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为要 生态为先

2015-05-28张再杰胡从利

当代贵州 2014年22期
关键词:小康环境保护文明

张再杰+胡从利

黔西县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既利于经济建设又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小康创建之路,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强化布局  建立三个体系

组织领导体系。积极探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委员会职责;全县乡镇(街道)均成立生态建设保护委员会或工作小组,乡镇党委书记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工作列为乡镇部门“一把手”主要考核内容。

资金投入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近两年来,共投入2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2014起,每年由县财政统筹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作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经费;由县财政每轮安排2000万元,支持五个乡镇抱团轮流承办县旅游发展大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监督保护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黔西县损害环境保护行为问责办法》。从全县各乡镇单位抽取100名干部组建生态环境监督员,定期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监督,直接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合议庭,对涉及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等类似案件进行审理,切实保护环境资源。截至2013年,环境保护合议庭累计受理各类涉环境保护案件48件,有力打击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找准路径  做好五个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着重突出生态元素,构建新农村生态体系。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对辖区内山、水、林、田、路管护机制,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目前,仅珍稀树木已挂牌管理109株,古树群已挂牌管理4个。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全县森林地面积达144.31万亩。加快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小康路、小康房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的实施,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整体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电、改猪圈及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四改四清”工程,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截止目前打造“五园新村”示范村73个。

与宜居城镇建设相结合。按照“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生态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镇。遵循“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的原则,注重河流、林地等既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节约集约土地、保护水资源,做好项目环评,实施城区山头、主干道及周边山体和公园绿化工程,建成了杜鹃花、太极、湿地等一批生态绿地广场和占地13公顷的白龙森林公园,县城绿地面积达到131公顷,山头绿化面积达71.8公顷,有效提高城镇绿化率。大力发展城市清洁能源,提高城市气化率。扎实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开展县城周边环境、公厕卫生、农贸市场、街道沿线等专项整治行动。调整城市中心城区烟尘控制区,实现全县烟尘控制覆盖率100%。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建成了一批宜居特色小城镇。

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按照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综合效益高效化要求,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以石榴、核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建设,经果林种植达35.79万亩,形成了以贵毕路、清毕路、黔织高速等沿线乡镇为主的绿色产业示范带, 市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个。投入资金5亿余元,建成了集生态观光与科技示范于一体的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3年实现总产值4.2亿元。

与新型工业建设相结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成了洪家渡、东风、索风三个水电站,正推进野济河梯级小水电开发。加快低耗能、轻污染的环保节能型项目,引进和发展了康原、黔蒜香等绿色食品项目16个,引进并培育了海军钢化玻璃、深圳市郎培锋LED、贵州学之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煤炭产业链建设,打造煤炭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矿山复绿”工作,完成了10个煤矿30.66公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关停8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完成火电厂6台机组脱硫脱硝增容建设工作,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站。

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统筹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旅游与城乡发展,借助杜鹃花都名片,坚持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把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县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发展以林下休闲、峡谷览胜、水上观光、田园游赏等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先后打造了化屋苗寨民族风情游、韦寨农业体验游、柳岸水乡亲水游、红色丘林桃李赏花游、新富林下体验游、荆江生态休闲游、乌骡坝民风体验游等乡村生态旅游点。柯家海子天然湖泊群旅游区、支嘎阿鲁湖旅游区、索风湖旅游区、沙坝河旅游区和水西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等生态旅游逐步走向成熟。走出一条“以生态引客源,以客源创收入,以收入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重结果  呈现三个效益

生态效益。森林资源和植被覆盖度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发挥,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5%,森林覆盖率达40.1%,城镇污水处理率70.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8.6%,比201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经济效益。林业总产值达6.7亿元,经果林产值达700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56.7亿元;发展农家乐120户,打造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26家,全年接待游客373.24万人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25.3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09元,比2012年增加了800元。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城镇的道路交通、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成效彰显,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清洁能源使用率不断提高,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提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示范村内无乱搭乱建、粪便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现象,村风民俗和谐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启示思考  强化三个坚持

坚持加强对生态建设的领导。生态环境建设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才能协调各方,统筹推进。黔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决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断加大投入,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绿色经济是生态建设的中心。在工作中,黔西县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林业、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等工程,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

坚持走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黔西县始终把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严控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造福当代人又造福后代人。(作者张再杰系省同步小康驻黔西工作队副队长 胡从利工作单位:黔西县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彭美玉)

猜你喜欢

小康环境保护文明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小康微博互动
对不文明说“不”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文明歌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