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箕形砚“鼻祖”是谁

2015-05-26金彤

中国收藏 2015年3期
关键词:鼻祖制式研磨

金彤

箕形砚因其形似日常生活中的簸箕而得名,砚堂呈斜坡状,前低后高、前深后浅、砚斗着地、尾有砚足,是中国古代传统砚式中最典型的代表。箕形砚在唐代广为使用,往后各朝代砚式的演变都有其传承遗迹。

调墨器是“鼻祖”?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看,“箕形砚”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宋代米芾的《砚史》中。《砚史》云:“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见于晋人图画,世俗呼为‘凤’字……”又云:“又参政苏文简家收唐画,唐太宗长孙后纳谏图,宫人于玛瑙盘中托一圆头凤池砚,似晋制,头纯直微凸,如书凤字,左右纯斜刊下,不勒痕摺,向顶亦然,不滞墨,其外随内势,简易其後”,“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斗狭四寸许,下宽六寸许,顶两侧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制。”

米芾在《砚史》中提到“箕形砚为晋制,见于晋人书画”和有人收藏过王羲之用过的箕形砚。疑为晋制,到底制于何时?这也为我们判断箕形砚的起源留下了想像空间。晋人书画体现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王羲之用的是古砚还是晋代制砚?

当今藏砚界人士也对箕形砚提出诸多疑惑和看法。有人说,晋唐突然出现箕斗形砚式,既无前人所用砚遗迹,也无典籍的传承记载,那么此制式何来?又有人说,唐代箕形砚式根本就不适宜研磨,箕形砚只是唐代“蓄墨添笔”的器物,属砚类之一种。

笔者寻砚30年,过手古砚万余方,所见箕形砚都是唐代,没见到一件晋代出土的箕形砚实物,也没在任何砚台图录中见过晋代制箕形砚。但笔者却偶遇过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箕形砚式几件,与米芾所见晋画中描述的箕形砚完全相同,其中一件砚堂底部有明显的墨颗粒留存。通过几方面综合考证,笔者认为箕形砚式在唐代突现应与青铜器时期的“调墨器”有传承关系,如此事实成立,青铜箕形调墨器应为唐代箕形砚之“鼻祖”。

源于青铜时期的可能性

中国墨的发展过程可分三个时期——使用天然墨时期、天然墨与人造墨共用时期、使用人造墨时期。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时期属使用天然墨时期,西周至三国时期是天然墨和人造墨的共用时期,同时也是人工制墨的不成熟期。从文献记载中可以证明,从天然墨被渐渐淘汰到人工墨逐渐成熟,这一阶段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也是战汉时期带钮研磨板大量出现的原由。

曹植有诗云:“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干。”诗中描述及墨史典籍记载都说明了魏晋时期人造松烟墨已成为书写用墨的主流。人造墨制作技艺达到了相对完美的使用要求,由此完全取代了天然墨的使用。人工墨当时出现了以韦诞为代表的“以胶和墨”、“压模成形”的制作方法,此时期人造墨进入成熟期。宋代《晁氏墨经》说:“古用松烟、石墨二种,石墨自魏晋以后无闻。”这些文字记述了墨有天然墨与人造墨共用的过渡期和魏晋以后进入成熟期的历史事实。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我们也称其为青铜器时代。青铜器产品主要为礼器、兵器、生活工具等,出现用于文房书写的器具理所应当。青铜器时期留有大量书写用墨的物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时期的竹木简牍、锦帛书画、古代的墨刑、墨绳、墨龟等,到处都留下了这一时期用墨的遗迹。

从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使用的书写原料是天然矿物煤,古称“石墨”。新石器初期是把天然石子打磨出凹形,再配一石捧,将石墨放入凹槽中用石捧将其捣碎,加水调和后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将石墨加工成粉或将粉蒸成膏状,用时调合即可。青铜器时期古人制作箕形青铜调墨器用于调和墨粉,是符合实际的,箕形器物的造型特点也完全适合调研书写的需要。《庄子》一书中有“舔笔合墨”的表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调和墨的器物。出土馆藏的几件玉器调色盘也可证实除了原始研磨器之外,还有调墨器的存在,只是制式各异。

砚是服务于墨的工具,它的形制变化一定是跟随墨的发展状态而变化的,考证砚台制式的演变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墨在当时的发展状态,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秦汉时期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烟,也有漆烟和松烟合而成之。人造墨的初期制作没有和胶技术,质地松散,制大块墨研磨易碎并出残渣,多制成小块墨丸,易于借助石钮辅助研磨。墨的制作水准决定了带钮研磨板在战汉时期大量出现。因制墨技艺的成熟,到两晋时期带钮研磨器已完全消失。

晋代三足辟雍瓷砚、南北朝时期的四足石砚,这些砚的砚面圆形微凸,中间研磨,墨汁自然向周围低处流淌蓄墨,这类砚式是因为便于人造墨研磨的使用特点而出现的。

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端、歙等名砚石先后发现,制砚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为什么唐代突然出现的主流砚式就是箕形砚?二是为什么箕形砚的造型制式从唐早期发展至唐晚期会迅速发生变化?

从唐代箕形砚实物看,唐早期箕形砚与青铜调墨器造型极为相似,这种现象恰恰证明了箕形砚的历史传承对接关系。我认为唐人极有可能是参照了前朝图画或青铜调墨器实物而有了灵感。

细心观察可发现,唐代早期箕斗形砚有两侧高起、砚面陡峭、砚斗储水量大的特点,并不适于研磨墨块,却十分适宜调和添笔所用。到了唐中晚期,箕形砚的造型就发生了砚边向外敞开、砚面坡度放低、砚堂趋于平缓的制式变化。从实用角度看,唐中晚期箕形砚形制的改变更易于研磨墨锭了。唐代箕形砚制式上的快速变化也可证明箕形砚从继承传统到贴近实用的演进关系。

猜你喜欢

鼻祖制式研磨
一种便携式研磨机
研磨垫使用寿命监测方法综述
IOSONO 3D全息声系统录音制式研究之MS制与双MS制
飞机发展史
黄易:玄幻小说的“鼻祖”爱谈人生
校车“鼻祖”说
一种陶瓷制品用原料研磨搅拌装置
水轮发电机组镜板研磨技术探讨
从电视到高清电视
Q&A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