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回归
2015-05-28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什么叫回归?其实回归不是回到某一段时间,不是回到某一段历史,而是回归到一种状态。为什么要回归?是因为我们曾经混乱过。我们此前的一个世纪所遭遇的价值颠覆,让我们本来应该明白的事情有些混乱了,所以现在才要提回归。回归不等于完全复古。
中国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真谛不是教人混口饭吃,而是一个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树立。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做到并做好三个回归:回归身心健康、回归真实社会和回归常识。
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归身心健康。健康这个词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底线,但恰恰变成了当前中国真正的奢侈品。为什么要重拾健康?是因为今天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学校里面有多少近视眼?有多少小胖墩?有多少孩子体能测试不达标?从小学到中学,其实都是以成绩作为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这样我们的孩子还健康吗?身体的健康我们能够看得见,但是心灵的健康呢?教育这件事真的是让孩子越来越健康吗?或者说的更尖锐一点,随着标准答案越来越多,我们的孩子真的离健康越来越近了吗?
在民间,老百姓有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说法,说小孩的眼睛能认好坏人,他喜欢什么人讨厌什么人一定是有道理的。别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某种意义上孩子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涂鸦里只有五彩的世界,没有规矩却有健康。而教育的失败是我们用填鸭式的标准答案去要求我们的孩子时,他们犹豫了、胆怯了,从而推导出了一个貌似合理其实远离本性的答案。如果让我说回归,我们第一要回归的就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共同回归真实的社会,而不是沉湎于虚拟的空间。虚拟网络给了孩子一种无所不能的超自然能力,让他们流连忘返。小孩子适当接触网络是好的,但是老呆在里面可能就回不来了。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孩子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玩游戏玩坏了,鼠标一点就能重来一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人际关系玩坏了,你的学习成绩玩坏了,跟家长产生代沟了,要怎么重来呢?规则不在你的手里,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回到现实空间,拥有与人相处的能力特别重要。今天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关于失败学的教育太少,所以现在渴望成功的孩子不少,但是懂得成长的孩子不多。有多少孩子能说我为自己买单,有问题我自己处理?这样的教育是小学的功课,不能等到硕士毕业再去学。如果说我们要回归的话,那就让我们回到现实空间吧,回到能够对自己承诺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能为自己买单的人。这样的孩子不会动不动绑架别人,不会动不动就怨天尤人。
让我们回归常识。有人说现在小学上中学的课,中学上大学的课,大学又上小学的课,孩子们缺乏常识的教育。有老师提到说教育要回到人类情感最普遍的那个价值,我认为那就是常识。什么是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常识。我认为圣贤总结出来的很多就是常识,自个儿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道德经》的最后有一句话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苍天的法则有利于万物生长,“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不管是当农民还是当编辑,不管是上中专还是技校或者名牌大学,守着自己的本职有所作为,别老想着跟别人争。如果说我们回得去,就回到见人打个招呼,吃饭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别总浪费,上电梯先下后上,上班别迟到,回到这种常识,这是真正的回归。
我想回归传统这是一个大题目,我们的传统在哪里,回归的路径又在哪里?传统很远,回归的起点很近,这个回归不是孩子们回去的事情,而是我们家长、孩子和学校一起往回走,这需要合力。回归是为了再出发,这不是一种复古,不是一种倒退,这种从容不迫的归来,恰恰是为了气定神闲,不被复制成一种山寨版或者盗版的物种,而是作为生命的原版,带着他的尊严和快乐往前走。
教育不是一个时间表、教育也不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教育是一种成全,如果成年人的世界有了这样的观念,孩子们会懂得怎么样成全自己的尊严、人性和未来,愿中国的教育成全我们更多的孩子。(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