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航海教育比较研究*
2015-05-27王永江蒋青霞郑彭军
◆王永江 蒋青霞 郑彭军
作者:王永江,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船长,主要从事航海英语教学工作(315211)。
1 前言
我国航海教育从20 世纪以来至今,已发展百年有余,但中国作为一个海洋、海运、造船以及海员大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的航海教育质量却相差甚远。因而,在实现中国从海洋、海运、造船和船员大国向海洋、海运、造船、海员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航海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航运和船员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借鉴航运发达国家与我国同阶段时的发展方式与经验,汲取其航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航海教育发展提供实证与指导。
2 中外航海教育比较
中英航海教育比较
1)中英航海教育在定位上的比较。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要求,英国的航海教育设立了海事职业学徒、非学位教育与培训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三大主体。学位教育由海事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FD)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学术层次构成,航海类国家高等教育证书(Higher National Certificate,HNC)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igher National Diploma,HND)属于非学位教育。海事学徒由海事技能职业资格和海事职业学徒资格制度构成。
海事基础学位是三年制的海事教育界最常用的培养方式——“三明治”型高等海事学位教育模式,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海事技能,同时有一定的学术元素穿插。接受FD教育的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船员技能及资质,同时可以获得被英联邦和多国认可的基础学位。基础学位的拥有者可以再接受一年左右的学习补差,获得航海教育中的荣誉学士学位(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教育层次)。
非学位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HNC 以及HND 则各自相当于英国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水平(英国的本科大部分为三年制,个别专业为四年制)。在HNC、HND 毕业之后,学员可以获得海船船员适任证书。但由于HND 的层次更高一些,接受该教育的学生有获得晋升大副、船长等管理级级别船员的资格,HNC 则只有在达到HND 水平时才能有晋升资格。若学员在完成了HNC 和HND 的学业后,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就可以凭借HNC 与HDN 的学业证明去申请提供海事学位教育的大学的入学资格。同样由于层次差异,HNC 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HND 则是从三年级开始,当然此时是否有资格入学由所申请的大学决定。
相比之下,FD 教育模式下的学习过程可以直接转化为英国高等教育学分系统的240 个标准学分或者120 个欧洲标准学分,此学分被所有大学认可,因而拥有FD 教育证明的学生在深造上也有更大的优势。
英国此次的航海教育制度的创新,建立了层次分明的航海专业教育,同时也为本国的高等航海教育与职业航海教育搭建了桥梁,使得本国航海教育的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未来的规划可以更加灵活。再从中国的对于航海教育定位的角度来说,英国的航海教育显然是将低层次的航海教育归类为非学位教育,而更高层次的基础学位及以上的教育则是学位教育。与我国的普通教育与航海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层次的分类上不同之处较少,但从其教育方式与时间安排上来说,我国的航海教育更加局限于表面化,实际上的课程方面,各个层次的分层并不明显。除了少数的课程的增加,普通教育只是将低一层次的课程用更分散的时间去教授。英国用补差的方式来让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而不是我国在接受航海教育的一开始就将此次学习的最终目标确定了。
表1 萨瓦希海事学院值班驾驶员基础学位计划
此外,英国的教育层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海事教育资源与人才的浪费。这样明确的规定也使得接受教育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方向,也就减少了像我国这样由于教学体制间不够平滑转化造成的海员的流失。此外,这样的转化方式也给航海从业者在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途径。这样的终身教育模式将为未来的航海教育界提供更多的同时具有较强实操能力和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航海人才。
2)中英航海教育在海上实习方面的比较。英国作为航运业的强国,其在航海教育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他们清楚地认为航运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更是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航海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方面,在完成高等教育课程中理论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实践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转变为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方面。根据表1 萨瓦希海事学院驾驶员基础学位的计划可以看出,在该学院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别为78 周与130 周,比例达到3:5。而根据我国目前的本科类航海院校的培养方案的基本统计(表2),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大部分高于4:1。这样的现状使得即使在理论方面能够与航运强国更加细致,在航海教育这么一个更注重实践的学科上,实践方面的落后却远远不能以理论来弥补。图1所示为萨瓦希海事学院值班驾驶员基础学位各类课程学时数统计。
表2 大连海事2012年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表3 大连海事大学与萨瓦希海事学院海上实习时间比较
如表3所示,萨瓦希学院总的授课时间为145 周,其中海上授课时间为82 周,占总时间的56.6%;大连海事大学总学时为147 周,其中海上实习为21 周。相比之下,大连海事大学的海上实习时间比例大大小于萨瓦希海事学院。而从表1 中还可看出,萨瓦希学院的院校上课与海上实习相互穿插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还相对记忆较为深刻的时候就进行海上实操,加深他们对相应课程的理解与体会;同时在海上实习一段时间后,对于船舶有了较多的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航海教育,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与融会贯通,在上一阶段海上实习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促成一个良性循环。
英国的航海教育实习船舶则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英国航海类院校学生在进入院校学习时就已经与航运企业签订协议,接受船舶公司资助并进入航海学院学习。其所有的实习均可在该公司所属船舶上实习,船舶公司也将根据学校制订的计划内容配备专人进行监督指导检查。由于与该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需要在今后一定年限内在该公司工作,因而企业对学员的教育也就能够尽其责任。这样的合作方式能够完成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中美航海教育比较
1)中美航海教育在教育定位方面的比较。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航运大国。美国的航运公司全部属于私有企业,但有趣的是它的七所海运高等院校都是由政府负责的公立学校。与中国有各层次的航海教育不同,美国的航海教育不分普通或者职业教育,只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这样的单轨教育与美国政府将海运业视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有关。同时,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航海院校的教育规模并不大,且经费多以政府拨款为主。
在美国,航海教育实行的是大学、职业、军事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其教育航海类学生的目的是为美国海运业同时也为美国海军服务,学生最终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士学位、三副(三管轮)、海军预备少尉或海军陆战队少尉军衔。这样的教育模式最终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级船员、预备军官以及陆地的航运业领导人。
2)中美航海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理论基础部分,美国与英国有相似的做法,即航海院校更加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育。该结论可由图2、图3 中所显示的美国USMMA 与SUNYMC 船舶驾驶专业各类课程学时数的统计得到。美国的USMMA设置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劳资关系、租船、物流与联运原理、国贸等属于经济管理类型的课程的课时。与国内高校花费更多时间在持证课程的做法相反,美国的航海院校除了少数几个课程特别设立之外,所有的关于STCW 公约所要求的理论基础均在其他的课程中体现。
3)中美航海教育在海上实习方面的比较。航海教育作为一个学位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海上实习是其必须要有的部分,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桥梁。我国在航海教育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国内各院校除了大连海事和上海海事有自己的实习船舶之外,其余都仅仅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航海模拟仪器,且总体设施多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我国的实习时间也大大少于设备齐全的国家。大连海事大学与美国航海教育实习时间的比例如表4所示,与中英相比一样,大连海事大学的海上实习时间看起来仍不够长。
在实习船舶方面,由于美国的航海教育院校均是由政府负责管理的公立学校,因此其运输部要为USMMA 和SUNYMC 提供实习训练船以及用于实习训练消耗的全部费用与必要的设备。因此,美国的航海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方面的质量与所取得的效果比较理想。
表4 大连海事大学与USMMA、SUNYMC 海上实习时间比较
3 对我国航海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我国航海教育存在的不足从上文中、美、英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航海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从航海教育定位来说,虽然我国的航海教育存在普通、职业教育两种情况,招生也分本科、专科与职业教育,但是从实际教育状况上来说,并没有很明显的层次区分。各个层次的教育培养的目标几乎相同,都是以取得适任证书为目的,没有各自的特色。同时,我国航海教育的进修存在很大缺陷,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互不相通。若是想要接受持续教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奋斗方向,而不是建立在原有的本科专业有很大优势的基础上。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更多的航海类人才在面对再教育的时候会有更大的概率去选择别的专业修习,造成航海类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在课程设置上也与上述的定位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仍是更加偏重于课堂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实践。这样的状况使得航海类注重实践,且应当具有的技能优势也随之丧失。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也没有很好地定好自己的位置,不能够发挥其为航运业输送高级人才与行业未来领导者的作用。
在海上实习方面,中美英之间所设置的海上时间如图4所示,无论是与美国高校还是英国高校相比,中国的海上实习在时间上都相对弱势。作为最老牌的航运大国,英国的萨瓦希学院对于航海实操能力与理论教育几乎处于对等的状态,同时加上其最后一个阶段的可海上实习或休假的毕业设计时间,可以看出其对于实操能力的注重远远大于理论教育。
我国航海教育各层次之间应当特色鲜明、相互衔接正如上文所说,航海教育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应当用不同的目标来表明各层次的特色。低层次的航海培训类应当定位为职业教育,应以具有航运业的良好操作为目的。高层次的航海教育应当在了解完成培训类的教育之后,更多地将目标放在航运业的管理以及更高层次的研究上面。在院校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体现出不同层次航海教育的特色。如职业教育应当以短期培训为主,有目的性地教授技能与操作能力,争取能够尽快掌握好实操能力,投入到航海事业中。同时也要兼顾部分更高层次的高级船员所需掌握技能的熟悉与认识,为其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最后,普通教育则应当以培养高级船员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选修管理类的课程,培养出管理级高级船员乃至航运业的领导者,或者是日后高校的师资力量。
相比于英国的教育制度,结合我国现在航运人才的流失率,各层面上的航海教育之间能够搭建一个桥梁,使各个层面能够平滑地过渡也十分重要。或者将船员的发展方向定位得更加广泛,可以在航海为基础的情况下,发散出各个相关专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方向。这样既可以使得原有的航运人才不随着航运界的发展而被淘汰,同时也让一些一开始立志要上船的学生在改变主意后不至于从整个航运界脱离,造成资源与人才的浪费。
我国航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注重各层次的特点我国的航海教育课程基本都以教授专业知识和考证课程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相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存在一定优势,但对于更高层次的如本科教育的层面来说,缺乏远观性。航海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高级航运人才与航运人才。我国要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发展,高级航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作为高级航运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操作级的技能,更需要其能够更多接触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使其在经济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一个未来的市场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在今后的航运界有发展成领导人的潜力。因此,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更多的人文管理方面的课程。或者从师资方面来说,航海院校的师资力量基础是本身就具有管理意识的高级人才,才能开阔学院眼界,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人才。
我国航海教育应当增加海上实习实践并努力解决实习单位问题由上文中、英、美三国在实习时间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英美对海上实习的重视程度远在我国之上。航海教育作为一个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海上实习对于整个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航海院校应当将部分重复重叠的理论课程减少,将减下来的时间用于海上实习。但由于我国硬件设备还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有应当努力制订更加合理的方案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习时间。例如,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小批量多次教课。
在实习船紧缺的情况下,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了应对校企合作中可能产生的流于形式的现象,航海院校可以学习英国的教育方式,使学员与企业在签订了就业协议的情况下,再将其送去实习,以期获得更好的实习效果。除了校企合作,我国政府也应当增加对航海教育实习方面的支持与资助,使得航海教育中重实操的特色与优势更好发挥。
[1]交通部.关于召开航海家教育改革第二次专题研讨会及成立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会的通知[J].航海教育研究,1988(1):1.
[2]2000年航海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航海教育研究,1992(2):30.
[3]沈关宝,赵明华,李聆,等.中国海员:中国海员工作与生活状况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延华,刘正江,于敏,等.对“十一五”我国航海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1):1-7.
[5]吴兆麟,王新建,蔡诚君,等.美国航海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研究及与我国航海教育的比较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3(2):8-16.
[6]刘强.澳大利亚航海教育与我国航海教育的比较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3(1):33-35.
[7]赵健,张吉平,何庆华.新加坡航海教育及船员培训体系考察与借鉴[J].航海教育研究2009(2):41-44.
[8]吕红光,田佰军,尹勇,等.加拿大航海教育的考察与借鉴[J].航海教育研究,2010(2):34-37.
[9]孙培元,文元全,张世平,等.英国航海类专业基础学位教育制度及启示[J].航海教育,2013(2):1-7.
[10]Mukundan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itime Operations in India[J].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2).
[11]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EB/OL].http://unctad.org/en/pages/PublicationWebf lyer.aspx?publicationid=753.
[12]Bin Wu. Vulnerability of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abroad[EB/OL].http://www.nottingham.ac.uk/cpi/documents/discussionpapers/discussion-paper-32-vulnerability-seafarer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