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烽火连天爱依依
2015-05-29施立松
施立松
1937年10月初,武汉街头一位身体颀长的青年男子匆匆前行,清瘦、干净、优雅,眉宇间的忧郁如一朵轻云,笼罩着雨后的春山。
“七七事变”后,千年古城武汉一时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文艺人才齐聚武汉。
音乐家冼星海应周恩来和郭沫若之约,来到了武汉。他的心是苍凉的、悲怆的:情投意合的钢琴家女友,迫于豪门家庭的压力,嫁给他人。他只想把一腔热血投入到抗日救亡中,音符成了他射向侵略者的子弹,歌声就是他喚起全国参战的号角。
那时,23岁的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老师。她的父亲钱亦石是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钱韵玲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并和母亲经常为地下党传送信函。“七七事变”后,她回到湖北,成了抗日救亡宣传第一线的骨干。对冼星海,她并不陌生。早在3年前,冼星海在上海创作《战歌》,录制唱片时,担任合唱的是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们,钱韵玲作为合唱队的一员,与这个崭露头角的海归音乐才子有了数面之缘,只是她认得他,他却未必记得她。在武汉重逢,她是欣喜的。他教唱歌,她学得认真又投入;他当指挥,她在离他最近的地方,随着他的手势抑扬顿挫。相处的日子不少,交谈却不多。他才华横溢,如明星般耀眼,尽管他从未注意到她,但是只要在他身边,她便觉得这个烽火连天的世界,也有容她爱和浪漫的小小角落。
1938年初,钱亦石率战地服务团去浙江工作,因劳累引发疾病,回到上海后不幸逝世。钱亦石是冼星海非常尊敬的师长,他悲痛不已,当即挥笔写了一首挽歌。
冼星海要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要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姑娘前来取歌谱。姑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眼角眉梢尽是悲戚哀伤,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后,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姑娘哽咽着告诉他,钱亦石是她的父亲。
此后,冼星海和钱韵玲的交流便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拍电影。金山不仅让冼星海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让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并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擦出了爱的火花。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袒露了对钱韵玲的爱恋之情:“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当年7月,他们订婚。
到了秋天,去延安的途中,他们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在延安,冼星海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艰苦的生活条件,让这对贫贱夫妻滋生相濡以沫的深情。
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冼妮娜来到了人世。出身贫寒、命运多舛的冼星海,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了,他们只得离开莫斯科。这时,新疆的临时督办盛世才又突然“反共”,他们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与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始终没有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了联系。他先后辗转到蒙古的乌兰巴托、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库斯坦纳依等地,但仍是此路不通,回家的长路漫漫。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抱憾客死他乡,年仅40岁。
这一切,钱韵玲一无所知,她仍痴痴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音乐最终救赎了悲痛欲绝的心,钱韵玲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上。有音乐相伴,他便不曾离开。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本文有删节)(责编 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