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指导课之我见
2015-05-27王芳
王芳
名著是人类文明不朽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记忆。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但名著篇幅相对较长,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咀嚼品味、深入探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采取让学生自我阅读或者在课堂上挤出一点时间仅仅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精彩片段来代替具体指导的教法;也有临考试前,老师在课本上勾画出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课外能延续阅读的只是凤毛麟角,阅读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要提高一部名著的教学效率,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一部名著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学完,更多的应该借助于课堂外,如双休日、寒暑假等。因而,教师课堂指导的最根本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读
整本书。如果能激发起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名著阅读的一系列问题便都能迎刃而解了。准备教读名著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以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情节、最感人的故事、最能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内容抑或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为切入口,想方设法用一些亮点和动情点去诱导学生,激起他们的内心需求,让他们产生情不自禁的阅读情怀,进而由课堂的40分钟走向课后的400分钟,直至阅读完整部作品。
二、教给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拥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名著阅读的一般要求通常如下:通过读序(或说明)、跋(或后记)了解出版意图,掌握阅读线索;看目录,整体感知主要情节;查阅工具书、参考书或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辅助阅读,了解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点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加好批注,写好心得;用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用精读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
当然,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的方法用到名著阅读中去也是相当不错的。例如,圈点勾画法:边读边圈点勾画出要点、难点、疑点等,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甚至有所发现、创造;摘抄批注法:摘抄积累一些美词美句,评点批注一些困惑感悟或所得;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通过对照和鉴别,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同时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阅读方法当然不止以上这些,方法的选择应因人、因具体内容、因学习目标等多方面而定。
三、领悟作品内涵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教学名著阅读时,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走进文本,领悟名著内涵。
一般来说,一部名著,就其作品本身而言,教者应该把握三大基本指向:一是内容情节;二是言语形式;三是作品价值。了解内容和情节是名著阅读最基本的任务,这里不作赘述。语言形式往往是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容易忽略的。而语文最本质性的东西是文字表达形式,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为语言形式。文本精妙的语言形式是作者高品质地表情达意的载体,领悟语言形式的过程,就是领悟作者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选择和组合上高度融合的智慧。因而,教学名著阅读时,也应引领学生透过语言形式,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比如,可以通过诵读、赏析、品味那些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精准妥帖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至于作品价值,名著本身就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都会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比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不仅要了解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更要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激发斗志,这就是它的美学价值所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主人公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著的拼搏和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着“生本”的原则,以了解作家、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基点,以精彩片段为例子,以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为核心,以让学生爱读、会读、读整本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为归宿,精心落实每部名著中的教学重点,才能切实提高名著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