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系统观与现代体育发展

2015-05-27茅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茅鹏

摘要:原初历史发生的逻辑联系是:工程—技术—科学;现代发展的逻辑联系是:科学—技术—工程。当前,体育事业正处在这两条逻辑路径的连接当口;澄清、端正体育科学,是克服发展瓶颈、迈向更光辉未来的关键。

关键词:技术系统观;体育科学;训练元理论;他组织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276(215)2-1-

Abstract:helogicalrelationshipoforiginalhistoryisEngineering-echnology-cience,whilethelogicalrelationshipofmoderndevelopmentiscience-echnology-EngineeringportsundertakingsarenowundertheconnectionofthetwologicalpathsItisessentialtoclarifysportsscienceinordertoovercomethebottleneckandstrideforthebrightfuture

eywords:systemperspectiveabouttechnology;sportsscience;unifiedtrainingtheory;otherorganization

收稿日期:215-3-1

作者简介: 茅鹏 1932- ,男,江苏张家港人,研究员。

作者单位: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1

portscienceInstituteofiangsuProvince,Nanjing211,iangsu,China [5]

1技术系统观简介

李喜先先生在《科学》 上海 21年9月号发表《技术:定义、特性及技术系统观》,对于技术及其发展的系统认识,具有基础性的重大意义。下面谨摘录其中的一些要点:

技术的历史几乎与人类一样久远。从人类文明史开端至18世纪中叶形成的技术,称为古代技术;从18世纪中叶至2世纪初叶形成的技术,称为近代技术;2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技术与科学发生强相互作用,技术发展成由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三大类所构成的现代技术系统。

技术发展具有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高层次支配低层次;技术的状态会随时间而发展进化;技术并具有整体突现性,即整体具有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特性。

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工程系统三者相互联系,共生出一个连续体—“三联体”。从生存论的观点看,工程在始端,再演化出各类技术,后出现科学;演化结构的联系是:工程—技术—科学。接着出现转折,人类理性认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工程越来越起着文化整合作用,显示出的逻辑结构是: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的涌流汇入了工程的海洋。

技术系统的发展,既有内部的自组织动力,又有外部的他组织动力;既可以活跃前进,也可能僵化倒退。

2“科学”的艰难与重要

技术体系“既可以活跃前进,也可能僵化倒退”,促使我领悟到:“科学”的艰难与重要。

“科学”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过去的“工程”中能出“科学”,现在的“工程”中也能出“科学”。“科学—工程”的通道,仍然是双向的。在当前现实中,仍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注意从实践中提炼“科学”,也要注意继续用实践对“科学”反复敲打 千锤百炼 ;还需要充分地开发、利用“科学”对于“技术”和“工程”的创造性促进作用。认识无止境,要努力推进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同时,“提炼”,就意味着“认识”是具有推敲、敲打甚至尖锐的思想斗争“过程”的。并非扛上“科学”的牌子 即使获得大量的社会认可 ,就可算作真正的科学了。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古有光耀世界的四大发明,技术成就 工程 十分丰富和卓著;可是直到前清,竟没有能迈进科学的门槛。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系经爱因斯坦上书总统才得启动;爱因斯坦并未参与其中,只为受相关科学家们的托付才上书的。 事后爱因斯坦十分后悔启动这大规模杀人武器,可是,却为人类打开了核科学事业的大门。 虽然时势已经降临面前,可是连富有知识和智慧的罗斯福,也不具备承接此机遇的判断能力;只有爱因斯坦等个别人,才识得玄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媒体上还出现过批电子技术为唯心主义的文章,显然属于倒行逆施。可见“科学”出世之艰难与重要!而深处中国文化传统 唯上、唯书 中的我们,更是需要批判性科学思维的武装。这就是“钱学森问”的重大意义。

3技术系统观与体育

下面我试图运用技术系统观认识体育的发展:

体育随着社会需要而发展,发展过程以训练技术为中介。

古代训练技术主要在经验中发展,存在着个体性。由体育目标催化,其实践结果 工程 ,落实到个体的体育成就上,也会演绎进入民族财富中。

现代训练技术受科学的渗透越来越多,并受到社会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出现了普世化的发展趋势。其实践结果落实到社会性的体育成就上,成为群体工程和竞技工程,并且作为重要的建设性因素,参与到民族和国家的兴盛和威望中。

随着现代社会对体育建设的需要 工程需要 ,出现了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体育器材研制企业等等为训练技术发展服务的大量中介环节,促使训练技术系统性地繁荣发展。训练技术的繁荣发展,促使相关思维技术和科学研究渗入其中,催生着体育科学的诞生。这就是当前的图景。这个演化结构是:工程—技术—科学。

李喜先先生说,科学的评价标准只能是正确和谬误。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当前社会认识中的体育科学,并未成熟。其成熟,有待于思维技术的进一步介入。 思维技术包含着:惯性思维、理性思维、权谋选择、教学、科研、思想市场、信息技术等等。

大小知识的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整体突现性

思维可以表现为知识。知识可以区分为应对微观事务的“小知识”和应对宏观事务的“大知识”。

以农业为例:所谓的农业八字宪法,应对的是农业的微观事务,属于农业小知识;姑不论其准确与否,对农业的宏观作用是有限的。在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中,人民公社或包产到户,应对的是农业的宏观事务,属于农业大知识;其于当时农业的宏观作用,是决定性的。

讲到技术发展的“整体突现性”,“市场经济”可算作显例。“市场经济”开启了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认可的;非关意识形态,是中性的。今天回顾,可以发现其“科学性”。它深入消费和生产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催生了成套的由制造、贸易、金融等等环节构成的技术体系,形成了“社会技术”的巨大发展,其工程性实践成果覆盖全球,十分宏伟。例如,作为社会工程,中国改革开放3多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就体现了“拿来”这个“社会技术”后的宏伟效应。从科学到技术,“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技术”的巨大发展;从技术到工程,“市场经济”促成了物质建设的全球化腾飞。

5体育训练科学有待社会辨识

2世纪中期先后出现了两种以科学自命的训练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和“一元训练理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四点:1 运动能力的本体:“体能”和“技术”,是“两体”还是“一体”?2 训练安排:应该是“全面”和“专项”的“两体”转折传承,还是应该专项一体,由“峰谷交替”构成“体力波”?3 训练生命史:应该是由“低龄全面”和“大龄专项”,分割成两大阶段,还是应该“专项从小抓起”,有序地建构统一体? 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超量恢复”还是“整体调整”?四点区别,其实围绕着一点:训练作用的本质,是嵌入于人体中的独立因素,还是融入于人体中的有机因素?

由于两者均由“工程—技术”这一路径演化得来,因此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均有实践效果的支持,一时难判正确和谬误。由于多学科科学和体育训练的连接,大量地存在于微观领域,表现为“训练小知识”;又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飞快,大量“训练小知识”不断涌入训练工作,以具体效益占据着“训练科学化”的门面;这样,便把训练理论的判别需要,挤向台后。同时,运动成绩也是由天赋参与决定的,因而不能简单地以成绩来判断训练方法。以上种种原因,使训练理论判别正、误的需要,变得隐晦、模糊,从而迁延起来。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二元训练理论”拥有显赫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它在二战后由前苏联首先创立,得到国际体坛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体面地夺得了主流地位。全世界的体育训练,全都出现苏式倾斜。得益于二战后有利的社会建设形势;支配着现成的训练技术体系;“超量恢复”又大大地推进了训练量、强度和训练时间的充分利用和过度利用,改变了原先的小打小敲局面,由之淘洗出的运动成绩,作为工程结果,明显地上升。这一切,似乎都确证了这个训练理论的正确性。这样的认识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广泛深入于社会思维的各个领域,占据着惯性优势。由此蕴育出的多代的、大批的人才,分布在体育机关、院校等等的庙堂岗位,从学术领域到社会组织机构,生成出有力的利益阶层。在“二元训练理论”压倒性优势的巍然笼罩下,与之相对的“一元训练理论”,卑微难立。

然而,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庞大建构中的“科学”,是在“工程—技术”逻辑驱动中,由思维惯性顺势地推挽出来的,并非是在正确、谬误的尖锐竞争中,由实践检验判别出来的。它还不能算“真科学”。“非科学”还是“真科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6训练实践“大转折”透露出早春信息

国际体坛训练工作实行“教练员负责制”。实践中总有人尝试创新,优胜实践会逐渐传播开来。多种次的类似循环,便渐渐地在国际体坛,形成了全局性的“训练实践进化运动” 工程进步推动技术革新 。日积月累,半世纪来演变显著,呈现出了“大转折”。

例如:“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从全年的半数时间,缩减到仅仅一、两个星期;从显赫的主体地位,降格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者。规定体能、技术“两体”进行转折传承安排的“周期学说”,自然地式微、淘汰;原来“周期学说”所控制的训练格局,转变向“以赛带练”为主的格局。训练实践与生命的对接,由从大龄开始专项训练,转变为从三、五岁的低龄开始专项训练。“超量恢复”理论促成的大运动量玩命训练,转变为寻求适量;训练过程型式,由直统统的大呼隆转变为机变曲折,簇拥机锋、并配合以对培植机锋有利的协同训练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丰润着“体力波”系列,追寻着对于比赛型式的“适应性调适”。训练中鼓励带伤冲击的作风,转变为防微杜渐地追寻“无伤化”。如此等等。很明显,这样18°的全方位转折趋势,严重地震撼、动摇着“二元训练理论”的权威统治地位。

这个“大转折”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实践已经大大地转变,而理论基本原地不动。因此,这个转折是非常不彻底的,只能叫做“半转折”。

理论彻底转折的障碍,在于“思维技术”惯性。理论根底五十年不能撼动,足资证明其威力的强大。因此,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中,期望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彻底“大转折”,很可能不现实。然而,这正好说明不能满足于埋头赶路,衬托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7应该积极地面向未来

“科学—技术—工程”这个现代逻辑,具有推进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意义。此逻辑能否及时激活,关键就在于卡住瓶颈的“体育科学”,能否得到端正。若能从“非科学”转变为“真科学”,那末,后续的“技术—工程”环节,必然会一泻千里地出现大变革:

由于体育科学的强烈作用,训练技术必会出现“整体突现性”:训练技术体系必会极大地得到质的变革和量的丰富。

例如,从“自然技术”而言:体能和技术的训练手段将得到极大的端正,更有效益的训练手段必将得到深入的和充分的系统开发;训练安排中的内在规律,必会得到深刻的阐发,现实训练中的种种偏差和缺陷必会逐渐排除;以“大步幅”为例,普遍性存在的基础环节失误,必会得到纠正;低龄训练中普遍存在的“成人化器材”扭曲和限制,必会得到建设性解决;如此等等。

又如,从“社会技术”而言:乌拉圭足球的“5岁起踢球、1岁起参加联赛”,这种“项目生命体”建设,作为“社会技术”,必会多国家、多项目地逐渐推广;大而无当的巨额挥霍浪费现象,必会逐渐改革;学术研究中的利益驱动,必会转变为追求真理;热衷于升迁逐利、不怕身黑业毁的“仕途”恶习,必将转变为尽职守德的崇高风尚;体育制造业也会跟着相应发展,体育商业中的不良现象也会得到改进,基于体育科学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也会活跃起来;如此等等。

再如,从“思维技术”而言:惯性思维必将被理性思维取代;教学、科研中依傍权威的路向,必将被追求真理路向取代;“递阶教学”遮盖着“内生性技术发展路线”的现象,必会转变;在个体技术生命史的建构中,“神经回路绑定”与“意识参与”的深刻的动态关系,必会得到阐明与“善用”;如此等等。

这一切,都将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建设贡献出巨大的效益。例如:群众体育必会更加丰富多彩,效益深厚;青少年体质发展中的不良障碍,必将逐渐清除;中壮年中损害体质的不良生活习惯,必将逐渐转变;当前普遍出现的平均寿命升高现象中,就已包含了体育的贡献,而科学化发展的未来群众体育,不但有利于延长全社会的平均寿命,而且会帮助促使老年体质发生质的增强。竞技体育的发展必会更加显著:现今存在的种种偏差、缺陷、局限和折损,必将得到认识,从而积极地逐渐克服;富有生命力的幼芽,必会藉机茁壮成长;因此,竞技体育必会更有效地发展到更加显耀的高水平。所有这些,对于未来人类的意义,难以尽言。如此光辉灿烂的前景,是不该被无视和忽视的。

8“他组织”环节的重大作用

在训练技术体系的发展中,不同环节存在着不同作用。在“外部他组织”与“内部自组织”的衔接、交集、交汇处,尤其值得注意。

以体操为例,6年代初某队尝试理论革新成功,由于原来苏联体操训练就比较侧重专项,中国体操对于专项化和从儿童抓起等改革就不难接受,很快流行全国,在国际上显现优势。中国跳水顺势接受体操经验,国际训练又处在比较老式的格局下,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就更加突出。中国举重能独立自主地判断国际形势,积极吸引先进经验,开发自身潜力,取得国际强势地位。中国乒乓在国际上,原来就属比较新进;庄则栋等的技术创新、邓亚萍等的儿童起训,都无阻挡地变成内在推动力,形成独特的训练体系,巍然屹立于国际体坛。以上均显示出,若“他组织”环节眼光宽广,欢迎创新、因势利导、不设障碍,就会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而中国三大球尤其是足球,“他组织”环节僵化。对训练科技大小知识,均疏离、无兴趣;而对赌假球黑道寻租,极易沾染。在“训练大方法”上,用“二元训练理论”管制、装饰自己“在行”;在“训练小方法”上,用引进外籍教练、掩饰自己“荒业”;喧闹捣腾,好几十人犹不够用,钜亿水漂犹嫌钱不够花。致总体水平不升反降,从2世纪2年代的东亚魁首,变成21世纪初的亚洲三流。

统观中国女排崛起,根源于周总理的学大松指示,得益于袁伟民同志富集张然等同志的耕耘,开创精细务实的训练工作;众志成城,终于跳出三大球僵化旧轨,彰显中华巾帼于环球。其中排球处钱家祥同志在“他组织”环节上的艰苦周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拿国际足球训练来看,南美有群众性儿童游戏的传统,欧洲有注意递阶教学、乐试战术创新的传统,两者各具优势。居于“他组织”高位的德国足协,能够注意综合两者优势 包括吸收原东德经验 :2年出台一个1年计划,在全人口中发掘能踢球的孩子,6岁开教基础技巧,同时积极进行比赛实践,8岁已能在比赛中跑位、过人、射门。这就使21年巴西世界杯的德国队,富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黄金一代年轻运动员,从而勇夺冠军。

在上述种种例子中,从项目事业的大范围注目观看,“他组织”环节,实居于兴衰、成败突出的关键地位。在具体的体育项目中,先进的“他组织”环节,将把有关的科学系统、技术系统资源,汇集为构筑富生命力的工程系统的努力,从而牢固地处身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去。对于“他组织”环节的管治,实在值得体育当局的深思。 本文包含了赵山成同志的重要贡献,谨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