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消除高中生的恐惧心理
2015-05-29谭德东
谭德东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恐惧心理长期存在于同学之间,这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学生还容易在学习技术运动时受伤。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体育课堂中学生的恐惧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消除高中生恐惧心理的策略和对策,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育教学恐惧心理消除恐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活动项目难度较大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导致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找借口不参加体育训练,或者是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等。如果任由这些学生这种心态发展下去,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消极的心态,进而影响整个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这一问题,研究探讨了学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提出了五点解决对策。
一、影响高中生恐惧心理的因素
1.场地的环境因素。近些年来,由于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教学环境和运动场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有些偏远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与主管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场地不平、器材老化、设备陈旧、更新缓慢,这是一些学校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这些条件的影响,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产生害怕胆怯的心理,不愿意主动的参加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障碍。
2.学生的心态因素。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紧张,对上体育课有厌烦心理,在心理上认为体育课是户外运动,由此放松了对体育课的认识,在课堂上漫不经心,教师讲的动作技术要领也听不进去,由此没有掌握清楚动作要领,导致在课堂上有恐惧心理。
3.学生的身体因素。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体格健壮,身体素质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饮食习惯,造成身体肥胖变型严重,对体育运动有自卑心理,怕同学们笑话,成为同学的笑柄,由此对体育运动有厌烦心理。
4.教学的方法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示范动作简单,讲解随意,学生没有充分学懂要领,教师就要求学生开始练习,使学生对活动掌握不全面。并且,个别体育教师过多的指责学生,甚至是挖苦和讽刺学生,造成学生存在失意感,由此产生了紧张情绪和烦恼心理。
5.外界的环境因素。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些不良的外界信息肆意传播,容易造成学生的恐慌心理。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学生如果听到其他学生在某项体育运动中受伤,就对会这项运动产生恐惧心理,由此产生心理暗示,导致在这项运动中存在消极的心态。
6.项目的自身因素。由于体育课堂上经常需要做跑、跳、蹦、跨越等动作,且有些动作难度较大,容易发生受伤事件,这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学生极易把危险与体育运动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恐惧心理。
二、消除高中生对体育课恐惧心理的对策
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的恐惧心理,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因此,要想完成一堂完整的体育课,教师必须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定义,它是指人遇到了困难,主动调节自己心理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课堂上,意志力的培养对于消除高中生恐惧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上,有些活动项目复杂而且技术要求性较高,部分学生由于心理胆怯、意志力薄弱,对这些运动望而却步。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因人实施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建立他们最初的信心。比如,在渐增跳箱活动中,有的同学表现较好,教师就可以安排他们在同学中起到示范作用,把经验与同学一同分享,有的同学在运动中失败或者是遇到了困难,教师就可以运用语言激励他们,给足他们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们:“这次比上次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再加把劲”“这个高度你一定行的,没问题”。通过这样的语言激励,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树立起运动的信心,克服运动中带来的心理恐惧,由此意志力得到了锻炼。
2.降低运动的难度。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动作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让这部分学生体会到完成动作的乐趣。在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后,可以在心理上给他们产生极大的暗示,再逐渐提高训练难度,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动作中,敢于尝试更高的质量和更难的动作,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彻底的抛弃恐惧心理,达到运动的标准要求。
3.加强保护与帮助。体育课堂中正确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使学生更为大胆的参加活动,敢于做各种高难动作,消除紧张的心理。首先,教师要讲清楚今天运动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自我保护的要领,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只有学生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才能够做起动作不胆怯。其次,教师要增加现场的防护措施,多增加缓冲垫等保护设施。再次,教师要时刻盯住学生的动作要领,合理的对学生进行保护和帮助,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4.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在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体育课上才能丰富有趣。教师要善于激发起学生上体育的兴趣,在课堂运动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男同学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这样的对抗性运动,女同学喜欢健美操和武术这类优雅的运动,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群体而安排体育活动,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项目的热情。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由于高中生身体素质不一样,完成体育测试的能力也不相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不能忽视这一点,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实行差异化训练,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首先,教师要根据身体素质好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分类,发现在运动中出现呼吸急促、面部表情痛苦的同学,要及时停止他们的运动量,对这部分学生重点关照。其次,身体素质不好并不代表着不安排运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对这部分学生安排运动强度,并逐渐增加负荷,使他们达到学校规定的指标以内。
三、结论
总而言之,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不同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地分析这些原因形成的过程,还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体质锻炼,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兆祥.学校体育科学研究[C].安徽:安徽出版社,2012,6.
[2]田福秀.剖析对体操动作产生恐惧的原因[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