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

2015-05-29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汪阿恋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学习动机课题

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汪阿恋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于2013年5月6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希望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来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按照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精神,我们在原有培训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培训模式,并进行了该培训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动机理论和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主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动力不足的问题,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主要解决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最具有价值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理论

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学习动机,既有内部动机,也有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与专业理论水平、拓展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愿望等;外部动机主要指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与继续教育学时相挂钩。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学习动机既有内部动机,也有外部动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外部动机超过内部动机。这就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努力将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2014年3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印发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试行)》,该评价标准条件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有较大提高。职称评聘是中小学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又是中小学教师最为薄弱的环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属于外部动机,如果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外部动机,将“课题研究”模式引入培训中,对于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将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发展,即其学科教育研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将促进其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将反过来促进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将有利于转化成内部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

(二)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最本质知识?什么知识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必须发展的知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对这几个问题的追问目的在于明确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应该关注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培训的质量,办教师满意的培训。

针对这几个问题,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 L)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理论。[1]当前,学者们普遍赞同学科教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最本质知识,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必须发展的知识。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等问题,可以以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指导,重点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

基于学习动机理论,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课题研究”作为培训模式,以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动力;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我们认为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科教学知识,以使培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目标定位

本培训模式改革拟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

正如教育部指导意见所言,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教师学习动机缺乏的问题。我们期望从“课题研究”这一中小学教师最为薄弱的环节入手,通过可实现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地增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并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不断激发和维持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培训内容针对性太差,脱离一线教育教学实际。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实施科学的训前需求调研,我们认为应该改变过去形式单一、缺乏佐证的问卷调查方式,采用“多维立体”的需求调研方式,充分关注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和个体需求;二是应该充分借鉴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高中高级职称教师这一类的熟手型教师,要促进其实现专业成长向专家型教师成长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培训内容上应该从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重点入手。

(三)建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我们在2013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中学化学实验教师)省级培训班和2013年厦门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术专项培训班实践“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不过当时还只是比较粗糙地完成培训,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没有建构出“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经过对这两个班进行总结、反思,并在2014年的多个省级化学教师培训班中进行实践探索和修正,我们试图建构出“课题研究”培训模式操作流程,以更好地推广介绍该培训模式。

(四)形成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

福建教育学院从2008年开始转型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近年来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化学学科的培训也得到了全省化学教师的认可。然而,除了学员的满意度以外,我们缺乏定量的、可供比较的成果来说明我们的培训质量。我们期望通过培训模式改革,促进学员在国内主流期刊乃至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同时,引领学员积极申报省级、市级基础教育课题,并争取立项。

(五)为培训寻找理论支撑

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仔细反思会发现实践有余,理论支撑不足。[2]很少有培训者能够从理论出发来思考培训实践问题,也很少有培训者能够将培训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在过去五年的培训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办培训。当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已经从过去的大规模培训走向内涵提升的培训。以往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新课程的理论、课标、教材、教法等知识,而当前的培训着力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教师有更好的课程实施意识和能力。这个时候,我们的培训就需要寻找理论的支撑。经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动机理论和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是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的理论。我们期望用这两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培训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两个理论的适切性。

三、“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构建

对于培训模式的构建,拟从培训模式的结构要素及其内涵、培训模式的结构要素在培训实践中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训模式的结构要素及其内涵

我们将“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用“五个一”来构建(参见图1)。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结构要素:主题、目标、载体、模式、主线。主题是指培训的总主题和子主题,目标是指培训期望达到的总目标和子目标,载体是指培训要达到培训目标的研究载体,模式指“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可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形式,不是唯一的),主线是指整个培训全程应该贯穿一条主线,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方式上应该采用“纵向设计”,而不宜采用“横向设计”。

(二)培训模式的结构要素在培训实践中的要求

1.培训主题的确定

培训主题的确定是整个培训的开端,为了确定培训主题,应该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开展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可采用“多维立体”的培训需求调研方式,充分掌握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和个体需求,综合考虑,从而确定培训主题,既尊重学员需求,又引领学员需求。

2.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主题确定后,可以根据培训主题,确定培训总目标。培训总目标的设计应该关注到能力目标、发展目标、服务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等。并将总目标细分为子目标,子目标应该具体、明了,可操作、可达成,应体现培训层次,如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有不同的要求。

3.载体的选择

研究载体的选择应该充分关注高中化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最困惑、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内容作为研究载体,才能充分激发参训高中化学教师的动力和参与积极性,同时研究的结果也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模式的选用

图1 “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示意图

“课题研究”这一模式应用于培训中,应该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对于新教师可能更多的时候,主要介绍论文撰写和微课题研究,而不宜进行大课题研究;对于想参评正高级教师的学员,应该着重介绍省级课题的申报技巧、核心期刊论文的特点和要求等。又如,培训时间较长的培训,可以较充分地展开研究过程,而培训时间较短的培训,只能选取研究过程的某些环节进行,等等。

5.主线的贯穿

要使培训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的主线,需要在前面几项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很好地将这几项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培训始终。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采用“纵向设计”的课程设计思路,而不是“横向设计”或“发散设计”的课程设计思路。

四、“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实施案例剖析

现以201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化学)省级培训班为例,剖析“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整个操作过程。

(一)开展“多维立体”的培训需求调研

福建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七年,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深水区”。当前,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对于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课程高考已经普遍适应,然而,对课程改革的核心——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教育的价值,在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方式上,尚无显著的转变,有时甚至表现出迷茫。国内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影响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和教师专业进阶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即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有效融合与应用。

我们通过建立培训学员QQ群,对拟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调研,发现学员们对于本次培训有如下需求:(1)提升关于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知识的理解;(2)提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知识;(3)提升关于理解高中学生的知识;(4)提升关于评价的知识;(5)通过培训提升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确定培训的主题和目标

基于福建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的实际情况,本次培训的主题确定为“高中化学骨干教师PCK提升与研究”,培训的目标在于提升高中化学骨干教师PCK水平,并通过课题引领驱动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三)选择培训的载体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化学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困惑,很多学科教育研究专业期刊上也在探讨这两个内容的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第一阶段以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作为载体进行研究,第二阶段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作为载体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选用

本次培训,由于前后有七个月的时间,共分三个阶段,培训时间较长,因此我们采取以下“课题研究”的模式:

先介绍中学化学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型化学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介绍文献检索的知识,在学科教育研究方法介绍的基础上,开展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有专家的理论引领,又有一线名师的经验总结,还有一线课堂的观摩,再进行同课二次异构,引领学员对元素化合物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的提纲和框架,并不断检索文献。在岗研修阶段,进一步对选择的主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在第三阶段进行交流汇报、修改,最后完成论文的投稿和发表。为了使学员在第三阶段完成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在第三阶段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作为研究载体,按照上面所述思路,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模式,学员完整体验了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培训课程采用的是“纵向设计”的思路,其设计在逻辑上是纵向深入的。

(五)撰写研究成果、修改、发表

学员在第一阶段结束的时候,基本上都和自己小组的导师确定好了研究主题,草拟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在第二阶段在岗研修期间,各小组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导师对论文写作的框架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惑,对论文写作的一些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观点上的引领。学员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提交给导师。导师对论文初稿进行审阅,并批注式地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问题较小的论文进行直接修改。反复多次修改以后,对于达到论文发表要求的论文进行投稿。投稿后收到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导师指导学员根据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对论文进行再修改、再投稿。以此努力帮助学员发表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效果分析

(一)获得参训学员的高度好评

201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化学)省级培训班学员对三个阶段培训的满意率达到100%,非常满意率达到94.59%;201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初中化学)省级培训班学员对三个阶段培训的满意率达到100%,非常满意率达到93.48%。可见,学员对“课题研究”培训模式持高度肯定态度。与实施“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前培训班学员非常满意率相比,实施“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后,学员非常满意率有了质的飞跃,而以往非常满意率一般只在80%—85%左右。

很多学员都表示自己通过培训掌握了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很多学员表示,近两年的培训和以前的培训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培训自己参与很少,基本都是处于“被培训”的角色,而在近两年的培训中自己全程参与其中,虽然累,但是很有收获;不少学员表示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培训。

(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培训项目团队指导下,2013年和2014年参加培训的省级培训班学员总共立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5项。截至目前,共有11篇学员论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录用或发表,另有16篇学员论文被国内主流教育类期刊录用或发表。尽管学员的这些成果还不太成熟,但是它们是学员们研究的成果,学员们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编辑和专家的认可,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对于促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Shulman L.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6(2):4-14.

[2]刘义兵,郑志辉.学科教学知识再探三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0(4):96-100.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学习动机课题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