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
2015-05-29段玉
段玉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和著名的理论家。他一生留下了约300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学术界对恽代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在不同时期对恽代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如韩凌轩《首次恽代英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85年第6期)、宣英《近年来恽代英研究评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田子渝《1995年至2005年宣传、研究恽代英新成果评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李良明《恽代英研究如何深入》(《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术研讨会的综述等,这对于推动恽代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为了促进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继续深入,有必要对其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因此,笔者拟将学术界对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作一梳理,以推动恽代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概况
学术界对于恽代英的研究,从他牺牲之后就已经开始。早期有回忆和悼念恽代英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和探讨他牺牲的原因,如杨新华的《恽代英底生涯》(《社会新闻》1932年第8期)、杨甫的《党政史话:恽代英的生平》(《上海周报》1933年第23期)和《当代史料:恽代英之死:立三路线的牺牲者》(《上海周报》1934年第18期)、邓拓的《〈中国青年〉和恽代英同志》(《中国青年》1949年第23期),另外有温济泽的《关于恽代英同志的死》(《中国青年》1949年第26期),这些文章都论述了恽代英对革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号召以恽代英为榜样,学习恽代英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66年这段时间,开始有人整理恽代英的日记和搜集相关文章,也发表了若干对恽代英的回忆文章。上世纪50年代主要有郭沫若的《由人民英雄纪念碑想到的〈人民英雄列传〉》以及《关于恽代英的殉难日期及其他》、温济泽的《恽代英同志在狱中二三事》(《中国青年》1950年第38期)、行之整理的《恽代英同志的日记》(《中国青年》)1957年第29期),还有沈葆英的回忆文章《同代英在一起的日子——纪念恽代英同志殉难二十六周年》(《中国青年》1957年第6期),张岂之整理发表了《恽代英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日记》(《历史研究》1958年第11期)。此外,为了纪念恽代英牺牲三十周年,发表了许多回忆文章,主要有恽子强的《回忆恽代英烈士生平——纪念代英二哥殉难三十周年》(《中国青年》1961年第9期)、平辑的《青年们要到工农中去——纪念恽代英同志殉难三十周年》(《中国青年》1961年第29期)等。1966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没有相关文章发表。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6年之间,所发表的有关恽代英的文章还是以回忆恽代英的生平事迹为主,其中也涉及恽代英的个人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领域的解放,学术界对于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并在恽代英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的时候出现三次研究的高潮。三十多年来,对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更全面,也更加客观和科学。
首先,有关恽代英研究团体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4月成立的恽代英研究会,常州市成立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研究会等等。另外,召开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主要有1985年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恽代英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5年该校和江苏省武进市党史办联合举办的“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以及2005年“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都有力地推动了恽代英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其次,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恽代英的主要著述资料。主要有《恽代英文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来鸿去燕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恽代英教育文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恽代英论个人修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等。其中,《恽代英文集》收集了恽代英从1914年到1931年牺牲前的主要著述,这部文集为了解、研究恽代英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恽代英日记》则主要收录了恽代英从1917年至1919年的日记,这也是研究恽代英生平和思想的十分重要的史料。
再次,出版、发表了恽代英思想研究方面的相关学术论著及论文。主要有金立人的《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张文泰的《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瞿秋白美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李良明编的《恽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张羽、铁凤所著的《恽代英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田子渝的《恽代英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涉及恽代英思想方面的相关内容。另外,出版了一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如《恽代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纪念恽代英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恽代英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
如上所述,学术界对恽代英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是作为恽代英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恽代英个人思想的研究则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从研究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上对恽代英五四时期思想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二是横向上对恽代英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军事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编辑思想、宗教思想等各方面的论述,从而构建起了关于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立体框架。特别是李良明的《恽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对于推进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总体来说,学术界对恽代英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恽代英政治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对恽代英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四运动时期和大革命前后两个历史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学术界相关研究比较多的是对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发展轨迹的论述。新世纪以来,对大革命时期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首先,学术界一致认为,恽代英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但关于恽代英早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只承认他曾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童志强认为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上半年是恽代英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作者承认“恽代英信仰过无政府主义”,但是对于恽代英在宣城师范这段时间活动的评价,不能因为恽代英“还没有摆脱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就“武断地认定恽代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1] 郭圣福认为恽代英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并非意味着他确立了对无政府主义的坚定信仰。[2] 李耀农对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恽代英思想转变的原因主要是有强烈的爱国心、对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宣传以及刘仁静、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帮助。[3]
其次,对于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流是什么,学术界存在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其思想的主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王宗华等人认为在五四运动之前,恽代英受各种思潮影响,其中包含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庸俗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等,思想呈现“复杂”的状况,以民主主义为思想的“主流”。[4]韩凌轩对此表示认同,通过与陈独秀、李大钊及一般进步青年的对比研究,认为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更注意内省的功夫”,“较早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时间长、程度深,更具有积极进取和务实的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其思想的主流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5]周训芳认为,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恽代英的学生时代,从1900年到1918年6月,是他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准备时期;第二阶段是恽代英担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期间,时间是从1918年7月到1920年1月,是他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时期;第三阶段是从辞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开始,1920年1月到1921年7月共存社成立,恽代英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完成。[6]
再次,对于大革命前后恽代英的政治思想,近年来学术界也给予了关注。李正兴认为恽代英的“国民革命观”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精辟的见解,也存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内容包括革命的目的和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前途等,还初步探讨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的重要地位、统一战线的作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等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民的阶级性质认识不够深刻。[7]李良明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唯物史观揭示改造中国的道路、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拥护“民主联合战线”、对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的本质的认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等七个方面论述了恽代英的政治思想,指出了其阶级性与实践性、前瞻性与指导性、深刻性与通俗性的特点。[8]
(二) 关于恽代英教育思想的研究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内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多有建树,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在理论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恽代英教育思想的研究日趋重视,研究成果丰富。
作为研究专著,金立人的《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的教育思想。该书以恽代英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了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改造社会、教育目的、德育思想、学校体育、家庭教育与儿童公育、中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进、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论述了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有关论文比较多,总体上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一是学术界对于恽代英教育思想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对特定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作了研究。哈经雄对恽代英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观”,这一时期恽代英提出要“改良”教育,尤其重视“品性的教育”。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首先在教育领域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变,这一时期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资产阶级超阶级的教育观”划清了界限,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改革教育。[9]潘国琪认为,恽代英早年受资产阶级“教育救国论”影响,主张“正风俗为救国唯一要事”,教育则是正风俗之“一种手段”和“唯一切实的工具”,到1921年春恽代英抛弃了这种观点,并对“教育救国论”进行了批判。[10]有学者专门论述了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时的教育思想,李良明认为恽代英在中华大学的教育实践阶段,正是他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时期,是“启蒙时期中的极其重要的阶段”。[11] 凌兴珍论述了恽代英入川前的教育思想以及入川后的思想变化,揭示了恽代英教育思想变迁的根源,文中认为,恽代英入川前的教育思想是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并且参与了川南师范学校的校务改革实践,对恽代英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2]
二是对于恽代英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概括。李良明认为,恽代英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德育思想、教育管理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等。[13]苏渭昌认为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的本质、作用,中学教育目的,师范教育,培养独立能力四个方面。[14]潘国琪等人认为,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救国论”和教会学校的批判,教育目标、“民治的教育”的主张以及学校体育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15]汪楚雄认为恽代英提出了“自觉觉人”的教育思想,开创了自范立标、自学立识、自党立品、自强立志、自践立行、自决立人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16]
三是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青年教育思想近年来成为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关于学校体育教育方面,李凤程高度评价了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先河。[17]李世宏专门对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恽代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用恽代英文章中的四句话进行了提炼:“学校体育,所以保学生健康”、“吾国学校之体育,断不可不研究改良”、“运动比赛之事,学生界最近之活动的好境象”、“回到乡村中间做一番事情,教他们打拳习武”。同时对恽代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18]
学者们还对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历史特点和现实价值进行了研究。屠静芬认为恽代英的青年政治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青年须有立志救国的远大理想;青年须立志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人才;青年须具有修身养性的革命情操;青年政治教育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19]卢国琪认为,恽代英的青年教育思想包括:教育青年要有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教育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念,做坚定的爱国者;教育青年要注重自身修养,强调身体力行,并为青年指明青年运动的方向和道路,指明改造青年的途径。[20]薛志清认为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引导青年把个人生存、发展与民族救亡、改造国家相统一;启迪青年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作风相结合;帮助青年澄清错误思潮的影响,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应实现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应坚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念。[21]
(三)关于恽代英哲学思想的研究
恽代英是在中国较早地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革命先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对于恽代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整体以及物质观、认识论、唯物史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把恽代英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学术界对于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内容无太大争议。吕希晨认为,以五四运动为界,恽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提出了物质实在论,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在认识论方面,阐述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肯定经验是一切认识之源,还提出了“怀疑论”。同时,对宗教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界定,对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观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22]马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的早期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实在论及其特点;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无神论”思想,抨击“有神论”。[23]王鹏程认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主要由物质观、认识论、人生观、历史观组成,自成体系。其物质观包括对近代哲学“物质”观的概述,物质必为实在,世界统一于“以太”——物质;其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来源及层次,认识的形成过程,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其人生观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善恶观等;其历史观包括无神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等。[24]
其次,对恽代英的认识论和物质观等具体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李本先认为,恽代英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提出“物质必为实在”的基本观点,并认为物质是人们感觉、认识的来源,从而贯彻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承认了客观世界的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论代表人物。恽代英还非常重视经验,他的认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法思想,是当时时代的产物。[25]张冬咬等认为恽代英在五四之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形成、认识的层次、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重要内容,而且还初步提出了认识的实践价值思想。[26]李宗远认为恽代英哲学思想是从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走向现代唯物主义的,宣扬了无神论,反对宗教。认识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实践,反对空谈和脱离实际。恽代英的唯物史观,包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阐发阶级斗争的理论等。另外,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作了阐述,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最基本的势力。[27]王鹏程认为,恽代英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中的四种“物质”观进行过综述与剖析,明确提出了“物质必为实在”的哲学观点,“攀上了当时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并且对恽代英的物质实在论的时代价值及缺陷做了论述,认为“虽然恽代英‘物质实在论思想的逻辑思辨十分明晰,但在当时中国来看,还是缺乏大量的有充分说明力的依据,因此,也难以对它展开严格的精密论证。”“它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全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至于恽代英在稍后与教授佛学的刘子通老师探讨‘以太时陷入了极大的困境。”[28]他还指出,恽代英哲学思想产生以其所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为基础,并深受恽代英所处的阶级、所在的家庭、所受的教育、所历经的际遇和他个人独特的气质影响。[29]
(四) 关于恽代英经济思想的研究
恽代英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撰写了许多关于经济领域方面的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中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家,思想颇具前瞻性和科学性。学术界对恽代英经济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仅有很少的几篇文章进行论述,还需要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努力。
田子渝认为,恽代英的经济思想吸收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有益思想,他从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现实入手,提出必须要彻底改造旧的经济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没收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关税自主、利用外资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30]张荆红认为,恽代英从经济的角度准确认识和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对于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进行了探索。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论述上,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成分做了科学的分析,并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了科学的构想,为后来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1]马德茂认为,恽代英对经济理论的贡献体现在对中国社会性质、基本国情、中国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的分析以及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三种经济成分的设想上,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32]张克敏认为,恽代英的经济思想的内容体现在中国革命发生的经济根源,中国产业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并最富有革命性,要改造社会,必须迅速地、彻底地改造旧的经济制度,在农民运动中要特别注意经济方法的运用,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式的构想等方面。[33]
(五) 关于恽代英文化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恽代英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中西文化观上。学术界普遍认为,恽代英的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宋晓庆认为,恽代英早年的中西文化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局限,这一阶段他对主张个人利权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批判,而服膺中国的“义务论”文化,“本能地站出来捍卫传统”。从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前后,恽代英在中西文化方面主张调和,对于传统文化开始持怀疑态度但又难以割舍,相信新学却又心怀疑虑,充满了责任感和现实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对于中西文化本质区别的理解有所加深,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结合对国情的认识,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在于性质各异,而非程度高低。这个时期的恽代英,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开始服务于革命的需要。[34]关于恽代英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金玉芳撰文指出,在早期,济世是恽代英对西方文化价值认同的标准,简而言之,凡是利于救亡运动的学说、思想,则采纳之;反之,则批判、排斥之。从1920年秋到1922年,恽代英对西方文化价值的认识从文化改造转变到社会改造,从精神层面转变到物质层面,强调务必要建立革命的文化,特别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35]
另外,关于恽代英的军事思想、伦理思想、编辑思想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三、关于恽代英研究的思考
通过梳理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笔者对恽代英研究有如下的思考。
首先,研究恽代英的学者还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恽代英的学者更不太多。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对恽代英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研究群体也比较小。比如研究恽代英经济思想的大多是经济学方面的学者,研究恽代英哲学思想的一般是哲学方面的学者,他们本身不是专门从事恽代英研究,形不成一个研究恽代英的学术团体,这也是恽代英研究不能够深化的一个原因。因此,推动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继续深入,需要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其次,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关五四时期的多,有关大革命时期的少,并且重复性研究较多,从而使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际上,对于恽代英思想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比如恽代英的文化思想、政治思想等,目前关注的人还较少,恽代英的民生思想更是无人涉足。进一步拓展这些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再次,研究方法还有待多样化,并且要重视有关恽代英思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可以纵向研究,也可以横向研究,还可以多学科交叉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总之,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研究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童志强.论恽代英的早期思想转变 [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3).
[2]郭圣福.恽代英与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2).
[3]李耀农.五四运动前后恽代英的思想转变探因[J].湖南社会科学,1994,(3).
[4]王宗华,张光宇. 五四时期恽代英同志的思想发展和革命实践[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5]韩凌轩.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特点和主流[J].文史哲,1987,(3).
[6]周训芳.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探索[J].史林,1988,(3).
[7]李正兴.恽代英“国民革命”观略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9,(2).
[8]李良明,李天华.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
[9]哈经雄,李渝.恽代英的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2).
[10]潘国琪,张继昌.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简论[J].浙江大学学报,1996,(4).
[11]李良明,田子渝. 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时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12]凌兴珍. 由改良到改造:五四前后恽代英教育思想变迁轨迹——兼论其对1921-1922年川南师范学校校务改革的贡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
[13]李良明,田子渝.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时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14]苏渭昌.恽代英教育思想——纪念恽代英同志诞辰九十周年[J].天津师大学报,1985,(4).
[15]潘国琪,张继昌.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简论[J].浙江大学学报,1996,(4).
[16]汪楚雄. 恽代英“自觉觉人”教育思想评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17]李凤程. 《学校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纪念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发表七十周年[J].体育科学,1987,(2).
[18]李世宏. 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19]屠静芬,李敬煊.论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学术论坛,2009,(6).
[20]卢国琪.论恽代英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1]薛志清.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特点及现实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0,(6).
[22]吕希晨.恽代英哲学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84,(4).
[23]马彦.对恽代英早期哲学思想的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4]王鹏程,李良明.论恽代英的哲学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4).
[25]李本先.试论恽代英早期的认识论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86,(4).
[26]张冬咬,王鹏程.恽代英认识论思想初探[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7]李宗远.恽代英的哲学思想探索[J].青海社会科学,1989,(6).
[28]王鹏程.论恽代英的“物质观”[J].理论学刊,2008,(9).
[29]王鹏程.论恽代英哲学思想产生的条件[J].湖湘论坛,2008,(6).
[30]田子渝.浅析恽代英的经济思想[J].中共党史研究,1996,(3).
[31]张荆红.试论恽代英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历史贡献[J].理论月刊,2006,(6).
[32]马德茂. 恽代英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理论的探索[J].党的文献,2007,(6).
[33]张克敏,徐作喜.恽代英经济思想刍议[J].党的文献,2007,(6).
[34]宋晓庆.试论恽代英的中西文化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
[35]金玉芳.简析恽代英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辑刊,1996,(5).
责任编辑: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