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5-05-26方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质疑探究,鼓励引导,启发想象,使他们敢问、敢想、敢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思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授课伊始,我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谁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思考,筛选梳理而得出的。学生处在不断的发现探究中,教师应善于鼓励和肯定。适时告诉学生:你问的真不错,想的真棒,真可谓是小小发现者。
二、引导发现
发现学习有利于提高智慧潜力,便于外在动因变成内在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当充当迷路学生的指南针,活跃思维的助推器。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在教学中,我通过鼓励、引导,让学生发现: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沉思什么?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唤醒了学生猎取新知的欲望,他们开始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合作交流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质疑是发现之母,发现是探究的基础,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发现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启发求异
启发求异,能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他们摆脱固有的思想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不论是分段概括也好,还是理解课文内容也罢,都应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教师应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还有不同看法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如《桃花心木》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品读析句,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时,我不拘泥于传统,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育苗人所说的话以及作者从中领悟到的喻人道理。而后,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是啊!在种树人的精心培育下,桃花心木已不再枯萎了,反而显示出勃勃生机。假如老师就是这位“育苗人”,同学们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些什么呢?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育花人,您辛苦了,您使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再一次给了我强壮的躯体,使我的生命力更加顽强。”有的说:“谢谢您,育花人,您让我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在您的培育下,我们一定能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四、展开想象
亚里斯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如何让孩子们发挥自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挖掘自身内部的灵性。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适时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开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多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一些离奇古怪的幻想。如学了古诗词《渔歌子》,可依据诗词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动手绘制一幅《江边垂钓》图;学习了《月光曲》,可让学生闭眼想象当时月光照耀下大海上的美妙景象,进一步感悟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学习了《跳水》一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惊险场面,并让学生想象讨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这些都可以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质,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创造的欲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但需得法。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质疑探究,鼓励引导,启发想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方惠,教师,现居甘肃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