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案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27李玲玉
李玲玉
摘 要: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新课改以来,大家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怎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导学案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导学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96-01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运用的现状
1、导学案概念的界定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随着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行,数学教育专家和小学数学教师们开始谈论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中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或者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学案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按照笔者的理解,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起点与能力共同编制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运用的现状
导学案产生以来,许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参与尝试,在使用和不断的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理论,撰写了一批文章,促进了学生积极自助的学习,发展了学生探究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效仿与跟风并行
随着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众多小学纷纷响应其理念,课堂中要求教师减少课堂讲授,将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安排学生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自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概念学习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律使用导学案完成。
2、教师照本宣科、缺少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依旧被限制在教材内,仅仅是将课本中的知识简单的罗列在导学案中,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在课本中寻求答案,整个学习过程缺少三维目标中的最后一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小学生自律能力差,有的学生将自己会做的题目写好,有的学生根本不写。在反馈阶段,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导学案的使用就仅仅是一种形式。再次,有些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各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而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3、导学案是教案的翻版、是练习题的堆砌
很多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仅仅是简单地将练习题罗列,没有系统性,不能形成很好的知识网络,或者是将原先的教案修修改改,这些所谓的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更也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相反会导致学生对一堆堆练习题的厌恶。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两能”变“四能”,尤其重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早就由教师编制好的问题,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仅仅是拿到教师编制的问题开始学习,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无从谈起。
三、解决小学数学导学案运用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针对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灵活编写和运用不同的导学案
对于以概念为主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需要动手做实验,概念的学习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世界、更好地生活。例如,学习“面积”这一概念的时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困难的。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教师要清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起点,引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物体面。在不断的接触物体表面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对于需要探究的课程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并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对于问题的猜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要过多的干预和讲解,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思考、计算的过程。
总之,导学案在编写、修订和使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学定教,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在自学状态下达到的程度,然后再调整自己的教学。
2、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灵活运用导学案
因材施教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众多教育学家们谈及,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一要考虑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但要看成绩优秀学生的基础,而且要依據学困生的基础。找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事物,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合适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二要认真的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专家学者们编写的意图,以及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最后,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注重总结反馈
评价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一方面要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没有参与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学习互动中获得什么,这就需要课堂的总结和反馈。课前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课中的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点的强化,课后反馈可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但是在课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是没有时间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或者是简单两句话进行总结,教学的效率总是事倍功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师必然要做反思型的教师。教师依据学生在导学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反馈的问题来不断的改正和完善自己的导学案,积累经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反省自身的不足,并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贺娟萍 对“导学案”的一些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2,(5)
[2] 冯 维 小学心理学[M],重庆,西师出版社,2013.25-26
[3] 涂 军 我是如何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J],科技风,2012,(8)
[4] 李福灼 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5] 陈红云 我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一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3)
[6] 孟建锋 要理性认识导学案[J],成功(教育) 2012,(6)
[7] 唐淑红 新课标视野下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冷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