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本
2015-05-28阿碧
阿碧
究竟是按照区域土地面积来部署警力,还是按照区域人口数量来部署警力?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主要按照区域人口数量兼顾区域土地面积的方法来部署警力。从我们的直觉和常识来看,这种部署警力的方法似乎比较合理。然而,随着治安形式的复杂化和政府经费的削减,这种部署警力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如何部署有限的警力成为各国警方头疼的大问题。
分散巡逻不如集中警力
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好比是个无底洞,无论投入多少资源也看不到多大的效果。这是个相当大的问题。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全世界的警察部门都被迫削减经费。警方预算的压缩让多少人感到忧心忡忡,却也让犯罪学家看到了大好机会。他们不断呼吁警方移转视线,把警力从“讨好”居民的人口密集区撤到一些人口相对稀少的犯罪热点区域。
多年来,警方一直喜欢用直觉或常识来部署警力。不幸的是,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警方执法办案凡是搞得好的,往往是与直觉相反的。警察常规的执勤巡逻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从罗伯特·皮尔时代起,巡逻就成为警务策略是否正确的试金石。1822年,皮尔担任英国内务部(主管警务)部长,他的名字俗称为“鲍比”(Bobbies),在英语里已经成为警官的代名词。皮尔率先提出了新的伦敦治安警察系统。虽然这个措施一开始不得人心,但是它非常有效地打击了犯罪行为,因此从1835年开始这个措施在整个英国普及,最终风靡于世界各地。以皮尔的治安理念为基础的警务工作必须进行常规的执勤巡逻,让人们看到警察无处不在,这样便可对于违法犯罪形成一种威慑。这一原则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警察局长威尔森所颁布的一本警察手册的核心。这一理念至今仍在公众及警方的思维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然而,随着犯罪分子由松散个体化不断向密集集团化发展,皮尔的治安理念就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警察巡逻的效率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加强还是解除巡逻,对于犯罪的水平都不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靠巡逻来预防和发现犯罪就如同“撞大运”,也许能偶然及时地阻止一起违法犯罪案件。然而,如果集中警力到最有可能发生案件的地点,或者集中警力解决一个犯罪团伙,要比分散巡逻高效得多。当然,这种改变势必会承担可能引发市民抗议的风险,因为市民们忽然发现经常在家门口巡逻的警察都没有了,他们会十分担忧自身的安全是否有保障。
在美国巴尔的摩市,涉及毒品的犯罪泛滥成灾,电视连续剧《监听风云》的播出更是让这座城市恶名远扬。曾经是巴尔的摩市警官、现为大学犯罪学家的辛西娅·拉姆说:“我们太注意市民的感受了,因此我们不敢把一部分警力从安全的社区中撤离出来。事实上,那些地区的犯罪率很低,50%的城市暴力犯罪经常反复发生在只占2%至3%的场所。如果我们敢于把一半或更多的警力投入到这百分之几的场所中,城市的整体治安水平就可大大好转。”更为严峻的事实是,那些百分之几的犯罪热点区域往往是看不见的“犯罪学校”,经常混迹于那里的人员不仅是当地违法犯罪分子的潜在来源,也可能流窜于所谓的安全区作案。
“传统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如果我们不做出一些改变,犯罪率会日渐上升。削减30%的经费逼迫我们进行一些变革。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们的变革是成功的。”英国剑桥大学刑事学院的彼得·內鲁德教授说,他曾经担任过英国某市的警察局长。统计数据表明,警力转移到热点犯罪区域的部署方式,并没有增加全英国非犯罪热点区域易发的小偷小摸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是维持在每年180万起案件的水平;然而,却大大减少了全英国暴力犯罪和刑事损毁的案件,从2006年的220万起逐年减少,近两年平均每年也就140万起,年平均犯罪率减少了近40%。
內鲁德是警务工作要以数据为本的热心提倡者,他认为警方的工作策略是要有依据的,那就是依靠过往的统计数据和预防犯罪的相关设施(比如摄像头)。然而他的热情过去在警务部门一直乏人问津。现在由于公共经费的削减,迫使警务部门开始对此表示关注,要想少花钱多办事别无选择,只得如此。以数据为基础的警方执法办案方式在当前显得特别吸人眼球,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以数据为基础的警务矩阵图
然而,全世界的警察部门在接受加强犯罪热点区域警力配置这个观点上进展迟缓。为了劝说大家采纳这一做法以及其他以数据为基础的策略,拉姆和她的同事们发明了一种在线的工具,叫做以数据为基础的警务矩阵图。该工具把从1970年以来所做的100多个实验或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按照警方的策略和涉及目标的类型归类,统统标示于一个三维的图表上。有效的介入情况在图表上一目了然,哪些策略在减少犯罪和骚乱上效果明显,哪些则不行,专业人士一看便知。
总的说来,该矩阵表明有效的警务策略综合了犯罪热点区域的锁定目标、危险性高的或多次作案的犯罪分子以及处于弱势群体的受害者的状况。只有将情况了然于胸、深思熟虑才有利于解决问题。“这好比是简单的修理,就像是修理一个曾被小偷反复光顾的高层建筑里的一把破门锁。”拉姆说。其他的解决方法需要更多的技巧,例如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也用到了这个矩阵。英国卡迪夫市警方要求当地医院急诊部给他们提供涉及暴力伤害案的匿名资料,来确定暴力犯罪的犯罪热点区域和热点时间段,以此为依据加强他们的出警效果。该研究是由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疾病防治中心的卫生经济学家柯蒂斯·佛罗伦萨为主的研究团队进行的。该研究报告指出,与英国其他14个城市比较,自此之后卡迪夫市的暴力伤害案有了显著的下降。
此外,矩阵图表突出显示,在非犯罪热点区域,集中警力执法办案的策略也会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曾经担任巴尔的摩市的警官时,拉姆成功地“改造”了一批未成年的轻微违法犯罪分子。这种逮捕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擅自释放这些少年犯可能会导致起诉并影响晋升。在不少城市,警方逮到这些未成年的轻微违法者,往往直接送到看守所,省事且无风险。然而,拉姆认为与其在大街上无所事事地巡逻,还不如集中警力、花些力气来“改造”这些未来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少年。英国史密斯学院也认同拉姆的做法,他们回顾了36个研究报告后推断说,在多种类型的犯罪中,如果警方采用某种非正规的方式做出反应,比如让这些少年犯面对面地与受害者会谈,或者采用其他形式的司法程序劝其改邪归正,年轻人很少会重蹈覆辙。这些方法不仅比走刑事诉讼减少费用,还能给受害者更大的满足感。在英国,伯明翰警方做了个里程碑式的实验叫做“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但是这一理念在美国却反应平平。在美国对于青少年罪犯采用的是训诫营或者其他短期休克法,行之已久,尽管大量证据表明这些做法可能是事与愿违的。
然而,有些人认为集中警力的步伐太快了。经验丰富的警务观察家、美国波士顿市东北大学的社会学家彼得·曼宁对上述研究的可信性提出质疑。他说,不同策略的随机的管理实验研究结果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偏见。“科学是有用的,但是当今有点过分较真了。”曼宁说。要把以数据为本的警务工作放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随机并不可靠,研究应该靠全面的观察和调研来完成。他还认为许多诸如此类的研究好比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犯罪的原因根本与警方毫不相干。”他说,“犯罪与经济、教育、年轻一代的数量以及监狱里的人数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不能因犯罪率数字的高低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拓宽就要改变警务工作。
犯罪热点区域的大数据分析
电影小说里的神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缜密的汇总分析能力,观察到细枝末节的蹊跷,再把这些证据关联起来,从而分析出犯罪事实。如今屡破奇案的警察依赖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推理能力,而是一套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普通警察都有可能变成神探,甚至能预测犯罪。
大数据形成包括了各个警察分支机构每天受理的报案情况,作案的归类、作案手法的分析。比如有些人专门在车站扒窃,有些人习惯在医院扒窃。再如户籍信息、违法处理信息、身份证信息等系统内部信息,还有许多来自其他部门的信息,这些海量的数据交叉碰撞,就会给警方的破案提供新的线索。根据接报警信息研判分析,完善数据的采集,加强信息数据的流转,再通过多警种协调,工作效率就大为提高。大数据信息的采集、使用和比对都有相关的规定和层级设定,经分级采集梳理后,会反馈给需要的警员,并不是无限制地使用。
警用大数据的研究还促进了预防犯罪软件的开发。这种软件能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进行演算的方法,推测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犯罪,最终用红色方框在城市地图中勾勒出需要提高警惕的犯罪热点区域。警员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对其进行在线查看。就像城市交通堵塞地图一样,犯罪热点地图会在不同的时段而有所变化:白天的犯罪热点区域可能是A区,而夜晚就可能转移到B区了;今年是C区和D区,明年可能就变成了E区和F区。犯罪热点区域可能并非一大片,有些时候能准确地缩小至方圆几百米的范围。当然,有人担心大数据警用平台和犯罪热点地图会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他们可能因此而躲避那些警力集中的犯罪热点区域。但是,警方表示,犯罪热点地图只是给大众一种安全提示,让他们根据地图来决定是否前往某个地区,或者前往某个地区该采取何种程度的防范策略。大数据研究统计出来更多的细节,则是不会对外公布,只是在警方高度保密的数据库中才能查阅到,查阅和利用这些数据库则需要多重授权。即使违法犯罪分子根据公布出来的犯罪热点地图采取转移的策略,但是危害社会最大的集团式犯罪团伙无论怎么转移,大数据分析系统也会及时更新。也就是说,集团式犯罪团伙活动的区域,就是大数据平台上随时更新的热点区域。虽然违法犯罪分子的策略在不断改变,但是大数据平台的功能也在不断强大与完善。无论多么狡猾的违法犯罪分子,终究还是会落入强大的法网之中!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