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偿说与网络文学的盛行

2015-05-26王帅奇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弗洛伊德学说

王帅奇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凭借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将影响到未来文学的主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以补偿说,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重点探讨网络文学对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心理补偿作用,其心理补偿作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美学和逻辑宣泄方面。

关键词:补偿说 网络文学

一.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网络传播正在大范围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网络文学的兴起则对传统文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改变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存在方式,同时塑造着新的人类生活与交际方式。

1.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间接性

网络写手在创作网络文学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造活动,网络写手只需一台电脑即可。这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活动来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性都大大降低。同时,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与传统文学创作过程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需要的时间不同,专职的网络写手创作速度较快,每天都有几千甚至上万字的更新量。而传统文学创作则与之差异甚大,作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中篇或者长篇作品。

网络写手在创作活动结束后,也即完成了一次将意识中的文本转化为电子版的文本的过程。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无需按照传统的“看书”的方式,进行直接的书本和眼神的交流,而只需要通过现代化的传播载体,将已经生成的电子版的文本加以研读即可。

2.接受主体的广泛性

网络文学的接受较之传统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学接受已被网络文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尤其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越来越大众化的趋势。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接受范围仅限于知识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群,网络文学的接受范围则更加广阔,高等知识分子、农民工或者其他人,网络文学都能以其通俗易懂的情节获得大部分人群的青睐。

传统小说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接受者的水平相对较高,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缩小了接受者的范围。而网络文学则不同,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与文学本身的接触和融合则更为明显,不同类型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自觉地通过想象和联想来重新建构作者所建立的艺术世界,从而加强网络文学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此外,网络文学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也同样可以体现其接受主体的广泛性。罗兰巴特所指出的“文本向作者开放”在网络文学中也同样适用。网络作品一经出现,不同类型的读者便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对其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对网络文学进行一次再创造。而网络写手通过读者的反馈便可反观自身及其创作,实现双向互动。而传统文学因读者和作者双方不能及时地进行交流,阅读方式则显得比较枯燥。

3.内容题材的独特性

就内容而言,网络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包含两类:一类是以电脑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化的传统文学,另一类是网络写手的原创网络文学。

其中对于历史名著的改编,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文学冲动;改编名著最重要的特性便是赋予名著以现代性的文化品质。而网络文学的名著改编,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使古代英雄人性化,一是使古代英雄戏谑化。例如:

“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要有神仙?为什么天下万物的生死都要由他们来掌管!”孙悟空咬牙道。

“因为世间万物都是他们造的啊。”

“可我不是!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生我者天地,谁也没有资格管俺老孙生死,管他是阎王老子还是玉皇大帝!”等等……

对《西游记》进行虚拟了的网络文学,解构了历史的孙悟空,使孙悟空走出神圣的符号化牢笼走进民间,以自身的凡俗性来质问苍天。

可以看出,不论是什么类型、什么方式的网络文学,其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因而能够满足广大接受者的阅读要求。

4.创作主体的开放性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大众化、低门槛的,不管写手的文学素养如何,也不管网络写手的职业是什么,均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写出并发表自己的作品。创作主体的开放性能够进一步打破传统写作模式,使其局限进一步化解,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同时,网络写手可在迎合网络读者的情况下自由地创作受欢迎的作品,其内容和题材均可由网络写手自行决定,这极大地增加了网络写手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二.补偿说

这里所说的补偿说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可以包括意识学说、人体结构学说等,

1.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出发点在于人的心理意识系统,而这一系统主要可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原始本能和自然冲动;第二部分主要是潜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之间的区别。“无意识系统总是被社会的道德和文化所掩盖,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是潜意识系统,它既包括意识的内容也包括无意识的内容,其核心部分是良知。”[1]

以上部分构成了人的心理的完整部分,这种心理结构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同样也是补偿说的基础所在。

2.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将意识、潜意识、无意识重新诠释为了本我、自我、超我学说。“本我相当于无意识系统,即原始的欲望,本我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快乐;超我是由社会、道德等社会意识构成的系统,超我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压抑;自我起着检察官的作用,调节本我和超我,在本我和超我间力求平衡,它奉行的原则是现实。一个健康的人能够达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不平衡则会产生病变。”[2]

三.网络文学的心理补偿

(一)网络文学的虚拟美学

1.虚拟和虚假的关系

具体到这两者的定义,虚拟指的是一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情况,凭想象或其他手段所创作出来的事物;而虚假本身就是一种假象,指不可能存在的或是不真实的人或事。具体到网络文学中的虚拟美学,指的是并不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地存在,只是一种想象性的占有。但它并不是虚假。endprint

网络时代的特点是,它不但能够借助科学技术来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而且能够为其创造各种条件,以虚拟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的各种要求。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道:“文化工业通过不断的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在这里,他所表达的是从虚拟和现实的二元对立角度来解读虚拟,网络时代的虚拟是一种美学的虚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实践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完成着自我重塑、建构和完善。

而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虚拟美学水平高低绝并不取决于网络文学中的想象和联想成分有多少,而是网络文学写手对于虚拟美学的主体认知观念如何,写手能否把虚拟作为本体来看待,从而在本体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另外一个世界。

2.建立文化感情世界与文学冲动

纸质媒介的时代正在遭受着网络媒介时代的强烈冲击,而网络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它通过虚拟这种特有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情感世界。

网络文学最显著的文学冲动,是对于历史名著的改编。改编名著,一方面是对于现代消费的重新整合,另一方面就是赋予历史名著自身没有的文化品质,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探索新的方向。

网络文学通过虚拟美学的介入,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获得了根本性的解放,使网络文学自身不必受制于种种物理时空和感觉经验的各种局限和人为障碍,突破了一维时空的局限,将多维时空的益处发挥到淋漓尽致,从而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二)网络文学的逻辑宣泄

可以说,网络文学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网络写手和网络读者大部分都是用匿名或者其他形式的名字来登陆的,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多重作用。

社会面具焦虑的消除,主要是审美承担焦虑的消除。社会面具焦虑的消除能够让读者暂时忘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身份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能够以匿名的方式来自由地去宣泄自己的所思所想,[3]正如网络通讯工具腾讯QQ中的匿名功能一样,去获得选择身份的自主和变换角色的自由;而审美承担焦虑的消除则能让作者从传统的艺术重担中解脱出来,满足在纸质媒介中无法轻易兑现的发表欲和自我表现欲。自由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使得他们在面对历史时,无需顾虑前人所拥有的文学成就,使得他们能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从而使自己处于超脱功利的本真状态。此外,这种方式也能够淡化写手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更加潜心于创作。

可以说,逻辑宣泄这一形式,让网络文学写手和网络文学读者实现了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转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书》,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2]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3]李丽,雷鸣,董宇:《透析网络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人性欲望与批判》,2013年;

[4]高蓉:《浅谈网络文学媒介对网络主体的影响意义》,2003年;

[5]章君:《试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井》中人物的边缘意识》,2002年;

[6]黄鸣奋:《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笔谈,2004年;

[7]张才刚:《网络文学: 存在之思与价值之惑》,2010年;

[8]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2001年.

注 释

[1]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书》,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2]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书》,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3]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弗洛伊德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