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曹操发石车

2015-05-28廖万贞

中国收藏 2015年5期
关键词:弹丸弹弓笔者

廖万贞

袁曹官渡之战,发石车首次亮相,一鸣惊人地摧毁了袁绍致命的楼橹,为曹军解除威胁,扭转危局,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发石车—炮的鼻祖,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曹操迅速掘起,威震北方和后来的魏晋统一,一声声炮鸣在华夏大地上震响。随后,在司马懿平定燕国公孙渊之战中和司马昭平定准南诸葛诞之战中,炮就频繁出现在前线,所向披靡,攻城略地。

然而,炮不是在魏晋之时才问世的。之前,《汉书·甘延寿传》中所述范蠡兵法“机发飞石,行二百步”就出现了炮。但文中之炮难以实证,其形式、构造原理一片迷惘,包括曹操的发石车,也不知所状。

从玩具到兵器

近来有些研究把发石车定为《武经总要》上那种杠杆式抛炮,但论说仅局限在文字中,证据不足,且所有的研究竟都未提到中国古代的炮是多种多样的。这若不是有意忽视,便就是懵然不知。凡看过波斯史家志费尼书的人都清楚,光蒙古远征军的炮就有射石机、石弩、投石机、桑木投掷器、弩石、契丹牛弩、弩炮及种种火炮。尤其是弩石、弩炮,据各类文献记载,应该很早就出现了。那些“为机发”、“发以机”、“矢石”等文字,难道不正是勾机发石之说,只是汉文弩炮一词姗姗来迟,惟有在《新元史》阿术传中才得一见。

实际上,弩炮不但诞生得最早,且延续的时间也最久,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见有它的身影,只不过换了个面目,成了一种猎具——弩弹弓。

弩弹弓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过去养鸽子的玩主几乎家家必备,后来随着“文革”破四旧,它便消失了。目前在古玩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其隐约的踪迹。由于笔者多年以前在北京东四弓箭大院玩过这玩意儿,且对弓箭、弹弓、弩机、箭镞、炮石、弹丸、火铳及各种冷兵、热兵远射兵器的收藏研究颇久,并藏有弩弹弓一件残品,所以对其还是十分熟识的。

弩弹弓与弹弓一样,打相同的弹丸,弹丸多为陶泥,偶有石头和玻璃质地的。但弩弹弓比弹弓劲力差,至多打个30来米,打鸟、打鸽子还可以,打野兔子就不行了。弹弓在史书上有许多作战记录,而弩弹弓却没有,毕竟它只是件猎具或玩具,但它的构造、原理、发射方式与弩炮是无异的,应由其演变而来。史书上有好多石炮、短炮、遏炮、各类手炮、飞丸、弩石、矢石、偏架弩的记载,其中难免不会有弩弹弓的前身。笔者注意到四川考古家陈世松曾在宋元古战场发掘到很多小弹丸,就意识到单兵弩炮的存在,因为只需把弩弹弓放大、加强弓力、张发改腰引,打个几百米作战决无问题。

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用汉代弩机参考弩弹弓,制了件飞石弩炮。小弩炮一完成,立即就证实了笔者的猜想,虽然笔者用的是竹弓,力不大,只能打五六十米,但可伤人则无疑问。同时还发现它不但能飞石,还可随时换下弹兜儿射箭。怪不得古代中国不像西方那样长期装备投石带,原来咱们的傢伙能一器两用,我说古藉里怎么尽是矢石如雨的描述,矢和石总混在一起,敢情是这么回事。当然,这矢石如雨不尽然是弩弓所射,每场战争双方上阵的抛炮与弩炮,对打的炮石、弹丸及箭簇遮天蔽地,乱在一起,哪里还分得清。

人多弓多力量大

然而,作战现场的发石车则都是些庞然大物,几十人、上百人张发,飞石又大又重。史书上,范蠡兵法中飞石重12斤;李世民围洛阳王世充,炮石重50斤;著名的襄阳回回炮,飞石重150斤。回回炮被认为是一种投石机——重力式杠杆抛炮,但遍翻史料查无证据,疑点不少,而且杠杆是木杆,承重有局限,若炮石、压石、拉力太重的话,炮杆易折断,因而不能排除是其他炮的可能。而弩炮由于发射方式不同,弩臂——或说炮杆不受剪切力,没有折断之虞,所以弩炮弓力最为强劲,射程也最远,与回回炮的威力是一致的。弩炮能拥有如此优势,源于它的特殊结构——连弩多弓,李光弼的攂石车正是弓多才杀伤力那么巨大。实际上,在《钦定续文献通考》上早就怀疑回回炮不过是攂石车出口转内销的一个翻版。

早期的连弩,弓本就很多,《汉书·李陵传》服虔和张宴所注连弩,一说三十弩共一弦,一说三十弦共一臂,明显弓多。《后汉书·虞诩传》“并二十具强弩,共射一人,所中必倒”,这显然是个连弩多弓杀伤致命的实例。

不过早期的连弩只是放箭,飞石则要到曹操甚至司马懿的发石连弩之时才确定无疑。这一演变过程有多长不知道,只晓得在技术上并不难。飞石只需弦上装个弹兜,古代弹弓原就是弹兜飞石的,但弩弓发射还是得有些技术改造,因为弹兜置石后,会与弩臂相挤,必需要把勾机升高抬起一些,或像《梦溪笔谈》中的偏架弩那样,弓与弩臂偏架,以使弹石微微悬起,以免炮石与弩臂摩擦,影响发射。

这些技术算不了什么,创新在于有人想到用弩弓飞石,不能断定曹操是否参与过其中的技术改造。炮的最初发明自与其无关,但他首先把炮推出,用在重大战争中,开创了炮的历史新纪元,其贡献还是非常巨大的。然而,贡献最伟巨的当数墨子,没有墨子的连弩原创,炮的诞生根本无从谈起。

墨子的连弩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好在《备高临》一文留有记述,可文字晦涩难懂,不过其中几句“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却让笔者隐隐感到似曾相识,这不正是三十弦共一臂、三十弩共一弦的注解吗?密码终于破译了,同时也立即明白了《说文》上“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是怎么回事了。说穿了,“建大木”就是弄根长弩臂,“发机”除了勾机外没别的解释。

真相一大白,模型的制作自然非常顺利。不久,一架十弓共一弦或共一臂的连弩石炮便诞生了。当然,它不是曹操发石车的本来面目,但其构造、原理及射石方式绝不会二致。笔者的木工手艺并不算高明,炮制得又粗糙又简陋,但发石却十分灵敏,这不是笔者的手巧,而是墨子的勾弦设计简直绝了,那么简单、巧妙、实用。除了古式勾机好用外,全在这天工完美的构思上,而且张发缺人也不要紧,一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上弦搞定。还可用两种勾弦法,一种是每弓与大弦相钩,另一种是串弓相钩至末弓,再与大弦相钩,墨子用的是哪种不得而知。

青铜弓弩钩

最惊叹的是,这种连弩串弓的竖置方法,在没有专利意识的古代,中国人居然把它保密了2000多年,以至于在此之前,全世界都对其一无所知。当竖置安装一完成,笔者就大吃了一惊,因为它的优越、先进、超一流和构造语言的直白、简单,是连小学生也看得懂的。双排、四排的置弓可大大缩短连弩的长度,方便作战,而且多置弓可增强杀伤、延伸射程。

模型完成后,却测不了射距,北京大街小巷没处去,在屋内试射危险蛮大,即便用的是木弹丸,打在墙上也啪啪作响,弹丸在眼前弹跳乱飞,几次险些崩着脸,且力量不小,墙都被砸出了小坑。而这还只是半档挂六弓,要是全档十弓满挂,或是当初原本打算搞的二十弓、三十弓的弩炮,那还不知得有多强的力量。

弓越多力越大,李光弼的大炮二百人挽弓,一人一弓,站位方便,上弦速度快,打得也快。但二百弓即使四排置,弩臂大木也得超出50米,因为弓的做功距离得间隔一米,所以唐书上说彻去民屋、不拆民房,这么长的家伙哪里摆得开?

力量也能估算,古代常用的弓二石、三石、四石居多,设定用90公斤的三石弓,二百弓的合力势能便是惊人的1.8万公斤。以弓一米做功距离,换算一公斤石弹的射程是1万8千米,但势能转换有损耗,还有空气阻力,炮石也就飞个1万5千米的样子,2公斤则是7000多米,4公斤石弹就只有3000多米了。当年旭烈兀所用契丹牛弩,射程也是3000多米,但牛弩的组弓是多少、流星射弹或射箭有多重,都没留下数据。

这一点倒是西方人会省事,不管是射石机还是投石机,只有一类扭力弩炮。幸运的是,志费尼这个目击者没忘记东方射石机的厉害,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西方射石机被打哑,这等于是为东方弩炮的强大作了证。因为只有连弩串弓才能威力超强,射程极远,而西方的弩炮,不管是驴子弩、石弩还是蝎子弩,最远射程也超不过600米,这在当时的中国工匠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

至今,人们还天真地以为蒙古远征军是靠着快马、弓箭和蛮勇,一路席卷,势如破竹地横扫了欧亚大陆。殊不知,没有中国的工匠在背后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与物质支撑,这一切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然,何以没过多少年,同样的快马与弓箭碰上了张士诚、朱元璋的乌合之众,便一触即溃了呢。

不光是炮,还有种种的热兵器及无数的工程装备,当时的西方与东方在综合技术实力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不幸的是,自郑和的巨舰一回来,闭关锁国的华夏、思想自由的窒息,双方的科技与挨打的态势便颠倒了个。

在历代帝王中,成吉思汗是最明白技术的重要的一个人。志费尼书中记他每掠一地,屠城都很残酷,杀人割下的耳朵堆成山,有时连猫狗都不放过,但他却从不杀工匠。善待工匠、尊重知识,回报是多么丰厚,契丹牛弩、合丹射石机、襄阳回回炮……这些个顶个都是震惊世界的超级巨炮。

总之,连弩串弓构思巧妙、完美神奇,力学形式又那么简单,哲理逻辑也极为清晰——人多弓多力量大!想不到的是,这种简单的力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竟然比比皆是,如爱斯基摩人的串狗拉雪撬、拔河比赛、纤夫拉船、串人拉倒电杆、大树等。这些是相似的,还有异同的,遍布世界的吊桥、索桥,不也是这种简单的力学吗?不知串绳索桥是哪个中国人原创的,“以绳索相引而渡”,虽与弦钩弦的绳索不一样,但要解决的全是力,不同的是,一个是承重之力,一个是发射之力,但双方之力都能无限上加。

理论上,雪撬加至万吨,狗仍然拉得动,只是实际操作不行,几万条狗就是几万个神经系统,无法协调,但弓或拉力弹簧、皮条及其他小型发力材料则没有这些问题。多少弓、多少弹簧也是一个程序,一个神经系统就可操作,天文数字的发力也只在一瞬间。这么说来,在航母上用其来弹射飞机或发射火箭,不会是天方夜谈吧。

猜你喜欢

弹丸弹弓笔者
误会引发的争吵
弹弓手击碎医院十几块玻璃只为好玩
弹弓飞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喷丸过程弹丸选用对材料残余应力的影响
磁阻型电磁发射装置分析与建模
究竟是谁干的
远去的弹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