽地列出了儿童阅读的20种乐趣,诸如和他人交流的乐趣,在故事中游戏的乐趣,结构的乐趣等,并由此认为,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些乐趣的核心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5]课堂上,教师要满足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内在心灵需求,可通过推敲比较、情境表演、观点争辩、迁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综合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响应。

让我们来欣赏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童诗创作片段:

师: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

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是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和老师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

文学课上的对话,是多向的、动态的、生成的,其本质是文学想象力、形象性思维的唤醒。蒋老师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创作,学生也在创意想象中,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了儿童诗的无穷乐趣。

2.呼唤有“我”。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从作品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文学教育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投入情感来与文本展开积极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认识。因此,文学教育在指导阅读时,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既定的诠释,而是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回应。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上《珍珠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⑴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会喜欢这限制了你自由的“舒适又温暖”的笼子吗?⑵如果小鸟明白正是这个信赖的人限制了其自由,小鸟会对他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⑶你认为对于小鸟来说,什么是真正的信赖呢?这样,学生的理解不会一味地盲从文本。再如:学习了《狼和鹿》后,推荐学生阅读汤素兰的童话《笨狼的故事》、《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中的第一个故事《洛波,喀伦坡的大王》、沈石溪的《狼狈》,学生在对狼的贪婪、凶狠与团结等多维形象的认知冲突中,就能进一步感悟到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一种事物。

三、阅读课程化,文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应把文学阅读作为整体来加以考量,经过选择、编排,以序列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使之真正纳入语文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要由文学文本的教学者转变为文学课程的积极建设者。

1.取法乎上,经典读本的选择。

文学教育读本除了教科书外,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补充读本或阅读书目,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尽早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可以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因此他为小学生编著了以国学、诗歌及儿童文学为主体的《12岁以前的语文》,推出了《走近论语》等课例。特级教师陈琴则用“素读”将十几万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文字储存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2.多样课型,阅读方式的探寻。

文学教育应该在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下,寻求更为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每周一节的文学阅读课可开发成读物推荐、读书汇报、经典赏析、主题阅读等多种课型,还可利用晨会、午读等时间开设15分钟的微型课。微型课程的方式可多元化:感受式——作品朗读、个人阅读、好书推荐、故事讲述;回应式——班级讨论、给书中人物的一封信、改写、续写、阅读后的创作;图像式——绘画概念图、故事插图、设计封面。笔者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PPT,进行“阅读推荐”。推荐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介绍、根据目录预测、精彩片段赏析、读后感分享、你问我答等环节。在交流中,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3.评价激励,阅读成效的跟进。

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文学教育走向成功的标志。为此,教师可开展阅读考级、淘书乐、编辑文学小报、图书漂流、博客之星评比、亲子共读等活动;及时进行文学阅读成果的展示,如学生的阅读记录表、摘抄笔记、作品发表及获奖的班级发布会……引领学生不断感受浓郁的阅读氛围及阅读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突出阅读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从阅读数量、行为和态度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以五年级教学为例,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1)阅读兴趣浓厚,每天都能坚持阅读30分钟。(2)能积累阅读中的优美词语及精彩片段,并能创造性地运用。(3)能把握所读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4)积极参加展示交流活动,获得师生的好评。评价的结果可作为班级评选“书香少年”的主要依据,并按一定比例纳入学期成绩考核。

主张文学教育,不单单是要解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问题,提高言语素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与文学相遇,为儿童建构自由的、开放的、可选择性的文学世界,进而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当然,教师是文学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是影响小学文学教育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应是每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语文教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谈谈文学性[J].语文建设,2009(3):55-59.

[2]钱中文.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J].文艺研究,1987(6):13-30.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4]王尚文.走近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6.

[5]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0:37.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课程化核心理念目标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MOOC的核心理念、价值及实践反思——基于网络学习的视角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