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质课大赛的思考
2015-05-28殷长征
2014年12月连云港市高中数学优质课大赛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举行,我校车树勤老师参加了这次大赛,笔者参与了车老师的“磨课”和全程听了所有参赛教师的课.听完后产生的一些感悟与思考,其中关于“磨课”的思考见文[1],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参赛者的课堂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现整理成文,不到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所有参赛课都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每堂课都能看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热火朝天地讨论,还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展示答案.学生回答时个个语言流利,角度多维.笔者感叹不已,暗恨自己不能有幸教到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堂课基本的环节一般是教师“出示自学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然后教师“点拨”,最后教师“拓展延伸”.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形式多样,声、光、电、画齐全,师生互动合作,其乐融融.
这情景不禁联想到笔者曾经参加一次新课改的系列讲座,其中有一位主讲者是某校教改示范校的教师,她给我们播放了学校课堂的视频.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和观摩教师,学生并非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三五成群很随意地围在一起讨论,讨论结束后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一字排开站在教室中央来展示,他们或激情演讲或深情朗读或表演话剧,或走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在属于自己的展示黑板前快速写着什么.整堂课节奏紧凑,看得笔者也很紧张.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他们“学”的不亦悦乎!可是讲课教师始终“隐”在观摩老师中,最后这位“隐”师才出现,画龙点睛地做了一番言简意赅的点评,然后下课.
看完视频,笔者对课堂模式的印象与理解瞬间被颠覆.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课堂不再沉闷枯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然而当尘埃落定,静下来的时候,就觉得有些疑惑:学生在这堂课中到底收获了多少?其中有多少学生真正有收获?那些没有机会展示的学生是否也弄懂了那些颇有深度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做题,思考问题一定要讨论吗?合作探究是深入解题的唯一途径吗?教得充分到位吗?学得扎实吗?学生的思维真的深入吗?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了吗?这些显然是需要商榷的.
当然,作为年轻教师是非常憧憬新课改的,希望教育届能借新课改之风,扬新理念之帆,启新教育之航.但是,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要义与精神,而急功近利追求“形似”,怕只会剑走偏锋,邯郸学步!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能太热闹、太流于形式、太注重教学手段.该静的时候还是让它“静”一会儿为好.新课改并非就一定要让课堂“闹”起来,不管什么问题,不管问题简单与否,一定得有“讨论”,似乎若不如此,就不足以彰显新课改之精神.
然而,“讨论”应基于对一个问题进行较深入地思考,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再与别人交流探讨.若学生还没来得及沉潜到提出的问题中去思考就叫他们去讨论,那么,头脑空空的他们拿什么来讨论?即便不是一无所知,即便有了一点自己的观点,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深入思考时间,他们的思考、观点也是浅层次的.思考的时间越长,思考的结果会越深入越周全越精彩,常言道“静水流深”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动辄讨论的数学课堂使得那些本来就不爱思考的学生得以在热闹的讨论中滥竽充数,随声附和,依赖其他相对善于思考、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的思考.思维能力稍差,反应较慢一点的学生还没来得及真正思考就在讨论中被别人的思想所影响左右,最终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由此想到了被冷落的“静”.所以,一个真正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安静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他们的想象力、分析力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他们有了自己的观点与问题,在这静思中,教师能感受到的思想的潮流在波涛暗涌中碰撞,稚嫩的思想在拔节生长,思维振动翅膀准备自由的飞翔……
让“课堂静一会儿”的声音早已从一线教师心里出来,江苏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就极力主张“让语文课堂安静”.他说:“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数学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考量一个数学教师的水平,不仅要看他让课堂动起来的能力,更要关注他让课堂入静的能力.数学课堂只有在静中方显其博大与深邃.
数学课堂要能入静,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师一片宁静的天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斐然的才情;只有这样才能还学生一个高远的天空,让他们在不被打扰中静静地思考、领悟与表达,借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正确、全新高度的解读和有真情、有思想高水平的领悟与表达.
入静的数学课堂并不高深,但一定要有入静的教师、入静的学生,进而才可能有入静的课堂.
入静的教师———胸有成竹者方能静
能入静的教师,课堂外的准备一定多于课堂内的讲解.
能入静的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有力度更有深度.“讲”时不高谈阔论,惜字如金,往往切中要害,举一反三.“教”时不灌输,善点拨,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问”时问题精炼,指向清楚,更注重问题的品质与内在联系,往往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得轻松,学得快乐,他是课堂的艺术家.
入静的学生——入静是一种真学习的状态
能入静的学生,一定能享受思维的快乐.他们在学习中会认真思考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全不全,通过内心的品味,反复推敲,参考比照等方法寻求最佳的答案,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能入静的学生,一定能善于积累,喜欢钻研做题.他们更能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课堂内外,他们犹如走进百花园的境堂,时而驻足这朵,时而陶醉于那枝,时而又惊艳于这一树,流连其间,将这些美沉淀于心,又将其真情地表达出来,他是数学美的鉴赏者和传递者.
入静的课堂——入静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学习场所
入静的课堂,一定是平静的表层下裹着的热烈.学生在宁静中品味深远和精致,他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的列车在宁静中驶向远方.
入静是一种高度,入静是一种境界.入静如山之静默,入静如幽涧潺湲,入静是“春雨惊出清谷天”,入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入静的数学课堂深深扎根于科学和艺术的广袤的大地,是最朴实而又高效的.
这样的数学课,真好!
参考文献
[1]殷长征.对“磨课”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4(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