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成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的研究

2015-05-30张丽霞

成才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灵性语文课堂

张丽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成为检验教师课堂好坏的标尺,进而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课堂中的一种追求。从民主氛围的营造、读懂文本、认真倾听三个维度,通过例证对生成进行阐述,会使语文课充满灵性。

关键词:生成;语文课堂;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83-01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而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元素,生成也成为课堂亮点,成为教师评价课堂行为好坏的标尺。那么如何让生成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呢?

一、民主氛围——生成的前提

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想说敢说,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成许多比预设的、计划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丰富的情节。在这方面许多名师是我们的榜样。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孙老师说:“现在让大家提问题,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学生跃跃欲试。一位叫黄××的女生站起来问:“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又能扭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经过讨论,一位男生站起来答:“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之下扭头一看,动作小,敌人看不见。”黄××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但她并没有坐下,又提出了二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其他战士呢?”又有同学回答道:“可能是邱少云趴在下风处,其他战士趴在上风处。”黄××接着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声:‘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怎么知道是邱少云牺牲了呢?”看来这个黄××今天非得让孙老师拜她为师不可!只见孙老师不慌不忙地说:“黄××同学太有水平了,她提的问题是我没想到的,我也答不上来,我愿拜黄××为师,其他同学谁能答上来,我也拜你为师!”于是大家都开始了讨论,课堂活跃起来。表面看来,这只是一个聪明的女同学提出了三个精彩的问题,实际上在女同学问题的背后,是老师民主的态度,激励的语言,老师精心打造出的民主的、自由的课堂文化氛围。这样,就激发了她的思维,鼓起了她的勇气,点燃了她的智慧之火。而充满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生成的课堂焕发出一种不曾预约的光彩。

二、读懂文本——生成之根本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本、感悟文本的遣词、造句之妙,感悟文本的布局、谋篇之精,感悟文本内蕴含的情、理、意、趣之味。感悟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以文本为基础,生成出更妙的语言、更精的结构、更有味的内涵。如我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文中描写春季树木变化的句子是这样的:“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我抓住“抽出”一词问:“抽出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出的意思”。从字面上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是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感悟到春天树木那种快速生长的状态,所以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接着问:“那如果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光知道不行,但想不出为什么。这时学生处于沉默状态,有的学生低头沉思,有的学生欲言又止。“同学们,你们见过春天吗?你们想想春天的树木是什么样的?”我又接着问道。学生恍然大悟:“春天的树木绿得非常快,好像是一夜之间,树木就长出了绿色的枝条,用‘抽出可以显出枝条长得快。”“用‘抽出好像是新的枝条在旧的枝条里藏着一样,春天到了,新枝条一下子就抽出来了,而‘长出就没有这么快。”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不但理解了文本用词的精妙之处,而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成了更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春天树本生长的状态,这样的生成使他们受益匪浅。

三、认真倾听——生成的尺度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所以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的交流中,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倾听,善于抓住对话交流中闪现出的教育契机。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声情并茂,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文,老师的不断渲染,学生强烈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灭时的痛心,体验到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课文的结尾处,教师让学生说说学过这篇课文后的感想,学生说到了帝国主义强权侵略多么可恶;说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说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谁也不敢来欺负我们了……教师对学生的感想一一给予了肯定。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很有激情地说:“我长大了,要当总司令,去法国、去英国,烧他们的卢浮宫,烧他们的白金汉宫!”学生说完后,教师不但没有纠正他的错误想法,而且也义愤填膺地举手响应说:“好,你去时也叫上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很显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第四位同学的感想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本意是什么?是让我们去反对强权侵略,去维护和平、热爱和平呀!教师怎么能对学生这样一番过激的话举手响应呢?面对生成,教师置文本的价值观于不顾,使之失之千里。如果教师这时能听出杂音、把握好尺度,及时引导学生回归到正题上来,那么课堂上一定又会产生一番对文本价值观的深入讨论,课堂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林金榜.在阅读中动态生成[J].新课程,2006(01).

[2]汤利萍.动态生成 追求本真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灵性语文课堂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认知与灵性照顾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大学生灵性现状调查研究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