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之比较
2015-05-26安杰
一、景色迷人
柳宗元的这篇《小石潭记》篇幅相比较来说短一些,但是一点也不显得小家子气。柳宗元的手笔极为精湛,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嘛!在这极少的篇幅里,主要用的白描手法,又结合了景色之中的动与静,描述出了一幅凄清、寂寥、唯美的山水图。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脑子里便浮现出了这幅山水画。
像是在文章中所说的“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形象地描写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石头的形状;“潭中鱼可百许头”,鱼的数目竟可以细数出来,说明了潭中的水非常的清澈;“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的鱼儿的影子格外清晰,颜色鲜明;还有文章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让我们想象到树蔓就那样坠落的样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能想象到在潭水四周的偏僻环境,一定是非常冷清的,可以让人感觉到那股寒意;水潭中的鱼儿皆呈出各种各样的状态:“怡然不动”或“俶尔远逝”或“往来翕忽”,都生动活泼。
柳宗元在写这篇文章之时,不但研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书写,而且也研究了景色的特色,把景物动静结合在了一起,使整篇文章达到的效果特别的好。像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描写鱼儿的状态的,显示出他们来回游动活泼游玩的状态,而这些与“我”坐在清冷的潭上,动静相结合相互映接;“如鸣佩环”像听见佩戴的环一样丁丁玲玲的响,描写出了水的声音,是这声音与清冷的景色结合到了一起,相互映衬。以及在描写鱼儿时,把鱼儿的情态也描写了进去,如“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说的是鱼儿静下来的时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的是鱼儿活泼好动的时候,在一起运用了动静结合,尽显出了鱼儿的游玩情态。所有的这些描写,皆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把景色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把小潭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短篇文章,所描写出的形象太过优美了,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一些特定指出的景色,写得非常的细致,就像是在电视剧中所给的特写一样,一一陈列给读者,而《醉翁亭记》,则是用较长的篇幅,细致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画卷,运用的手法也比较多,不那么单一,比起《小石潭记》手法更丰富一些。
二、情趣隽永
两位作家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欧阳修和柳宗元的仕途都不是很顺利,他们都在仕途处于长期被贬状态,仕途失意。而这两篇文章都算是在他们内心无比抑郁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寄情山水所写,但是总归心境不是完全一样,文笔也有些许差异,写出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是作者柳宗元在凄清秀丽的山间中所写的,能表达出作者的那种痛苦、压抑、孤独的那种感受。这篇作品是作者人生坎坷,官场失意,借山水表达感情的产物。柳宗元曾写过的的诗句“海天愁思正茫茫”、“江流曲似九回肠”恰恰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欧阳修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随同柳宗元的遭遇类似,但心境却比柳宗元洒脱得多,在《醉翁亭记》中就体现了他大度、洒脱的态度、以及与民同乐的心境。
从文章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不同,场面不一样,气氛也就不一样。《小石潭记》中的景色一般都是非常的寂寥、凄清,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而在《醉翁亭记》中,场面就热闹不少了。“太守宴客”体现出的场面定然无比壮大,又有“滁人游”足以体现出场面喧闹的程度。柳宗元注重“静”寂寥。而欧阳修注重“动”大家都高兴非常,与《小石潭记》中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欧阳修描写景物的时候,简练精辟。像是写琅琊山的时候,就用了短短的四句话加以概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就这短短的四句话,竟把四季都包含进去了,语句虽短,却干练、精辟。写别的地方也是,给人一种小小的人,大大的力量之感。描写的也不唐突,细致尤为可见。像是在描写太守酣宴后的情景时,仅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九个字,他的状态就尽数表达出来了,他的乐态也挤出字缝而达到极致。虽然简约,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柳宗元描写细致,句子的结构较为完整,语句也很谨慎,很多描写都用非常形象化的手段,精准地过滤掉一些杂质,只留下纯正无污染的内在,语言也颇为内敛。在《小石潭记》中,有许多短语,词语的使用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像是二字短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三字短语“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四字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这些短语隐藏在句子之中,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安杰,教师,现居甘肃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