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

2015-05-28董晴关欣

艺术评鉴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音乐作品

董晴 关欣

摘要:音乐作品凝结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在人类生产实践中产生,展现的是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对人们有着不同的精神情感和信息刺激,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本文阐述了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探索了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作品 德性修养 道德情操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反应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聆听音乐,就如同进入一个情感丰富人的内心。音乐聆听者的感情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本身就是可以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优秀音乐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情感悟,是对生活进行积极思考的产物,通常一部作品里面凝结着人类较高的智慧、优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这是一种美的集中,会在音乐欣赏者身上引起情感反应,从中获得美感。音乐作品往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共鸣。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音乐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基础,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修养教育。

一、音乐作品及其教育意义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等诸多表现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是声音和时间有机结合的听觉艺术作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话。音乐作品从其产生根源上即已具有德性。由于音乐作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最早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音乐作品的素材取自于生活实践,是提炼和升华了的生活情感,是人类情感的充分表现。当一部音乐作品演绎出来,运用其丰富多彩的音符,跌宕起伏的演奏,诉诸听者的心灵,唤起倾听者愉悦的情绪,并且能引发他们心灵的共振,产生音乐的艺术效果。

音乐教育注重人的身心健康,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来体现。首先,音乐教育以其多样化、人性化的特点,让受教育者从学习的过程中被其中的“美”所吸引,感受到音乐的“美”,并能成为能够欣赏音乐的人。音乐教育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体验音乐、体验情感为出发点,是娱乐和寻求美的享受。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产生心理的愉悦,进而对人生、未来产生永恒的感悟。其次,音乐的教育过程由情及理。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为基础,它起源于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想和行为教育形式。音乐的德育本质属性是通过音乐欣赏使人们变得高尚起来。当人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内心深处或是潜在的某种道德情感总能被激活,使意识与潜意识、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相互契合。音乐情感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通过音乐实现情理互化,走向道德内化,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音乐教育激励和培育精神的世界,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音乐教育可以从伦理道德、思想品格、政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作用,让音乐的受教者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音乐作品的德性价值体现

音乐作品是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深远,其具体表现为从几个方面开始分析:

第一,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音乐作品最具情感性,通过音乐的传播去影响、陶冶人们的情感。通过音乐作品特有的音乐形象,丰富的情感形式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精神享受。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和道德观念,好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思想内容,欣赏者通过联想和创造性的想象,走进音乐家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感受音乐家美丽的心灵,在美丽的音乐感染下和启迪下,思想受到陶冶和心灵得到净化。不同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不同,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平等自由,也有乐观向上、热情奔放、宛转悠扬等,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通过音乐作品而形成。

第二,音乐传播产生的社会宣传价值。音乐作品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培育良好的行为和优秀的人格。音乐人通过参与音乐的实践表演,培养其自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和失败,乐观对待人生。在战争年代,那一首首歌曲,如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都表达了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激励人们不断向前。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是把一种精神蕴含在其中,像《我的中国心》和《龙的传人》,把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受教者的心灵。通过这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所传播的人的是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音乐受教者的自我教育价值。自我教育是受教育主体自觉选择思想转化,音乐作品具有德性修养的自我教育功能。受教者的思想教育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于自己的内在选择和自觉学习过程。音乐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审美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受教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获得精神愉悦,而这个过程不是被动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是受教者的主动行为,主动选择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作品带给他的情感和美感,从中受到启迪和感召。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美育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音乐作品具有很大程度的自我教育价值。

三、实现音乐作品德性价值的途径

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的实现,是依靠音乐作品这个载体,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反应时代的道德观,培育人们崇高的理想,完善个体人格,对人们的德性修养养成产生实际影响。而要完成这个德性修养养成的目标,要从几个方面加强:

(一)对于音乐作品的德性价值有科学的认识。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作为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资源——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可以引人向善,培育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只有认清音乐作品的德育价值,切实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才能充分实现音乐作品德性修养价值。

(二)扩大和丰富受教育者的需求。欣赏音乐作品首先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过程,获取精神愉悦。其次,一些音乐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产生冲击,引起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激发克服当前生活问题的勇气,获取美好向往的渴望。最后受教育者从中得到启迪,理性进行思考,获得超当前的需求渴望。另外,受教育者在音乐作品引导下,诱发向上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三)不断开发和探索优秀的音乐作品,增加德育教育资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与时俱进的不断被创作生产出来,充实着德育教育的资源库,加强优秀音乐作品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健康生活的引导作用,反过来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欣赏一些高品质的音乐作品,脱离低俗趣味,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审美品位。同时,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赏析优秀音乐作品,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深刻、全面地探求音乐作品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道德修为。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学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刘安乐.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商瑞彬.音乐与道德的互动及其现实意义[D].太原:山西大学,2007年.

[4]范辉.音乐作品的德性修养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廉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改进路径[D].西安:西北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

[1]关欣: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浅谈班主任具备的素养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高职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