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比喻的精妙
2015-05-26冯红勋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是四十年代的“儒林外史”,其夫人杨绛女士说《围城》是作者“痴气”十足的作品。但造就《围城》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痴气”,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作者天才地巧妙无比地运用了比喻这一奇葩艺术(本书运用了700多处比喻)。
姹紫嫣红的比喻之花,各具美姿,耀眼眩目。《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糅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颜渊》中的句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它们或说理,或状物,或抒情,都十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心中所想,使表达在受话者那里得到了象形的延伸。比喻的作用许许多多,今天就最常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结合《围城》谈一谈。
(一)比喻的生动性
比喻的运用不能为追求奇巧而晦涩费解,妨碍意义的表达,应该是生动形象的。而生动形象的比喻就要求新鲜、精巧、贴切不落俗套。
1、比喻要新鲜
动人的比喻应该是新鲜的。应当像清晨的露珠,乍放的花朵,初霁的彩虹,给人清新之感。《围城》中写道:
⑴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⑵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例(1)以玻璃的脆薄比喻谎言的真实度,以玻璃的明亮比喻谎言的透明度,于是谎言和玻璃这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就被作者奇巧的联系到了一起,构成了一个新鲜的比喻;例(2)人们不提防忠厚老实人的心理正如不提防饭里的砂砾和出骨鱼片里的未净的刺,所以常常会受到“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新发现。
2、比喻要精巧
精巧的比喻应该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刘勰的“拟容取心”之说就比较早的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围城》中有这样几句比喻:
⑶她像睡着了,脸上的泪渍和灰尘,结成几道黑痕;幸亏年轻女人的眼泪还不是秋冬的雨点,不致把自己的脸摧毁的衰败,只像清明时节的梦雨,浸肿了地面,添了些泥。
⑷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例(3)以雨点比眼泪,两者在形状上确实有相似点,更是在于它们之间还具有内在的相似。用“清明时节的梦雨”比喻年轻女人的眼泪;用“秋冬的雨点”比喻年老女人的眼泪。清明时节的梦雨,滋润了苏醒来的大地,也给春天增加了乐趣,年轻女人的眼泪装点着自己的女性美,而此处孙小姐的眼泪也滋润着辛楣和鸿渐的怜悯之心。与此相反,年老的女人在哭过以后,会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就像是患了重病的人,正如秋冬时节的雨点一样具有杀伤力。例(4)以猴子的尾巴比喻一个人的缺点,两者的神似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却是容易被人忽略,有时却又容易引起别人的议论,而更相似的地方在于这种差别主要在他们地位有所变化时体现出来。
3、比喻要贴切
做比喻时要对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概括,如果信手拈来,喻而不当,就会不伦不类。《围城》中写道:
⑸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出的油渍,顷刻布道满脸,腼腆得迷人。
例(5)这个比喻不是一个固定的事物,而是比一个变化着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变化着的,苏小姐的脸红扩展到全脸都红,所以要找一个变化着的比喻,这里用“像纸上沁出的油渍,顷刻布道满脸”作比,就很贴切,具有创造性。
(二)比喻的形象性
形象性和生动性其实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此所要论述的形象性并非是多此一举,而是就形象和“抽象”进行分析,在《围城》中有个很经典的比喻,就是关于唐小芙肖像的比喻。
(6)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的使人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谗,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的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在这个肖像描写中,作者把她娇艳滋润的脸庞比喻成“好水果”,无疑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而第二个比喻,作者为了突出唐小姐的眼睛绝无骗人的妩媚,而是实在的动人灵活温柔的魅力,竟以“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的“大眼睛”作反衬,在这里把“大眼睛”比做政治家的大话,到底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呢?表面上看来,眼睛是具体可感的,是事实的存在,而政治家的大话是我们理性认识的判断。其实这个比喻同样是体验的、可感的、作用于人们感情的。这里作者没有在视像上用意着墨,而是利用读者的联想,把视觉、听觉和幻觉粘合在一起,从而不仅把唐小姐描写得活灵活现,而且对说大话的政治家戳了一枪,对现实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围城》从艺术特点上来说堪称传世佳作,而比喻的运用更令人唏嘘不已,拍案叫绝,二者相得益彰。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了《围城》鲜活的模样,而《围城》让比喻的生动形象特色有了不朽的灵魂。
冯红勋,教师,现居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