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5-26刘叶飞
刘叶飞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脑中风偏瘫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0%(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脑中风是临床的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该病发病迅速,病情凶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治疗脑中风偏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医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脑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有显著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脑中风偏瘫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脑中风偏瘫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50例。12例脑梗塞患者,脑出32例血后遗症患者,2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35例不完全瘫痪患者。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5±1.5)岁,病程3d~13d,平均病程(8±0.5)d;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0.5)岁,病程5d~11d,平均病程(7±0.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特点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均符合上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头痛,口眼歪斜,失语,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等;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中风后遗症。
排除标准: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知情但不愿参加研究、出现意外退出研究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中风偏瘫的常规治疗,给予、脱水、营养脑神经、降压、降血糖等对症治疗。
1.3.1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辅酶Q10、维生素E治疗。
1.3.2 治疗组
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针刺穴位:四神聪、水沟、哑门、风池、合谷、内关、尺泽、外关、极泉、环跳、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悬钟、太冲。针刺方法: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捻转进针,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7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4 疗效判定
按照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可以独立生活、行走;显效: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提高,可以扶杖行走,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有效: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提高,行走、生活仍需要帮助。无效:患者肢体功能无变化,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以基本治愈、显效和有效计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基本治愈25例,占50.00%;显效12例,占24.00%;有效9例,占18.00%;无效4例,占8.00%;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观察组患者中,基本治愈13例,占26.00;显效16例,占32.00%;有效10例,占20.00%;无效11例,占22.00%;临床总有效率为78.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
3 讨论
脑中风偏瘫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临床上通常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脑中风偏瘫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脑中风偏瘫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服药,药物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并发症通常无法避免,并且致残率仍未得到改善,因此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了治疗脑中风偏瘫的重点。近年来中医的内治法和外治法不断发展,尤其针灸治疗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的经典内容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使机体的脉络畅通,有助于血液的运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本研究中所选穴位以头部和四肢的穴位为主,针刺头部穴位有助于患者的头部血液循环,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并且头部是一身阳气汇聚之处,因此可以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有利于相应肢体的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有显著的效果,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