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5-05-26蔡晶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仍然面临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鲜有突破、教材内容更迭频繁却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语文教学也存在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如何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职语文课改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课程改革要从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开始
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先从教师的观念开始改变。我们一直以来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在课堂的组织上、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拥有绝对的支配权。教师对学生采用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很难得到体现。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心态上、角色上作以调整和改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对学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担当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还要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教师首先要能写出范文;指导学生演讲,教师首先要能出口成章。学高为师,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求知的巨大动力。
二、教材内容的优化重组势在必行
教材内容的改革要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学生提升素质需要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成为生产一线的工人、技师。学生在职业学校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以及与语文有关的技能知识,教材大纲中应有明确的体现。
教材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共鸣。某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度较高,实用性不强,学生难以完成。
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离不开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突出听说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比尔·盖茨曾说:“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现代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根据中职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较差的现状和今后就业、创业的需要,我在语文课上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模拟场景训练。汽修专业学生模拟汽车销售现场、汽车维修现场,客服学生模拟接待现场,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岗位模拟,把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景再现,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为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基础。应用文写作是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学生工作后,用得最多的是应用文,所以必须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材中的应用文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书信、计划、请柬、简报、总结、工作记录、实验报告、广告词、说明书、求职信和应聘书等,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教会学生写合同、协议书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方法采用得恰当与否关系着一堂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缺乏主动和创新,常常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上公开课才用,而用起来也无非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讨论或是课本剧等形式。课程改革就是要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把老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单向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交流者。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营造一个竞争的但是愉快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适时对学生给予指导,适量地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并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综上,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技能,中职语文更是如此。
蔡晶,高级讲师,现居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