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及实效梳理

2015-05-26钟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体命题

每年高考结束,作文试题都不免被教育机构、媒体热炒一番。这些专业非专业人士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的评论凸显了高考作文的重视程度。有的评论立足于命题材料的价值阐释,对当年高考命题的价值判断、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有的立足于应考技术,重在分析材料的属性,力图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备考、提高成绩提供指导;也有的从作文评价、阅卷方式等角度探讨试题质量,为作文命题的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毋庸置疑,这些评论自有其可取的价值。但是作为大规模的选拔性的写作测试评价,必须综合考虑考试测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写作学等诸多因素,把高考作文试题放在众多因素中找到契合因子,评价才能合乎理性。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到平衡点,对2014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做一梳理:

一、形式嬗变:确立了材料作文和文体写作的共识

2014年高考,18套作文清一色是材料作文。尽管前几年话题作文就确定了绝对的地位,但2012年还有江苏“‘材料+命题’的方式”、湖南卷的材料为图文结合;2013年天津卷还是“材料+半命题”的方式。2014年,“话题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终于一统天下。在各类材料性质中,观点型材料作文仍占优势。

对文体的限制要求越来越明确:2012年有“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大纲卷、新课标卷、山东卷、安徽卷、辽5道题,只能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福建卷、湖南卷、江西卷(只能写成议论文)3道题;2013年有“文体特征鲜明”要求的:山东卷、安徽卷、新课标卷、大纲卷、辽宁卷、浙江卷6道题;只能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湖南、福建、江西(只能写成议论文)。2014年“文体特征鲜明”(或明确文体)要求的:课标卷Ⅰ、课标卷Ⅱ、大纲卷、安徽卷、山东卷、浙江卷、天津卷、辽宁卷8道题,只能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福建卷、湖南卷、江西卷。可以说,以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和重视文体规范的写作测试成为趋势,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大规模测试的模式下,在没有成熟的“题库”条件下,将是各省高考殊途同归的方向。

二、立意取向:实现了“宏大叙事”向“彰显主体”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材料的内在价值取向体现出“生本化”的取向。彰显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意识,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命题的价值引领基本能体现时代的发展,体现多元价值的变迁和学生的个性心理。 从这一层面来说,“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更有天然优势。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人格主体人言说与表达的存在过程。在尊重考生独立的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在作文命题的规范和要求下,尽量赋予学生真实表达和自由思考的权利。从材料的立意和价值取向来看,2014年高考作文体现如下特点:

1、凸显学生主体 贴近学生实际

2014年各地作文题,或直接在作文考查考生的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或考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的反省,或选用注重社会现实彰显生活气息的材料,来自生活化的现实言论或事实材料占10题,从立足贴近学生实际方面比往年有大的推进。

比如江西卷,要求对课内外学习中探究学习方式谈考生的体验、见闻或思考。这个话题,毫无为文造情的弊端,非常朴素、真实,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真实的感受体会。强烈的针对性为每个考生提供了“我手写我心”可能。

如课标全国卷Ⅰ,以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引起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是违背规则还是合理利用规则?规则可不可以自行改变?材料展现的竞争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对当代中学生有很积极的引导意义。

上海卷引导青年学生思考“自由”“不自由”的关系,探索“选择的自由”和“社会规范的不自由”的矛盾。既提倡尊重独特性、能动性,也不能忽视共识、规范的社会意义。这是年轻学生必须掌握的人生必修课。

课标全国卷Ⅱ选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件:“给野生动物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是多年来屡禁不止的现象。此题可从“错爱”角度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也可从教育的视野谈尊重天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反对“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容易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

2、反思科技利弊  关注当下生活

广东省继承了近年来的一贯关注时代生活的特点,以“黑白胶片的时代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和“数码技术的时代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的对比,启发我们深入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马尔库塞说:“技术的解放力量带来了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使人工具化,成为心灵空虚的单向度的人。”①警惕“通往奴役之路”,或许是广东卷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的。

辽宁卷、天津卷和广东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审视传统继承 塑造文化认同

高考作文命题不可避免带有中国文化因素和价值传承。在中西文化冲突、现代与传统价值碰撞的时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其价值和魅力,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北京卷体现了这个责任与担当。“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可是,“老规矩”中体现的带有“儒家” 色彩和农业文明的礼仪,已积淀成为中华文明的行为处事之道。孝顺、勤劳、克己、节俭、尊重他人等“老规矩”永远都不会过时。当然,一些繁文缛节、陋习陈风也必然会被新风尚新规矩代替。

4、引领核心价值 关注道德世界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省份的作文命题力图“立意导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人生态度。

如大纲卷,以老王治病和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估值,让考生联想到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选材贴近现实,导向明确,突出核心价值观精神,体现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优势。

湖南卷的选材以“最美乡村”的“最美乡镇干部”的感触,更为直观地凸显主旋律。以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诠释了共产党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5、引导理性思维 提倡多元思考

尽管一些命题者在价值观引导上下足了功夫,但是,随着多元时代的到来,绝对主义价值观不免“祛魅”,多元价值观念逐渐成为共识。这是中国社会在思想价值层面的进步。即便是核心价值观,它的表达也是多元的: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继承了传统价值和当代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包容的价值体系。面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高考作文题很难回避也无需回避。这几年来,甚至今后都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

安徽卷的材料,以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冲突,湖北卷“山上、山腰、山脚各有美的风景”,山东卷“窗子外面看到的不同世界”,湖南卷“山脚、山腰、山顶的不同风景”,福建卷“对空谷的不同联想”,上海卷“自由和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江苏卷“青春是不朽还是易逝的”,理性思辨的色彩浓郁,尊重了学生自由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三、发展趋势:引领情理交融回归理性批判的分析

以理性思维为导向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分析能力。高考作文试题命制要树立一个观点:真理是相对存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一元的或二元对立非对即错的,近年来一些老师大力提倡“证伪”,也不是绝对科学的,许多时候问题利弊兼有的。批判分析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思维避免结论简单化、绝对化。写作者力求客观公正的立场,要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同存异,不走极端。特别要对自己的推论和判断,加以质疑、证实或纠偏。

孙绍振老师在《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谈到,美国GRE(研究生入学考试)写作的评分的基础是整体评分,其评分主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性思维,发展论点,符合逻辑,论据对论点的支持;2、文章组织有序,论题集中,演进自如;3、词汇丰富,句法变化灵活。美国作文题目不叫命题,而叫提示,他们把写作称之为讨论和评论;讨论和评论实质已作文体硬性规定。②

较为理想的试题材料可以提供一些有思辨色彩的问题,材料本身不带有明确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能为广大考生提供质疑、批判、深思的空间,让考生运用逻辑分析的能力去论证、完善自己的观点。像福建、上海、北京、广东、辽宁、湖北、山东、安徽等作文题,已经向这个方向启动了改革的步子,它们或以文体的限制,或以“美式”论辩型素材,或以“法式”的哲学性话题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四、问题反思:以测量科学的观照消除经验主义的积弊

高考作文试题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一则作文试题,看上去很美,似乎基本符合好作文试题的各项标准。材料含义明确,比较开放,主题不存在倾向性,似乎能让考生实现个性化表达。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也体现让思维层次的优劣,题目给人感觉思想深刻、富于情趣。命题者和评价者十分满意。但现实和理想产生极大反差。考生的“吐槽”、评卷场上的反馈往往不尽如人意。问题的实质和我们对高考作文的评价目标的定位和大规模考试的原理缺乏充分的认识有关。“好”作文题考生写不好,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成了一个大问题。按照美国心理测量协会1985年的定义:效度是指根据考试分数所做出的推测或决策的有意义、适当、有用的程度。③要使考生的分数成为考生能力的有意义的衡量标志,就必须要保证考试只测量了该能力。作文命题者既要观照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写作能力目标,或者现实一点说,应该是当年考试说明(考纲)中规定的“写作能力”目标。

1、对文体写作的意义缺乏理性认识

作为大规模的国家考试,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应该有明确可执行易操作的较为统一的标准参照,高考作文有效地评价判断高三学生的水平特征和特点,既可以为今后作文教学提供可信的反馈信息,也可以纠偏评卷者的主观随意性的状况。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强调文体规范的重要性,认为作文教法“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又说:“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与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一些论者总是以“鼓励不同学生写出自己擅长的文体”,以为“创造更多的自由写作的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写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主张文体不限,甚至固执的疾呼“让诗歌写作回归高考”,一些试题仍然坚持“文体不限”,甚至连“文体特征鲜明”或“明确文体”的要求也只字不提。

2、合理的作文考试的测试目标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当下的命题机制,命题人员主要依靠的是经验,往往缺少必要的测量知识,而测量理论专家往往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不甚了解。试题命制者凭借某些经验,主观性命制、讨论、审核,常常对测量各项指标把握不准。加之语文学科异质性测试的特点,定性分析一直占主导。

高考作文命题的测量目标和评价标准必须走向科学化的要求,力求更加公平公正,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雷新勇指出:“为了获得考试的测量目标而对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应该关注的内容包括:分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哪些内容是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可测的,哪些内容是在该环境中不可测的。大规模教育考试一般都是纸笔考试,因此,就必须要分析总目标中,哪些内容是纸笔考试可测的,哪些是纸笔考试不可测的。只有那些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可测的内容才能够作为考试的测量目标。”④

3、未肃清价值判断先行和道德绝对化余弊

一些作文材料立意先行,用观点命题或价值倾向极明显的素材替代学生的思考与选择,剥夺了考生自由思考自主立意的权利,有道德绑架和话语霸权的嫌疑,违背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要求。这一点问题最严重的是湖南卷作文,材料叙述了“最美乡镇干部”的乡党委书记用八年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材料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发奋图强”,把价值判断明确表述出来,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课标全国卷Ⅱ、全国大纲卷、四川卷、重庆卷也有类似的不足。材料中已经隐含宏大的叙事背景或者预先设定了某种价值判断,考生无法质疑思辨,四川卷预设的“站起来”的内隐意义,并不利于考生质疑。

没有完美的作文题,缺憾本身就是促进改革和完善的动力。我们既要尊重当下实情,也要不断继承发扬传统写作学、文章学、教育学的已有经验,体现汉语文文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更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其它国家进步的成熟的考试测量学研究成果。作文命题既是高深的艺术,也是严谨的科学。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进行学理性的研究,促进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对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更加有益地引领和激励。

注释:

①《单向度的人》,[德]赫伯特·马尔库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②《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03期

③效度代表测量的准确性,及测验能够测出它所欲测的特质的程度。——张敏强《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119

④《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雷新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美国SAT和GRE作文测试对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与评价改革的启示》阶段成果(立项编号MJYKT2014-038)。

钟斌,教师,现居福建厦门。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文体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