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精神对现代治学的启示

2015-05-28李圆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书院启示

李圆

摘 要:书院在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功不可没。在长期的书院办学中,形成了稳固、坚韧的书院精神,代表着我国教育的特色和个性。在崇尚创新、进步的当今时代,书院精神的传承显示着它的优越性,对现代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书院;书院精神;现代治学;启示

一、书院的发展过程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典型而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制度主要是以一种私学的身份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作用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坦途和波折,究其原因,“在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时作为官学的补充,有时又成为官学的对立物,后来是统治者竭力使书院官学化。”[1]曲折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书院对人和社会的文化和教化的作用是无以替代的。书院起初是作为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以讲学为主要特征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白鹿洞书院的前身),而后书院才真正发展起来,加上后来宋初的四大书院(有时也称六大书院)的发展,书院制度逐渐成熟起来,书院在南宋时的极盛是有目共睹的,这和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像朱熹等著名学者和官吏对书院的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后来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中,书院成为了渴望自由治学氛围的学者们学术研究和讲学的“圣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极具百家争鸣和思想自由的特色,在明末的东林书院中,“讲会”制度盛行,而且在这里除了学术讨论之外,也可以讽议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到了清末,由于外来文化的进入,西学东渐的趋势日益明显,书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出现了很多长期遗留的弊病,此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倡导变革书院制度,将书院改为学堂的呼声和要求最为强烈,书院制度在民国初正式归于历史。

二、书院精神的形成

在这漫长的书院历史中,长期不断的积淀和凝聚的书院精神已经形成,这是我国书院办学的灵魂。胡适将书院精神概括提炼为“代表时代精神”“讲学和议政”“自修与研究”即是古代书院精神的精髓……[2]在当下的学术研究和学习中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这种书院精神,是否需要我们对古代的书院精神进行传承和更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治学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在面对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弊端和矛盾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希望找寻一片净土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的必要条件了。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改革,蔡元培就是创造性地汲取了这种书院精神的真谛,在结合德国柏林大学治学经验的基础上,才使北大重新焕发了生机,使北大成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民主科学、崇尚自由和个性的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而现在我们在学术政策性限制、学术道德性问题、学术夸张性浪费以及此时学术市场化和物化的背景下,我们逐渐陷入了不自觉的困惑和迷茫之中。此时的学者们需要的是自由和一种氛围,一种鞭策和驱力,很多人在治学的过程中,很是缺乏自信,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库和时代的现实,他们不知如何在其中自立,保持内心应有的兴趣和意志。书院精神形成于我国的封建社会,是否适合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困惑着很多人,在书院作为一种实在教育形式消亡之后,上个世纪的30、40年代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书院的研究和书院精神的探讨,以及一些在书院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教育组织改革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君劢创办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马一浮创办复性书院、梁漱溟创办勉仁书院。”[3]这些实例表明,书院精神并没有过时,我们的提倡并不是一种“复古”,书院精神在诸多前辈学者的努力下得以传承,我们需要将此精神融入我们的治学理念中去,为自己的学术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借鉴性的吸收,并对新时代下的书院精神进行改造更新和传递。

三、书院精神与现代治学

书院精神究竟应该如何来界定?有学者指出,应该从自主精神、平等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践履精神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出发来认识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书院精神[4]。书院精神对现代治学的启示应该从问题出发,其功能应该是指出现代治学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在市场化的今天,学术的风格和立场的缺失带来了治学的利益和功利取向,逐渐排斥和摒弃着书院精神中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和一种对学问的虔诚态度。书院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对治学本质的一种踏实追求,和对学者治学品质的启示,对古板、固守的书院制度的改造利用也是一种对书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踏实不代表因循守旧,坚守不代表固步自封,这就是对书院精神本质内涵的新释义。还有学者指出,书院精神的发展在于两个基础:本体基础和社会基础。文章指出,书院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学术自由的精神及其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这是书院精神的核心。它是从时代性上来看待书院精神的,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治学特点,书院精神能够得以传承并得到各个时代的认可,必须要适应当时、当地的特点和需要,这是书院精神的生命力的本源。在现代,书院精神同样承担着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使命,在与现代教育的特点的契合过程中,逐渐摆脱着封建社会时期遗留在其中的教育规则、理念和习俗的束缚,进而把自己改造成能够适应当下时代对教育的需要的治学思想。这种改造过程并非一种迎合,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改变,其本质的“善意”是没有动摇的,对现代的治学的启示功能也没有减弱。这种创造性的传承裹挟着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拓性,引领着现代治学朝向更为前瞻性、反思性和深刻性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

[2] 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

[3] 唐亚阳,朱厚丰.中国书院精神之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5(6).

[4] 陈艺波.我国书院教育的性质与精神探幽[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5).

猜你喜欢

书院启示
致知书院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